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柳堡的故事》背後的故事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3-11 14:51:53 發表人︰admin

 

高平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某連駐扎在江南的一個村子里,那時的軍人在姑娘心目中地位特別高,找軍人做伴侶是許多姑娘的願望。這個連隊一個戰士被房東姑娘相上了,但粗心的戰士對此卻渾然不知。這也難怪,因為那時連隊戰士們與老百姓關系相處得非常好,房東姑娘經常搶著洗戰士的髒衣服,干了以後又整整齊齊地疊放在各人的鋪上,房東姑娘一些細微情感的表露在他們眼中完全是一種正常的交往,更何況軍隊還有紀律,軍人不許與地方姑娘談戀愛。

  有一天,那個戰士發現自己軍裝口袋里有個小紙條,上面寫著“你好”,才感到姑娘對自己的心思,但囿于軍隊紀律,他沒敢吭聲。不久,他又相繼在自己口袋里發現了第二張、第三張紙條,上面分別寫著“你真好”“你實在好”。戰士的心被姑娘打動了,他倆暗暗地相愛了。不料,此事被人發現了,連長狠狠地批評了這個戰士,不許他再和姑娘有任何來往。不久,部隊開往前線,戰士在一次戰斗中犧牲了。戰斗結束後,部隊又返回原來的村莊。姑娘得知心愛的戀人犧牲了,她覺得戰士是為她死的,心里充滿了愧疚,便在一棵樹上上吊自殺了。那位連長覺得這對情人的死與自己當初的批評有關,非常內疚,用一輩子不結婚來懲罰自己。

  這是戰爭年代特有的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它深深地打動了軍旅作家石言的心,石言決定以此為原型寫一篇小說。他覺得這個故事過于淒悲,決定給這個故事增添一些亮色。畢竟,讓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人們永遠的祝願。于是,在石言的筆下,這個淒美的故事改變了它原來的發展方向︰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進駐一個名叫柳堡的村子,村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叫二妹子。新四軍一位名叫李進的副班長住進她家後,與二妹子漸漸地產生了感情,後被領導發現。按照部隊紀律戰士是不允許談戀愛的,副班長在指導員的開導下只好服從命令,暫時中斷了與二妹子的聯系。不久,部隊上前線,副班長與二妹子將愛深深地埋在心底,忍痛分別。幾年後副班長所在部隊又經此地,已經升為連長的副班長去找二妹子,得知二妹子自部隊走後參加了游擊隊,還入了黨,成為一名干部,並且一直在等著他。兩人在當年約會的地方又重逢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柳堡的故事》最初發表在南京一家刊物上。南京軍管會文藝處長賴少其、劇作家沈西蒙以及作家黃宗江看了以後,都感到這個小說是拍電影的好本子,便找到石言核計將它改成劇本,並由黃宗江與石言完成這一改編。

  在改編過程中,有人提出在戰斗生活中,軍人與地方姑娘之間談戀愛,這是違反了軍隊紀律,應當予以批評。甚至有人提出,軍事影片中不應當出現談戀愛的鏡頭。其實,在小說發表後,這種批評就已經開始了。上述種種意見使石言和黃宗江對小說的改編陷入困境,好在當時中宣部主管文藝的周揚在關鍵時刻支持了他們。周揚在看了小說後很是欣賞,同時也指出了小說立意的不足之處,即單純描寫了軍人與地方姑娘的愛情。周揚認為,小說經過改編應該是可以搬上銀幕的。他在批示中表示︰軍隊作品並非不能表現愛情,而在于如何表現︰“戲中最最關鍵的一點是部隊的紀律,特別是軍民關系方面的紀律問題,如果這戀愛既發生在部隊和駐地居民之間,同時又是在緊張的殘酷的戰斗環境中,像戀愛這類屬于個人情感個人幸福的事,就不能不退到生活的極不重要的地位中去。因此在表現這個題材的時候,不要只表現一種純潔的、真正的、高尚的愛情,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的適當位置上。如果這個位置沒有擺正,那就要成為不正確,不真實的了。”

