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二)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的前身是同乐小学,该校于1996年合并原私立普励小学的同乐小学后更名为前门小学。
历史沿革
同乐小学创建于1984年8月,原为北京市第八区中心小学、前门区第二中心小学等校,后于1996年合并同乐小学成为前门小学。
办学特色
前门小学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将年级组日常教育、教学等权力下放,同时保留学校决策权,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学校注重“自主教育”特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现状
截至2023年,前门小学已发展为拥有完整寄宿管理体系的学校,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义务教育管理标准达标学校。 ”
以上,是百度AI得出的亦增小学母校——同乐小学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它不是84年建立的,在亦增入学的77年,它就已经改名叫同乐小学了。至于什么“原为北京市第八区中心小学、前门区第二中心小学”,作为82年毕业的老校友,亦增闻所未闻。不过,这个小学的前身——普励,还是很有历史的,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在当时的北平市,也算教育领域的“翘楚”和“首开风气”者之一。
有一本书,叫做《百年崇文图鉴》,在这本书中,赫然有《北平市普励小学校概览》!它是民国时期,北京仅存的二三种小学校志(含校庆纪念册)之一,现藏于首都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清末民初,北京涌现一批新式小学堂,1912年统一改称为小学校。据《北京志·基础教育志》记载:“至1927年,京师有小学校293所504个教学班,学生13795人。”至今著名的有: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小学等。但存世民国版小学校志的寥寥无几。
北平市普励小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崇文门外打磨厂新开路贾家花园——亦增入学时,附近那个同仁堂的制药厂,已经是国营药厂了——同仁堂乐氏出场地,社会贤达人士邵黼宸先生出银四五万两作改建购置基金等费用,将贾家花园旧址辟为普善义塾。1906年,普善义塾与台基厂(就是现在东交民巷附近)的普励学堂合并,遂定名普励学堂,是原崇文区境内第一所私立小学。1912年改为普励小学,韩麟阁担任监督(校长)。1918年改名为北京私立普励小学校,公举邵黼宸任首席校董,金庚绪任名誉校长。1924年改建新式校门。1932年十月出版《北平市普励小学校概览》。
一个小学校,能在北京的教育史上留下清晰的记载与图片影像,实属不易!
《北平市普励小学校概览》虽然仅有20多页,一二万字,但其内容极其丰富。有目次、例言、学校概况序;插图有校门、校徽、校歌、教育部特奖匾额、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奖题给校董邵邦良“敬教劝学”匾额、邵黼宸先生遗像、邵黼宸先生逝世学务局祭文、金心余校长肖像、十余届毕业生摄影照、童子军成立典礼摄影;表录有校董事一览表、校教职员一览表、校现行组织系统表、历届毕业生及在籍学生统计表、校产表、校舍平面图、校各董事捐助经费一览表、各机关补助经常费一览表;校沿革概略,校历年大事记,实施概况。附注有:奖励暨劝惩学生条例,学校家庭通知簿,鸣谢刊印《北平市普励小学校概览》的捐助先生等!
据邵黼宸先生后人“岭南风暖”《挥之不去的民国情结》记述:“普励小学出资人邵黼宸(字云清),是我外婆的父亲,祖籍浙江绍兴,但几代人一直在京城为清皇室做事。1903年由邵家出资,同仁堂乐家提供场地,共同兴建了普励学堂,民国元年更名为普励学校。外婆娘家姓邵,外婆是邵黼宸的长女,大号邵超千。外婆的父亲邵黻宸以及祖父原本都是为清皇室掌管库银的官吏,家盛之时,邵家的房产遍布京城各个城区,直至“文革”中被没收强占交换。母亲回忆,小时常去外公家小住,他家的花园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花园常年没人进去,花园深处的空房子竟有闹鬼的传说!20世纪九十年代邵家最后一处房产拆除时,院内有大小200多块太湖石竟不知如何处置。清朝末期,皇权岌岌可危,靠吃皇粮已没有出路,这些前清官员便纷纷“下海”兴办实业。邵家除了和乐家合建这所小学外,还另办一所“水校”。所谓水校,实际就是操练消防员的培训基地,同时也承担消防事务。北京古建筑以及当时的民房几乎都是木质材料,消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无论是办学堂还是建消防队,都是应当时社会之急需,也是民族责任使然吧,这些行业可都是赔钱的行当!”
解放后,1956年8月,普励小学校由政府接办,改名贾家花园小学。1966年4月,因1965年乐家胡同与贾家花园合并为同乐胡同,学校遂改名为同乐小学。1996年,同乐小学与打磨厂小学(前身为始建于清同治七年的巴氏觉罗学堂,民国初改为铁柱宫小学,1934年改为打磨厂小学)合并为前门小学。原普励小学遗址位于同乐胡同,校门为80年代末改建。
金心余先生在《北平市普励小学校概览》概况序写道:“有爱人之心无爱人之力者,不足以成事,有爱人之力无爱人之心者,尤不足以成事”。既是对邵黼宸先生致力基础教育事业功绩的褒奖,也是对后人的忠告!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敬教劝学”题匾、民国三年时任教育总长汤化龙书 “功资养正” 题匾,对加强我们今天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
(按:以上内容,参考自《北晚在线》李忠义先生的文章——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