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趋势方向
作者:任继球 蒋钦云等      更新:2025-06-26 22:07      字数:3392
    海洋产业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与陆域生产力一样,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也应聚焦现有海洋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既包括海洋领域研发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航运物流、商事仲裁等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括海洋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品牌化、以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以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等。但从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特征来看,结合国际海洋领域生产力发展最新动向,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洋新能源:海洋领域能源革命释放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海洋领域能源革命,底色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推动海洋清洁能源加快发展,也将推动海洋领域生产力全面改造和升级,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沿海地区用电量高,且用电量基数仍逐年增长,外地可再生能源获取存在难度,因此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

    1.海洋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当前,海洋新能源开发成本相对陆域较高,因此海洋新能源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进入“十五五”时期,海洋新能源开发将迈过临界点。首先,当前我国部分海洋新能源开发项目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基础。以海上风电为例,2023年,全球新增10.8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幅高达24%,全球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历史性的75.2吉瓦。其中,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7.18吉瓦(其中,并网容量为6.3吉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37.7吉瓦。目前,国内远海浅水区的风能资源开发(固定式海上风电)平价下全投资收益率可达6%,已经初步具备经济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沿海发达地区用电需求旺盛,工业负荷较大,当前清洁能源消纳比例低,对高度电成本电源耐受性好,新增产业项目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需求将有效激励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力度。最后,海洋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过710亿千瓦。《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测,未来10年,如果目前的政策趋势得以保持,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有望维持稳定上涨趋势,开启海洋绿色能源发展新浪潮。到2028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有望维持每年25%的增速;到2029年,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有望突破40吉瓦的“节点”;到2032年更可能突破60吉瓦“大关”。整体来看,2024—2033年间,全球有望增加超过41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2.海洋传统产业脱碳将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海洋传统产业脱碳会增加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储能的需求。以海运为例,当前全球海运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到205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由此加快了海运业的脱碳进程。液化天然气、绿色甲醇和绿氨正成为全球海运企业大量使用的船用替代燃料。另一方面,海洋传统产业脱碳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焕新,孕育出新的发展机会。如,海运脱碳会带来对氨燃料发动机的发展需求。曼恩能源方案集团预计,氨燃料发动机将在未来10年内迅速普及。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船订单中约45%的船舶(按载重吨计算)可使用替代绿色燃料,未来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将成为造船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海运脱碳还会推动全球主要区域港口布局绿氨船舶燃料加注设施,建立集生产、运输、储存、加注为一体的大型集群,以满足全球海运清洁燃料需求。

    (二)海洋新空间:深远海开发利用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远海是海洋领域发展的重要空间,但一直以来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开发利用相对较慢。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生产力,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深远海开发利用上,是培育和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在深远海开发利用上,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海洋油气、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产业向深远海迈进。从海洋油气来看,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正加速向深水、超深水发展,油气勘探水深已从21世纪初的600~800米逐步迈入1500米超深水领域,预计到2032年超深水领域的油气产量将占到全部深水油气产量的50%以上。《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2022年)》报告认为,当前深水领域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从清洁能源来看,以海风为例,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逐渐接近饱和,全球海上风电项目将逐渐向离岸更远(70千米以上)、水深更深(50米以上)的方向发展。漂浮式风机可在深水区域(≥60米)获得丰富的风力资源,其海面空间至少是固定式风机的4倍,可大大增加海上风电场选址的灵活性。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中深远海占比超过70%,而我国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到近海的3~4倍。

    2.深远海生产活动激发深远海高端装备设施发展需求。一方面,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将提升对相关风电装备的新的需求。其一是推动风机大型化。国内主要海上风机企业均已推出16~18兆瓦的海风机组,叶片长度以120~130米为主,多家风机企业已经开展150米以上的海风叶片研发。其二是推动适用大水深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漂浮式基础和深水导管架基础等。目前全球最大单机容量的明阳16.6兆瓦双转子漂浮式样机处于安装阶段,2024年12月正式投运〖ZW(〗《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正式投运》,《科技日报》2024年12月12日。〖ZW)〗;广东等地区已经批量应用深水导管架,未来伴随分段式导管架等新技术的应用,导管架适用的水深范围可能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深远海养殖将带来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的需求。如,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深蓝1号”,是世界最大的也是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周长180米,直径6044米,高38米,重约1400吨,有效养殖水深30米,整个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米,规模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网衣面积接近两个足球场大小,外部的钢结构防护层可以抵挡14级台风。此外,海洋油气向深远海挺进,也将推动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的升级。

    (三)海洋新系统:海洋系统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孕育新质生产力

    海洋领域生产力和陆域领域生产力的较大区别就是海洋环境的恶劣性和复杂性,很多生产生活活动人员不可及,由此带来较多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风险,抑制了海洋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减少海洋生产生活的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风险,而当前陆域数智化技术逐渐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推动陆域技术下海,促进海洋系统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能有效克服海洋环境的恶劣性和复杂性,弥补海洋生产生活人员不可及的不足,将成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基础设施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如,在深海探测、科考、采矿等领域,由于深海环境的复杂性和恶劣性,对水下机器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将越来越高,需要依靠智能设备实现无人化作业、自动化运作。这就需要在水面以下更广区域范围内,铺设5G网络,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建立海洋观探测智能网,推动水下基础设施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从而实现“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并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深度集成,打造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泛智能基础设施,加速海洋领域新型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升级。

    2.海洋生产设施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全面赋能海洋领域生产设施,优化提升海洋生产活动效率效能,将是未来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以船舶智能化为例,船舶智能化能显著提高航海的安全、效率和性能。随着现代导航、控制和通信系统的集成应用,船舶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通过综合定位系统、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岸基支持系统建设以及交通卫星通信服务网络,实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核心电子信息设备的全船集成,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船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提高船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3.海洋智能装备需求明显提升。智慧海洋建设将推动一批海洋装备实现技术突破,并加速相关领域产业化进程,如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无人观测艇等。未来海洋有人装备将呈现智能化、少人化和超能化的特点,无人装备将呈现智能化、全域性、低成本化的特点,海洋装备运维环境将呈现智能化、跨域化和在线化的特点,由此将大幅提升对海洋智能装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