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難得的暖意  ——重讀《歲寒三友》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3-11 14:24:26 發表人︰admin

 

王  干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文眼的。

  中國古人寫文作畫,講究。講究之一要有詩眼、文眼,所謂“畫龍點楮”,其實是在文章的結穴點上做夠文章。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都是詩眼的範例。王國維《人間詞話》第46條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歲寒三友》的文眼在哪里?寒,在“寒”字上。

  小說的結尾寫道:

 

  這天正是臘月三十,這樣的時候,是不會有人上酒館喝酒的,如意樓空空蕩蕩的,就只有這三個人。

  外面,正下著大雪。

 

  篇末點題,很巧妙。大年三十,是歲末;大雪紛飛,是背景,是“寒”的大自然形態。即使簡短的結尾,也體現汪曾祺先生的文風所在,這是一個容易濫情的地方,一般作家會大段地寫風雪的肆虐和天氣的寒冷,然後說,屋里,溫暖如春。但汪氏就用了一句最日常的口語︰正下著大雪。沒有一句形容,沒有修飾語,可謂不著一字,境界全出。

  小說寫了高郵城的三個小人物,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開絨線店,陶虎臣開炮仗店,靳彝甫是個畫畫的。他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這是三個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縉紳先生,也不是引車賣漿者流。他們的日子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桌上有兩個菜,一葷一素,還能燙二兩酒;壞的時候,喝粥,甚至斷炊。”兩個小商人,一個小文人,他們的日子不是很穩定,時常為錢所困擾,但在金錢面前他們表現出來的人格和美好人性,是全篇的亮點。

  小說寫人物為錢所困。王瘦吾的“窮”,一個細節盡出,兒子上學,穿的是釘鞋,其他同學穿的是膠鞋。開運動會,女兒沒有運動鞋,母親就用白布仿做一雙,王瘦吾看了心酸,讀者看了更心酸。“因此,王瘦吾老是想發財”。陶虎臣的炮仗店開始還行,後來接近倒閉,起先是喝粥後來連粥也喝不起。畫師靳彝甫的日子也緊緊巴巴地過,但手中有三塊田黃石章,在朋友吃不上飯的時候,在陶虎臣上吊自殺的時候,他毅然賣掉三塊珍愛的寶貝,為朋友全家的生計換來了錢。小說全篇寫三個人命運的起伏,寫三個人生存的困厄,但始終洋溢著一種暖意,這暖意是友情,也是中國文化濟貧救難的慈悲情懷,也是視朋友的安危和冷暖為己事的一種君子風範。中國小說有重友情的傳統,《三國》寫桃園三結義,《水滸》寫梁山兄弟的生死與共,但都側重在俠義上,是寫英雄的俠義。而汪曾祺筆下的這三位市井之人,一心為錢、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所體現出來的相濡以沫的暖意,在今天對那些重利輕義的市儈之風也是冷冷的批判。汪曾祺的小說始終充滿了對人性溫暖的表現,始終為善良的心靈禮贊。當然,也表現了汪曾祺對生活的樂觀主義態度,喝酒對歲寒,是御寒,取暖,也是人生的達觀和樂觀。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結構的。

  汪曾祺在談到林斤瀾的小說時,曾用“苦心經營的隨便”來形容林斤瀾的“矮凳橋”系列小說,其實也是夫子自道。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也說︰“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宋景文‘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觸著之字也。”“極煉”就是苦心經營,“不煉”就是隨便。在《歲寒三友》這篇小說里,體現在貌似隨便的結構上,其實精心構思、巧妙運行,真可謂“極煉如不煉也”,簡直是“不煉”到極致。

  在《歲寒三友》這篇小說里,人物即結構。因為要寫三個人物的命運,要寫三個人物的性格,作家以人物作為天然的結構形態,三個人物,松竹梅的三種形態。王瘦吾的瘦,不僅是形態上,也是經濟狀況,也是內心的孤苦,似竹。陶虎臣開炮仗店,被炸瞎了一只眼,他是性格和炮仗一樣,熱烈,豪爽,像松。靳彝甫是個小文人,畫師,沉靜,如梅。小說先合後分,“這三個人是”,小說開頭的平易近人的一句口語,恰如空谷來風,交代了三個人合傳的原因。接著分別敘述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和性格特征,中間又分別寫了三人的好運和厄運,最後在大年三十的雪夜,三人聚集在如意樓喝酒,又合了起來。在結構形態上,起承轉合,天然形成。

