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锚:构建独特的海洋叙事
作者:
树红霞 丁晓峰 更新:2025-11-09 10:43 字数:999
海是具体的,有特殊的内涵,既属于自然界,又属于文学、属于社会科学。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郑国庆从同根同源的台湾海洋文学出发,将其与福建的新海洋文学实践进行对照,进而引出“什么是新海洋文学”的核心命题。
事实上,在“闽派批评”的审视下,“新海洋文学”的范式特征愈发清晰——它被概括为“介于中国乡土写作与西方海洋书写之间的另一种形态”。
陆地与海洋的“共生叙事”。文艺批评家们敏锐地指出,新海洋文学超越了“陆”与“海”的二元对立。比如,陈毅达的福建海洋书写,充满了浓郁的故乡情结,既有对海的梦想,也有对山的静思。在《海边春秋》中,岚岛的活力源于背后大陆的支撑。这种叙事既承认陆地是身份的基石,又将海洋视为拓展自我的空间,创造出依赖与超越间的文学张力。
海洋形象的“友好重塑”。文艺批评家们观察到,作家笔下的海洋经历着一场形象革命。它不再是西方古典文学中那个未知、危险的狂暴自然力,如小说家、编剧李师江《丝路古船》所描绘的,海洋已成为无拘无束的自由之境、孕育无限可能的希望空间。这一转变,契合了新时代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变化。
全球化下的“地方重建”。面对文化趋同,新海洋文学展现出另一种姿态。福建省作协名誉主席、小说家杨少衡的《石化岛》触及此议题,其“新”恰恰体现在对“地方性”的创造性重建上——在全球化浪潮中,主动锚定并升华自身的文化身份。
怀旧与先锋的“双重变奏”。在须一瓜、李秋沅、龚万莹等小说家的作品中,文艺批评家们捕捉到一种独特的美学混合:对传统的深沉眷恋,与叙事技巧的先锋探索并存。在这些作品中,作为故事背景的鼓浪屿,处在全球进程的共时性中,又蕴含着时间停滞的深厚记忆,有着某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气息。
“经过作家们接续耕耘,福建海洋文学形成了有别于海南、广东、山东等地作家书写海洋的独特地域气质。在福建作家笔下,无论是深海梦游还是现实体会,都以海洋的神秘与疏离为底色。作品中光怪陆离的海上周游与水底奇遇,让我们见识到了作家们的奇思妙想。”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张惠娟举例说,长篇小说《深蓝》获得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对此寄予厚望,他指出:“海洋文学在新时代文学中成为重要增长点,承载独特文化价值与时代使命。中国作家将海洋作为重要创作题材,展现海洋的壮丽与神秘,挖掘海洋文化内涵,使海洋叙事成为促进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