  周揚的指示使黃宗江和石言茅塞頓開,並為作品確立了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但歸根結底個人利益與革命利益是互相結合的構想。于是他們讓二妹子的命運與新四軍的來去、對敵斗爭和勝敗,始終緊密相連,使之與李進的愛情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李進也被塑造成一個在黨的幫助下用集體主義一步步克服個人主義,在對敵斗爭和自我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人物。

  劇本完成後,1957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決定立即投入拍攝,並指定由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隻來執導這部影片。

  王隻便帶領劇組一行來到江甦寶應縣柳堡鄉拍戲。柳堡原來叫留寶頭,後又改名劉壩頭,石言在創作這部小說時為體現既是戰爭又是抒情的風格,遂將劉壩頭改成了柳堡,因“柳”字多情,“堡”有兵味,況且劉壩頭上也都是些大柳樹。這一改使劇名有了濃濃的情味兵味,劉壩頭在《柳堡的故事》上映後,便改名柳堡。

  “九九那個艷陽天呀咦唉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吹得風車兒轉啊,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與演員的含蓄相比,《柳堡的故事》還把另一種美的享受帶給了觀眾,這就是優美景色與悅耳音樂的完美結合。在導演王隻細膩抒情的風格指導下,攝影師曹進雲將甦北水鄉恬靜、優美如畫的景色展現得淋灕盡致。尤其是影片開始時江南的小橋流水,綠色的田園、轉動的風車,動人的音樂將觀眾很快帶入一個和平、寧靜、溫馨的環境,預示著一個優美愛情故事的即將發生,而影片適時而響的那首《九九艷陽天》更是將這種妙不可言的美麗推向了極致,從而產生出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1958年初,《柳堡的故事》拍攝完成,影片一經公映,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影片所到之處,到處都響起了《九九艷陽天》那優美的旋律。盡管《柳堡的故事》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同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尤其是對這首由高如星創作的《九九艷陽天》爭論更為激烈,有人認為這首插曲“表現了一種小資產階級的粉紅色的愛情幻想”,“迎合了很多青年的不健康情緒”,使人在歌里“感受到的是一種軟綿綿的不夠健康的情緒”,“好像是又听到了解放前揚州姑娘賣唱時的那種扭扭捏捏的音樂格調,也想到了周璇唱的《天涯歌女》,二者在旋律的裝飾上很相似”。《北京日報》《人民音樂》《大眾電影》等各大媒體圍繞這場爭論也相繼刊發《“九九艷陽天”是一首很健康的歌曲》《“九九艷陽天”的創作方向值得研究》《戰士喜愛“九九艷陽天”》《不應該過份推崇“九九艷陽天”》《這不是一首好的愛情歌曲》《“九九艷陽天”唱起來不對勁》等多篇文章。李煥之、瞿希賢、李凌、譚冰若等著名音樂家對這首歌則給予了肯定,認為“這是一首比較成功的愛情歌曲,其情調是委婉動听的,旋律比較優美,並且有令人感到親切的南方民歌的特色”。羅瑞卿總參謀長也稱“這是一首最好的抒情歌曲”。這場爭論的結果使得《九九艷陽天》影響更深更廣,並成為全國人民喜愛的一首愛情歌曲。

  周總理也非常喜歡這首歌,對陶玉玲在影片中扮演的二妹子也很是欣賞。在1959年國慶十周年招待會,他在接見陶玉玲時說︰“你是在《柳堡的故事》里演二妹子的吧,演得很甜啊!”“演得不錯嘛,你還年輕,不要驕傲,好好努力。”听了總理鼓勵的話語,陶玉玲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只是連連點頭。事實上,盡管陶玉玲在後來演過不少角色,但她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還是她在《柳堡的故事》中飾演的二妹子。直到今天,二妹子的身影還伴隨著《九九艷陽天》的優美旋律不時浮現在人們眼前,成為對那個特殊年代的一種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