  《歲寒三友》沒有主要人物,三個人物平行發展,作家平均用力,分頭敘述,最後命運交叉在一起。這種寫法顯然受到了司馬遷《史記》敘事風格的影響,《史記》里有多人合傳,像《孟子荀卿列傳》《屈原賈生列傳》《仲尼弟子列傳》《刺客列傳》等都是把類型相同的人物合在一起,文章內在的聯系是草蛇灰線,暗含其中。《歲寒三友》更像《刺客列傳》,《刺客列傳》寫了五位刺客,《歲寒三友》寫了三個做小生意的街坊,當然,《刺客列傳》未能把五人最後合到一起,因為那是歷史。《歲寒三友》是小說,是虛構。或許在作家腦海里最早出現的就是歲寒大雪松竹梅在喝酒的場景,才推出後來的小說框架。

  汪曾祺在談到小說的結構時,曾說好的小說像一棵樹,《歲寒三友》分別寫了三棵樹,最後讓三棵樹融合到一起,結構渾然天成。《歲寒三友》還巧妙地運用了暗結構,那就是隱藏在陰城的侉子,這個人物貌似閑筆,卻出現在結構的節點上。當陶虎臣準備上吊自殺,正是他割開繩子,救了陶虎臣一命,也才有了後來的三友之溫。這時你才發現,汪是怎樣的結構高手。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節奏的。

  都說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好,語言好在哪里?好在節奏。汪曾祺的文字講究平仄,講究對稱,深得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髓。但好的語言必須依附在一個好的小說節奏上。如果節奏拖沓,節奏混亂,語言的美就會像不會打扮的女性身上的裝飾物,多余而賣弄。汪曾祺的小說往往在開頭就確定了小說的基調或韻律,《歲寒三友》的開頭是“這三個人是”,點題,也確定了人物的身份,“這三個人”的稱謂平常而自然,而在中間一轉,“這一年,這三個人忽然轉了好運”,想發財的王瘦吾發了點小財,陶虎臣的炮仗賣火了,而靳彝甫居然也在上海辦畫展了,還賣出了幾幅畫,斗蟋蟀還贏了錢。節奏從開頭的局促走向舒緩。然而,好景不長,“這三年啊”之後節奏走向陡峭。王瘦吾的繩廠被欺行霸市的人收購了,陶虎臣的炮仗廠倒閉了,到了賣兒賣女的絕地,靳彝甫也遠走他鄉。最後,小說結束在“這天正是臘月三十”上,歲寒三友,人間友情溫暖如火。

  《歲寒三友》是一篇有溫度的小說,作家一開始敘述三個人物的命運,用“不上不下、時好時壞”來概括,敘述的溫度可以說是常溫偏低,敘述的口吻偏低沉,中間三個人突然交了好運,敘述變得熱烈起來,語言的節奏也趨向明快,尤其是那段寫放焰火的場景,可謂余熱觸手可及,至于那句“人們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來了”,露水是帶著寒意和冷意的,但在此,你能感受到的是溫暖和熱乎。從“這三年啊”開始,小說的節奏變得冷意橫生,敘述的語氣變得滯重而沉痛,寫到陶虎臣被迫嫁女,上吊自殺時,寒意逼人,節奏停滯。之後,三人在小酒館相聚,“醉一次”,節奏又舒緩蕩開,人性的熱度,友情的溫暖,在敘述的語調中自然呈現。

 

  1992年初夏,汪曾祺夫婦應江甦電視台之邀,拍攝陸建華先生策劃的專題片《夢故鄉》,我參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動。印象最深的是在南京太平南路的江甦飯店,汪曾祺和高曉聲、葉至誠見面,三人的親切勁兒,讓我先想起了“歲寒三友”的場景。葉至誠先生生性隨和,是老好人,而高曉聲素來以清高、孤傲出名。他專程到飯店去看人,我印象中非常少。後來听汪先生講,三人這麼好是有典故的。高曉聲復出之後,在南京沒有地方住,葉至誠其時接替顧爾鐔任《雨花》主編,就讓高曉聲在編輯部落個腳,當然要找個理由,就讓高曉聲也看看稿。汪曾祺當時把《異秉》投給家鄉的刊物,《雨花》的編輯說,這篇小說怪怪的,缺少剪裁。高曉聲看了以後,說︰你們不懂,這才是好小說。高曉聲在他有限的編輯生涯中,破例為這篇小說寫了編後記,而且小說作為頭條發表,在當時的文學界引起了小小的震動。汪曾祺的自由來稿被高曉聲、葉至誠看中推崇,可謂是知音難得,至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02年春天,《北京文學》評獎,我和林斤瀾先生都是評委,那天他和我喝了很多的酒,說了很多的話,最多的一句就是︰他們都走了,就剩下我。林斤瀾和汪曾祺、高曉聲、葉至誠也是非常談得來的朋友,當時汪曾祺、高曉聲、葉至誠先後辭世,而我恰巧都參加了三個人的葬禮,也很感慨。說到動情處,林先生都哽咽了。如今斯人亦去,諸位同道之間的友情在天國里應該更加濃厚,像汪先生的《歲寒三友》一樣,綿厚悠長。

