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批评与创作的双向赋能
作者:树红霞 丁晓峰      更新:2025-11-09 10:44      字数:810
    “闽派批评”的活力,绝非书斋里的闭门造车,而是在与创作现场的激烈碰撞中迸发。此次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理论家批评家与作家深度对话的“磁场”。

    杨少衡结合《深蓝》创作,提出海洋文学需兼具“空间感”(海陆结合)与“历史感”(时代定位),将地域叙事置于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中,这是创作实践对理论思考的印证。小说家林那北、龚万莹则从在地经验出发,为理论注入鲜活血肉。林那北分享了福建特有的民俗风情,强调创作源于自身经验与在地环境,而非受限于某种学理框架;结合自己的小说《珠宝蟹》,龚万莹谈及闽南语气质与海洋的“未知传奇性”,提出新海洋文学的灵魂在于流动的交流以及海洋的未知性与传奇性,并坦言“创作不能以‘新海洋文学’为明确目标,否则会束缚思维的翅膀”。这种作家的自觉,恰恰反向要求批评必须更具包容性与洞察力。

    “对我而言,这场文化对话,就像一场生命深处的航行。”听着海浪声长大的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冬梅动情地分析,福建新海洋文学最根本的“新”,在于它突破了“海洋与人类对立”的传统认知,实现从征服海洋转向拥抱海洋的叙事,即从“借海洋为背景”到“以海洋为主体”的方法论转向,这一判断精准把握了创作实践的深化轨迹。

    对于未来,学界与创作界发出了建设性声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认为,海有一种超然的力量,从海洋的角度认识海洋文学的书写很有意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通过土地与海洋的对比看出很多问题;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则将老家福建的海与工作地山东的海进行对比,发现两地的海有很大的差异性,海洋文学在题材、写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这几年,写近海的多,写远海的少,应该有更高的站位,将海洋文学当成文明反思、生命哲思的载体”;扬州大学教授颜水生呼吁,新海洋文学应更深度契合“乡土中国向海洋中国转型”的时代进程,作家需关注深海经济等重大现实,深入实地体验生活,探索时代之“新”为文学创作注入的赋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