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去寫作——畢飛宇訪談錄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3-10 20:39:57 發表人︰admin

 

作家檔案

畢飛宇,1964年生于江甦興化。知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甦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87年畢業于揚州師範學院。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推拿》等。《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三次蟬聯“《小說月報》獎”,兩次蟬聯“魯迅文學獎”和“《小說選刊》獎”,除此之外,還獲得過中國小說學會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學獎等其它數十項大大小小的獎項,成了中國當代文壇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在南京大學文學院設有畢飛宇文學工作室。



 寫小說的初衷竟然是為了“消耗時間”

【記者】︰畢老師,非常高興在第七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頒獎典禮上再次見到您。

【畢飛宇】︰祝賀我們省作協小會員董小友獲得第七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

【記者】︰謝謝畢老師夸獎,我們想借此機會采訪您,可以嗎?

【畢飛宇】︰您是人民警察,接受您的“拷問”是我的榮幸,我一定把我知道的一切全部“招供”,請您“拷問”吧。

【記者】︰听說小時候您就十分愛看書,是這樣嗎?

【畢飛宇】︰小時候,我的家境並不好,幾乎沒有什麼可讀之書。最初的一本讀物便是家里的那本活頁本,那是在鄉村做教師的父親根據自己的記憶在上面抄錄的一些唐詩,沒事的時候就翻看,這本不起眼的活頁本使我第一次領略到漢語之美。連環畫也是我的文學啟蒙讀物,那時候我父母只要到縣城去,我都會再三關照,請他們帶幾本連環畫回來。連環畫中那精美的畫面和簡潔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我文學最珍貴的精神營養。

【記者】︰有傳言,您起初寫小說動機不純,僅是為了“消耗時間”,是這樣嗎?

【畢飛宇】︰大學畢業後,我在一所特殊教育師範學校任教,上完幾節課,改完作業,備完課之後就沒事做了,我想,寫小說可以把大部分業余時間“合理地”消耗掉。還有當時學校會給每個老師發一些稿紙,好多老師不用,多好的稿紙棄之不用,我感到可惜,就把這些稿紙囤積起來寫小說了。

【記者】︰您還記得當初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的情形嗎?

【畢飛宇】︰1991年,的處女作《孤島》在《花城》上發表。在此之前的三年多里,我一直在退稿的黑暗中寫作。由于缺少經驗,連投稿都不會。《孤島》投稿給《花城》時,信封上寫的只有“花城雜志收”五個字。處女作《孤島》完全是《花城》雜志的朱燕玲從自由來稿中發現的,是硬拼出來的,沒有任何投機取巧。所以對朱燕玲我充滿了感激,雖然她只比我大一歲,卻是她這一個小小的舉動改變了我一生。

關注現實,對時代要有擔當

【記者】︰畢老師,您前期發表了許多作品,主要有《孤島》《敘事》《楚水》《那個男孩是我》《雨天的棉花糖》《是誰在深夜說話》等。但是,真正讓您被人關注的還是《哺乳期的女人》的出現,是這樣嗎?

【畢飛宇】︰我前期的小說注重敘事、語言實驗、強調文本的形式感,而《哺乳期的女人》卻是一部關注空鎮、留守兒童問題的小說,從小說所關注的方面來看,它在的創作中第一次出現了現實感,第一次出現了現實性。1996年,《哺乳期的女人》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同樣,出自我的小說《上海往事》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由張藝謀執導,鞏俐、李保田等人主演,于1995年上映,立即好評如潮。2000年發表的《青衣》在文學界引起極大反響,獲得小說月報獎、小說選刊獎等多種榮譽。之後又被制片人張紀中看中,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由徐帆、傅彪、潘虹出演,作品加上電視劇的熱播讓好好地“火”了一回。目前,根據我的同名小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推拿》也正在各大電視台熱播。寫作方向的成功轉型給我帶來了成功和動力,我越來越覺得,作為一位作家內心要有責任感,對時代要有所擔當。

【記者】︰畢老師,有的作家依靠才情寫作,有的作家憑借獨特的生活經驗寫作,對此您怎麼看?

【畢飛宇】︰要想成為有持續性的作家,必須要有加油站,最好的加油站就是讀書。一個作家最後能走多遠,離不開讀的書。讀書是作家的一條腿。

【記者】︰您有自己最喜愛的作家和書嗎?能向我們推薦一些必讀的文學名著、名篇嗎?