  作者系評論家,本刊副主編 ]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文眼的。

  中國古人寫文作畫,講究。講究之一要有詩眼、文眼,所謂“畫龍點楮”,其實是在文章的結穴點上做夠文章。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都是詩眼的範例。王國維《人間詞話》第46條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歲寒三友》的文眼在哪里?寒,在“寒”字上。

  小說的結尾寫道:

 

  這天正是臘月三十,這樣的時候,是不會有人上酒館喝酒的,如意樓空空蕩蕩的,就只有這三個人。

  外面,正下著大雪。

 

  篇末點題,很巧妙。大年三十,是歲末;大雪紛飛,是背景,是“寒”的大自然形態。即使簡短的結尾,也體現汪曾祺先生的文風所在,這是一個容易濫情的地方,一般作家會大段地寫風雪的肆虐和天氣的寒冷,然後說,屋里,溫暖如春。但汪氏就用了一句最日常的口語︰正下著大雪。沒有一句形容,沒有修飾語,可謂不著一字,境界全出。

  小說寫了高郵城的三個小人物,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開絨線店,陶虎臣開炮仗店,靳彝甫是個畫畫的。他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這是三個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縉紳先生,也不是引車賣漿者流。他們的日子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桌上有兩個菜,一葷一素,還能燙二兩酒;壞的時候,喝粥,甚至斷炊。”兩個小商人,一個小文人,他們的日子不是很穩定,時常為錢所困擾,但在金錢面前他們表現出來的人格和美好人性,是全篇的亮點。

  小說寫人物為錢所困。王瘦吾的“窮”,一個細節盡出,兒子上學,穿的是釘鞋,其他同學穿的是膠鞋。開運動會,女兒沒有運動鞋,母親就用白布仿做一雙,王瘦吾看了心酸,讀者看了更心酸。“因此,王瘦吾老是想發財”。陶虎臣的炮仗店開始還行,後來接近倒閉,起先是喝粥後來連粥也喝不起。畫師靳彝甫的日子也緊緊巴巴地過,但手中有三塊田黃石章,在朋友吃不上飯的時候,在陶虎臣上吊自殺的時候,他毅然賣掉三塊珍愛的寶貝,為朋友全家的生計換來了錢。小說全篇寫三個人命運的起伏,寫三個人生存的困厄,但始終洋溢著一種暖意,這暖意是友情,也是中國文化濟貧救難的慈悲情懷,也是視朋友的安危和冷暖為己事的一種君子風範。中國小說有重友情的傳統,《三國》寫桃園三結義,《水滸》寫梁山兄弟的生死與共,但都側重在俠義上,是寫英雄的俠義。而汪曾祺筆下的這三位市井之人,一心為錢、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所體現出來的相濡以沫的暖意,在今天對那些重利輕義的市儈之風也是冷冷的批判。汪曾祺的小說始終充滿了對人性溫暖的表現,始終為善良的心靈禮贊。當然,也表現了汪曾祺對生活的樂觀主義態度,喝酒對歲寒,是御寒,取暖,也是人生的達觀和樂觀。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結構的。

  汪曾祺在談到林斤瀾的小說時,曾用“苦心經營的隨便”來形容林斤瀾的“矮凳橋”系列小說,其實也是夫子自道。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也說︰“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宋景文‘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觸著之字也。”“極煉”就是苦心經營,“不煉”就是隨便。在《歲寒三友》這篇小說里,體現在貌似隨便的結構上,其實精心構思、巧妙運行,真可謂“極煉如不煉也”,簡直是“不煉”到極致。

  在《歲寒三友》這篇小說里,人物即結構。因為要寫三個人物的命運,要寫三個人物的性格,作家以人物作為天然的結構形態,三個人物,松竹梅的三種形態。王瘦吾的瘦,不僅是形態上,也是經濟狀況,也是內心的孤苦,似竹。陶虎臣開炮仗店,被炸瞎了一只眼,他是性格和炮仗一樣,熱烈,豪爽,像松。靳彝甫是個小文人,畫師,沉靜,如梅。小說先合後分,“這三個人是”,小說開頭的平易近人的一句口語,恰如空谷來風,交代了三個人合傳的原因。接著分別敘述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和性格特征,中間又分別寫了三人的好運和厄運,最後在大年三十的雪夜,三人聚集在如意樓喝酒,又合了起來。在結構形態上,起承轉合,天然形成。

