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理论自觉为文学导航
作者:
树红霞 丁晓峰 更新:2025-11-09 10:42 字数:1149
福建的文学之舟,自古便从蔚蓝起航。《山海经》中“闽在海中”的古老记述,早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奔流的蓝色血脉。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帆影、妈祖信仰播撒的和平之光、惠安女头巾包裹的坚韧身影……这些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文学书写的深邃矿藏。
正是这片丰沃的海洋文明土壤,孕育出闽派文艺独特的气质。近年来,福建海洋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海洋文学作家群”崛起于中国文坛。其中,汤养宗的诗歌《伟大的蓝色》探寻着海洋的哲学深度,杨少衡的《深蓝》以深海养殖串联起现代生态与历史记忆,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描绘了平潭开放开发的奋斗史诗,李师江的《丝路古船》《黄金海岸》则以恢宏笔触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此外,林那北、须一瓜、李秋沅、蔡崇达、陈春成、龚万莹等风格各异的作家,纷纷将笔触伸向海洋,他们笔下的《夜晚的潜水艇》《命运》《岛屿的厝》等佳作,共同构成了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文学年度榜”中,《夜晚的潜水艇》《黄金海岸》《命运》《伟大的蓝色》《岛屿的厝》等福建五部作品赫然在列,彰显其不容忽视的创作实力。
创作的繁花,需要理论的灌溉。“闽派批评”没有停留在掌声之中,而是主动为这股潮流“命名”与“立心”。
“福建凭借其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率先提出‘新海洋文学’,本身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文艺报》副总编李朝全系统阐释了其“三新”内涵:立足新时代,在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自信的宏大叙事中寻找文学坐标;理念新,秉持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新创作理念,超越传统文学中征服海洋的对抗叙事,转向对话与共生;视野新,具备全球化的开放视野,使海洋叙事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学桥梁。这三大维度,将“新海洋文学”从题材分类提升至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价值高度。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毅达从认知演进角度,揭示了海洋文学创作深层的逻辑。他提出,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与实践,经历了从“下海”“探海”到“知海”“亲海”,最终走向“建海”的演进过程,为作家们理解自身书写的历史坐标提供了清晰框架,并强调福建独有的海丝文化、侨乡文化、闽台渊源,恰是“新海洋文学”不可替代的特色所在,而未来的关键在于“找到核心方向与着力点”。
这场由“闽派批评”发起的理论构建,其视野是开放的,并未局限于本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思看来,新海洋文学是一种“地方路径”,但它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展开,在空间上天然地贯通了南北,打破了地域的隔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梳理了“新海洋文学”这一概念的源流,并将其与“新南方文学”进行比较,聚焦海洋文学内在的扩张性特质;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壮则通过对比南北妈祖信仰的差异,生动论证了海洋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为新海洋文学的多元形态找到了文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