【畢飛宇】︰我最喜愛的作家是列夫•托爾斯泰,最喜愛的書是《紅樓夢》和《水滸》。至于必讀的文學名著、名篇,我覺得這個倒不需要推薦,按照自己的喜好足矣。如能從公認的經典中挑出十來部,潛心把它們讀得都很熟,你的文學修養就自然夠了。

◎一個人的東西必須跟這個人很像

【記者】︰畢老師,寫小說是需要技巧的,在您看來,主要有哪些技巧?

【畢飛宇】︰要寫好自己的作品,不妨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去寫作。譬如王朔和我就是不同類型的人,我模仿他的性格和氣質去寫作,一定不倫不類,甚至很糟糕。我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去寫,就很和諧。一個人的東西必須跟這個人很像。

【記者】︰有人說一部小說成功與否,更多的時候取決于人物是否被作家寫活,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畢飛宇】︰如果把小說比作影視,那麼小說里的人物就是一個個演員,這些“演員”演技如何,全在作家筆頭上的功夫。

【記者】︰您是怎樣把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寫活的?

【畢飛宇】︰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個喜歡觀察細節的人,街頭巷尾的小商販、個體戶、流浪漢、殘疾人等等,都是我觀察社會的窗口。通過他們,我發現了通向社會的大窗口。我本就是個小人物,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因而與社會底層,我有一種天然的默契感,溝通上沒有絲毫的障礙,這算是我文學創作上一個天然的優勢吧。記得寫《青衣》時,筱燕秋這個人物,我寫來改去,改去寫來,仍不滿意,被折磨得寢食不安。後來,我索性停下筆,去讀《京劇知識一百問》,之後又在友人的幫助下,去拜訪一位早年唱京劇的老藝人。她鶴發童顏,談起從藝術經歷,精神抖擻,那眼神、那舉止妙極了。告辭了老人家,我心里非常激動,心里有底了,她就是我想的筆下的那個“筱燕秋”了。

【記者】︰請問對小說而言,語言和故事性,您覺得哪個更重要?

【畢飛宇】︰對于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的小學生作文,我從來不敢嘆息,而是敬佩,瞧,他們小小年紀,別人只能用一個詞匯來修飾一樣東西,他們卻能寫上兩個、三個、四個,甚至很多,雖然有的用詞並不準確,可是有幾個大人能做到?這些孩子著實不簡單!所以,不要鄙視初寫作者。當初寫作的時候,我也追求語言華美。但是,隨著寫作經歷的加深,漸漸注意在故事性上下工夫。如今,創作的小說多了,故事性也多了,我又注意語言上的準確和精煉。再說,好的故事,沒有文字的翅膀,飛不起來,美麗的語言,缺少故事的支撐,也會讓人霧里看花,所以,兩者都重要,沒有“更重要”之別。

文學的“有用”和“無用”

【記者】︰文學最大的處,也許就是它處。”這是莫言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結束後的晚宴上,概括自己對文學功能的認識。您認同他的這種說法嗎?

【畢飛宇】︰這好比電腦,真正體現它價值的是各種程序、操作系統等軟件,卻不是硬盤、光驅、顯示器、鍵盤、鼠標等硬件。說文學無用,是從物質、實用層面來說的,放眼社會,我們生活中的點滴變化無不因為每次科技的進步。僅此,與科學相比,說文學無用一點不為過。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說,文學給我們帶來了物質無法比擬的享受,它賦予我們愉悅、美感、信念、執著、力量等精神世界高貴的東西,它為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前進貢獻了巨大的動力和能量。

【記者】︰如今,您的作品獲得很多著名的文學獎,同時也成了許多出版社、影視單位的搶手商品,獲得了不菲的稿酬,可謂名利雙收。請您談談對名利的看法,好嗎?

【畢飛宇】︰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有功利心的人,每次獲獎,我不願把自己弄得好像滿不在乎的樣子,我會挺開心,自己得來的每個獎項都干淨,我就覺得很體面。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勸告試圖靠文學致富的人一句話,想成富翁,別來做作家;做作家,不要想靠文學發財。作家是苦行憎干的活,文學是一項寂寞的事業。

【記者】︰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謝謝畢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祝您在今後的日子里為廣大讀者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來。

【畢飛宇】︰也祝你們父女倆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要做你們的讀者。

記者︰謝謝!

(本文已經刊發于2014年第9期《江淮文壇》“作家專訪”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