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首屆“中國網絡文學翻譯作品征稿”發布會暨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的“北京元素”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國家數字出版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8-10-25 08:02:50 發表人︰admin

10月21日,首屆“中國網絡文學翻譯作品征稿”發布會暨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的“北京元素”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舉辦。本次活動由愛讀文學網、北京青澀傳媒文化有限公司、Spaceofgod.com聯合主辦。

 

 (愛讀文學網總編輯、評論家吳長青主持會議)

出席活動的有澳門大學博士生、閱文集團“星認證”作家麥然、愛讀文學簽約作家香港籍的齊薇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松喬、人民出版社編輯宰艷紅、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編輯任志茜、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副總經理李曉琪、Spaceofgod.com網總經理沙番、愛讀文學簽約作家甦曼凌、蔡白玉、紛雨瀟瀟,以及北京市作家、讀者朱祥秋、唐德堯、曹林華等;馬季、桫欏等批評家應邀出席。會議由愛讀文學網總編輯、評論家吳長青主持。

 

 (大家就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的現狀以及網絡文學走出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會上大家對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的現狀以及網絡文學走出去“北京元素”如何表達進行了深入的探討。Spaceofgod.com網總經理沙番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非常受歡迎,超乎人們的想象,除了玄幻、修真之外,女頻的古言、穿越也受歡迎,文化不是障礙、網絡文學幾乎照單全收。她還特別提到目前高昂的翻譯費用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障礙,谷歌翻譯比國內的翻譯質量高。

澳門大學博士生麥然提出︰應該利用網絡文學出海的機遇,全方位推進網絡文學衍生品的開發,比如漫畫、游戲,抓住國外低幼受眾的,培養中國未來的網文用戶,擴大用戶群體,整體提高網絡文學的消費量。

愛讀文學簽約作家香港籍的齊薇霖認為,中國文化的海外輸出正在從符號化的形式向內容化和個性化發展。中國走向世界已經多年,加上互聯網的發達,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可能超越我們的想象。簡單的符號化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另外一個趨勢是從小眾到主流的轉變。以前追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小眾群體,他們可能是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屬于非主流。現在許多所謂的高端主流人群開始很認真地投入到對中國、中國市場和中國文化的學習中。因此,中國當下和中國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會成為這類人士的訴求,因為這將影響到他們的人生格局甚至商業選擇。而玄幻和武俠題材作品率先在海外打出影響力,是因為其中包含中國人的價值觀,並且它有一個很燦爛的文學化的呈現。以後中國當下和歷史題材一定會得到海外市場的注意。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松喬重點提到要充分利用中國在外的機構以及海外留學生群體,特別是在對外漢語的教材和知識傳譯的過程中滲透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的翻譯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而是要讓海外讀者真正能夠讀懂,要把人類“共情”的東西挖掘出來,注重對低幼人群的輻射與普及,要讓海外讀者理解我們的“意識形態”,只有真正理解了別國的“意識形態”才不會以訛傳訛地抵制或者誤解別國的“意識形態”。

評論家桫欏指出︰網絡文學走向海外不僅僅是市場的需要,也是一種國家行為,比如“韓流”就是典型的國家主義。因此,網絡文學出號理應納入到國家宏觀文化發展當中去。如果完全依賴市場,成本巨大。翻譯也是不能依靠機器來做,很多客觀的詞匯以及一些物理元素比較容易,但是遇到“驢肉火燒”這樣的詞匯,機器是根本干不了的。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僅僅靠市場是不全面的。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編輯任志茜說,通過他們長期對國外出版社和圖書館的年度海外傳播數據的監測,在海外受歡迎的依然是文學類。因此,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國門一定會大有可為。

 

 (評論家、著名網絡文學研究專家馬季作會議總結)

評論家、著名網絡文學研究專家馬季認為,文化海外傳播是雙向的,也是多元傳播、融合交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文化先行,這涉及到全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的塑造,文化自信放在首要位置,同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比科技競爭而言,中國文化競爭力還不夠強大,文化走向海外的質量欠佳,文化佔比量也不夠,文化的增速嚴重滯後于科技的發展。即可增速和增長總量與文化也是不協調的,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網絡文學走出去是非常及時的,作為全球性的消費文化要抓住這次機遇。網絡文學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個整體,不單獨扯開。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要與民族文化緊緊聯系起來。對中國網絡文化海外影響力既不要夸大,更不能妄自菲薄,無視它的客觀存在。網絡文學走出去也不僅僅是網站的個體行為,應該成為所有文化工作者的自覺行為。

人民出版社編輯宰艷紅、愛讀文學網簽約作家甦曼凌、蔡白玉、紛雨瀟瀟從中國傳統文化與“北京元素”的關系,以及“北京元素”與創作實踐如何結合等角度做了深入的闡釋與交流。

據悉,本次活動是“北京十月文學月”網絡文學板塊的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杭州橙瓜網、百度百家號,騰訊企鵝號等文化機構和新媒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