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记住
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去写作——毕飞宇访谈录
新闻来源:爱读文学网 发表时间:2016-03-10 20:39:57 发表人:admin

 

作家档案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知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等。《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三次蝉联“《小说月报》奖”,两次蝉联“鲁迅文学奖”和“《小说选刊》奖”,除此之外,还获得过中国小说学会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学奖等其它数十项大大小小的奖项,成了中国当代文坛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在南京大学文学院设有毕飞宇文学工作室。



 写小说的初衷竟然是为了“消耗时间”

【记者】:毕老师,非常高兴在第七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颁奖典礼上再次见到您。

【毕飞宇】:祝贺我们省作协小会员董玥小友获得第七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记者】:谢谢毕老师夸奖,我们想借此机会采访您,可以吗?

【毕飞宇】:您是人民警察,接受您的“拷问”是我的荣幸,我一定把我知道的一切全部“招供”,请您“拷问”吧。

【记者】:听说小时候您就十分爱看书,是这样吗?

【毕飞宇】:小时候,我的家境并不好,几乎没有什么可读之书。最初的一本读物便是家里的那本活页本,那是在乡村做教师的父亲根据自己的记忆在上面抄录的一些唐诗,没事的时候就翻看,这本不起眼的活页本使我第一次领略到汉语之美。连环画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读物,那时候我父母只要到县城去,我都会再三关照,请他们带几本连环画回来。连环画中那精美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我文学最珍贵的精神营养。

【记者】:有传言,您起初写小说动机不纯,仅是为了“消耗时间”,是这样吗?

【毕飞宇】: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任教,上完几节课,改完作业,备完课之后就没事做了,我想,写小说可以把大部分业余时间“合理地”消耗掉。还有当时学校会给每个老师发一些稿纸,好多老师不用,多好的稿纸弃之不用,我感到可惜,就把这些稿纸囤积起来写小说了。

【记者】:您还记得当初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的情形吗?

【毕飞宇】: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在《花城》上发表。在此之前的三年多里,我一直在退稿的黑暗中写作。由于缺少经验,连投稿都不会。《孤岛》投稿给《花城》时,信封上写的只有“花城杂志收”五个字。处女作《孤岛》完全是《花城》杂志的朱燕玲从自由来稿中发现的,是硬拼出来的,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所以对朱燕玲我充满了感激,虽然她只比我大一岁,却是她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我一生。

关注现实,对时代要有担当

【记者】:毕老师,您前期发表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孤岛》《叙事》《楚水》《那个男孩是我》《雨天的棉花糖》《是谁在深夜说话》等。但是,真正让您被人关注的还是《哺乳期的女人》的出现,是这样吗?

【毕飞宇】:我前期的小说注重叙事、语言实验、强调文本的形式感,而《哺乳期的女人》却是一部关注空镇、留守儿童问题的小说,从小说所关注的方面来看,它在的创作中第一次出现了现实感,第一次出现了现实性。1996年,《哺乳期的女人》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同样,出自我的小说《上海往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由张艺谋执导,巩俐、李保田等人主演,于1995年上映,立即好评如潮。2000年发表的《青衣》在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获得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等多种荣誉。之后又被制片人张纪中看中,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由徐帆、傅彪、潘虹出演,作品加上电视剧的热播让好好地“火”了一回。目前,根据我的同名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推拿》也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写作方向的成功转型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动力,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位作家内心要有责任感,对时代要有所担当。

【记者】:毕老师,有的作家依靠才情写作,有的作家凭借独特的生活经验写作,对此您怎么看?

【毕飞宇】:要想成为有持续性的作家,必须要有加油站,最好的加油站就是读书。一个作家最后能走多远,离不开读的书。读书是作家的一条腿。

【记者】:您有自己最喜爱的作家和书吗?能向我们推荐一些必读的文学名著、名篇吗?

【毕飞宇】:我最喜爱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最喜爱的书是《红楼梦》和《水浒》。至于必读的文学名著、名篇,我觉得这个倒不需要推荐,按照自己的喜好足矣。如能从公认的经典中挑出十来部,潜心把它们读得都很熟,你的文学修养就自然够了。

◎一个人的东西必须跟这个人很像

【记者】:毕老师,写小说是需要技巧的,在您看来,主要有哪些技巧?

【毕飞宇】:要写好自己的作品,不妨先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去写作。譬如王朔和我就是不同类型的人,我模仿他的性格和气质去写作,一定不伦不类,甚至很糟糕。我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去写,就很和谐。一个人的东西必须跟这个人很像。

【记者】:有人说一部小说成功与否,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人物是否被作家写活,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毕飞宇】:如果把小说比作影视,那么小说里的人物就是一个个演员,这些“演员”演技如何,全在作家笔头上的功夫。

【记者】:您是怎样把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写活的?

【毕飞宇】: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喜欢观察细节的人,街头巷尾的小商贩、个体户、流浪汉、残疾人等等,都是我观察社会的窗口。通过他们,我发现了通向社会的大窗口。我本就是个小人物,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因而与社会底层,我有一种天然的默契感,沟通上没有丝毫的障碍,这算是我文学创作上一个天然的优势吧。记得写《青衣》时,筱燕秋这个人物,我写来改去,改去写来,仍不满意,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后来,我索性停下笔,去读《京剧知识一百问》,之后又在友人的帮助下,去拜访一位早年唱京剧的老艺人。她鹤发童颜,谈起从艺术经历,精神抖擞,那眼神、那举止妙极了。告辞了老人家,我心里非常激动,心里有底了,她就是我想的笔下的那个“筱燕秋”了。

【记者】:请问对小说而言,语言和故事性,您觉得哪个更重要?

【毕飞宇】:对于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小学生作文,我从来不敢叹息,而是敬佩,瞧,他们小小年纪,别人只能用一个词汇来修饰一样东西,他们却能写上两个、三个、四个,甚至很多,虽然有的用词并不准确,可是有几个大人能做到?这些孩子着实不简单!所以,不要鄙视初写作者。当初写作的时候,我也追求语言华美。但是,随着写作经历的加深,渐渐注意在故事性上下工夫。如今,创作的小说多了,故事性也多了,我又注意语言上的准确和精炼。再说,好的故事,没有文字的翅膀,飞不起来,美丽的语言,缺少故事的支撑,也会让人雾里看花,所以,两者都重要,没有“更重要”之别。

文学的“有用”和“无用”

【记者】:文学最大的处,也许就是它处。”这是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结束后的晚宴上,概括自己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您认同他的这种说法吗?

【毕飞宇】:这好比电脑,真正体现它价值的是各种程序、操作系统等软件,却不是硬盘、光驱、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说文学无用,是从物质、实用层面来说的,放眼社会,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无不因为每次科技的进步。仅此,与科学相比,说文学无用一点不为过。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文学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无法比拟的享受,它赋予我们愉悦、美感、信念、执著、力量等精神世界高贵的东西,它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贡献了巨大的动力和能量。

【记者】:如今,您的作品获得很多著名的文学奖,同时也成了许多出版社、影视单位的抢手商品,获得了不菲的稿酬,可谓名利双收。请您谈谈对名利的看法,好吗?

【毕飞宇】: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有功利心的人,每次获奖,我不愿把自己弄得好像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会挺开心,自己得来的每个奖项都干净,我就觉得很体面。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劝告试图靠文学致富的人一句话,想成富翁,别来做作家;做作家,不要想靠文学发财。作家是苦行憎干的活,文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

【记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毕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广大读者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

【毕飞宇】:也祝你们父女俩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要做你们的读者。

记者:谢谢!

(本文已经刊发于2014年第9期《江淮文坛》“作家专访”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