  《歲寒三友》沒有主要人物,三個人物平行發展,作家平均用力,分頭敘述,最後命運交叉在一起。這種寫法顯然受到了司馬遷《史記》敘事風格的影響,《史記》里有多人合傳,像《孟子荀卿列傳》《屈原賈生列傳》《仲尼弟子列傳》《刺客列傳》等都是把類型相同的人物合在一起,文章內在的聯系是草蛇灰線,暗含其中。《歲寒三友》更像《刺客列傳》,《刺客列傳》寫了五位刺客,《歲寒三友》寫了三個做小生意的街坊,當然,《刺客列傳》未能把五人最後合到一起,因為那是歷史。《歲寒三友》是小說,是虛構。或許在作家腦海里最早出現的就是歲寒大雪松竹梅在喝酒的場景,才推出後來的小說框架。

  汪曾祺在談到小說的結構時,曾說好的小說像一棵樹,《歲寒三友》分別寫了三棵樹,最後讓三棵樹融合到一起,結構渾然天成。《歲寒三友》還巧妙地運用了暗結構,那就是隱藏在陰城的侉子,這個人物貌似閑筆,卻出現在結構的節點上。當陶虎臣準備上吊自殺,正是他割開繩子,救了陶虎臣一命,也才有了後來的三友之溫。這時你才發現,汪是怎樣的結構高手。

 

  汪曾祺的小說是講究節奏的。

  都說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好,語言好在哪里?好在節奏。汪曾祺的文字講究平仄,講究對稱,深得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髓。但好的語言必須依附在一個好的小說節奏上。如果節奏拖沓,節奏混亂,語言的美就會像不會打扮的女性身上的裝飾物,多余而賣弄。汪曾祺的小說往往在開頭就確定了小說的基調或韻律,《歲寒三友》的開頭是“這三個人是”,點題,也確定了人物的身份,“這三個人”的稱謂平常而自然,而在中間一轉,“這一年,這三個人忽然轉了好運”,想發財的王瘦吾發了點小財,陶虎臣的炮仗賣火了,而靳彝甫居然也在上海辦畫展了,還賣出了幾幅畫,斗蟋蟀還贏了錢。節奏從開頭的局促走向舒緩。然而,好景不長,“這三年啊”之後節奏走向陡峭。王瘦吾的繩廠被欺行霸市的人收購了,陶虎臣的炮仗廠倒閉了,到了賣兒賣女的絕地,靳彝甫也遠走他鄉。最後,小說結束在“這天正是臘月三十”上,歲寒三友,人間友情溫暖如火。

  《歲寒三友》是一篇有溫度的小說,作家一開始敘述三個人物的命運,用“不上不下、時好時壞”來概括,敘述的溫度可以說是常溫偏低,敘述的口吻偏低沉,中間三個人突然交了好運,敘述變得熱烈起來,語言的節奏也趨向明快,尤其是那段寫放焰火的場景,可謂余熱觸手可及,至于那句“人們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來了”,露水是帶著寒意和冷意的,但在此,你能感受到的是溫暖和熱乎。從“這三年啊”開始,小說的節奏變得冷意橫生,敘述的語氣變得滯重而沉痛,寫到陶虎臣被迫嫁女,上吊自殺時,寒意逼人,節奏停滯。之後,三人在小酒館相聚,“醉一次”,節奏又舒緩蕩開,人性的熱度,友情的溫暖,在敘述的語調中自然呈現。

 

  1992年初夏,汪曾祺夫婦應江甦電視台之邀,拍攝陸建華先生策劃的專題片《夢故鄉》,我參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動。印象最深的是在南京太平南路的江甦飯店,汪曾祺和高曉聲、葉至誠見面,三人的親切勁兒,讓我先想起了“歲寒三友”的場景。葉至誠先生生性隨和,是老好人,而高曉聲素來以清高、孤傲出名。他專程到飯店去看人,我印象中非常少。後來听汪先生講,三人這麼好是有典故的。高曉聲復出之後,在南京沒有地方住,葉至誠其時接替顧爾鐔任《雨花》主編,就讓高曉聲在編輯部落個腳,當然要找個理由,就讓高曉聲也看看稿。汪曾祺當時把《異秉》投給家鄉的刊物,《雨花》的編輯說,這篇小說怪怪的,缺少剪裁。高曉聲看了以後,說︰你們不懂,這才是好小說。高曉聲在他有限的編輯生涯中,破例為這篇小說寫了編後記,而且小說作為頭條發表,在當時的文學界引起了小小的震動。汪曾祺的自由來稿被高曉聲、葉至誠看中推崇,可謂是知音難得,至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02年春天,《北京文學》評獎,我和林斤瀾先生都是評委,那天他和我喝了很多的酒,說了很多的話,最多的一句就是︰他們都走了,就剩下我。林斤瀾和汪曾祺、高曉聲、葉至誠也是非常談得來的朋友,當時汪曾祺、高曉聲、葉至誠先後辭世,而我恰巧都參加了三個人的葬禮,也很感慨。說到動情處,林先生都哽咽了。如今斯人亦去,諸位同道之間的友情在天國里應該更加濃厚,像汪先生的《歲寒三友》一樣,綿厚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