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
亦增一直认为,幼儿园的生活是乏善可陈的,在记忆当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在于当时的幼儿园并没有很多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启蒙类的课程,当然也不会动不动就乱收费,费用基本上是固定的,老师们也没有心思鼓动小孩家长参加什么额外的活动——其实也几乎没有。小孩们基本就在幼儿园里做个游戏,滑滑滑梯,吃饭,睡觉,唱歌,仅此而已。另一方面是亦增性格偏内向,对于吵吵闹闹的幼儿园班级有怯生生的“恐惧感”,更没有去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笑闹不休的习惯和爱好。所以,那几年幼儿园的生活,现在几乎没留下什么可以回忆的东西。
转眼就到了七七年。亦增这波孩子,是北京市最后一批春季入学的孩子,再往后,就都六岁半,和六岁就上小学了。那时亦增父亲还没有转业回来,还在湖北谷城,不过亦增已经没有再去长途跋涉探亲了。亦增弟弟倒是随母亲去过湖北谷城。亦增的主要任务,开始和义务教育的学业有关了。
那时候没有什么“学区”一说,家长们也没有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与竞争压力导致的焦灼心理状态。计划经济时代讲究平等,周边的人群大多差不多的双职工家庭。要说那个年代比较令人羡慕的,还是军人家庭,但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待遇上的优惠。人们并无强烈的“望子成龙”愿望,当然以后希望子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算是“出息”了。
小学阶段不过是知识启蒙阶段,对于学校,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与期盼,一般都是就近入学。家长们比较重视的,是以后中学、特别是高中的择校,那是直接关系到能够上什么档次的大学的重要基础。当时北京市各个区,还是有不少教学质量很高的中学,到了初中毕业,学生可以跨区全市性报考,只要你的初中毕业全市统考分数够高。
按照八十年代初期的划分,还有历史传统和渊源,北京市各个区,都有那么几所全市闻名的老资格市级重点中学,是无数学生和他们家长的向往。
北京海淀区,正位西北上风上水之地,景色优美,依山傍水,由于拥有全国超过一半的重点大学,在教育资源方面可以说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那些著名大学的附属中学,自然是树的影,人的名,蜚声在外。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自不必说,这是历经百年的名校,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民大学附中,师院附中,加上圆明园附近的一零一中学,这是五所市级重点中学。
西城区,是当时的西城区,不包括现在的南城宣武区,这里也是教育发达之地,拥有全国重点中学——北京四中,还有八中,师大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以及同样拥有百年历史、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学、在一二九运动当中也留下印记的一六一中(女一中),这是西城的五所市级重点中学。
位于故宫西华门外,毗邻中南海的一六一中,是亦增的高中母校。
东城区,拥有二中和五中两所市级重点中学。至于位于景山公园附近的景山中学,性质比较特殊,面向全国招生,“门槛”比较特殊,但本地人并没有把它算在北京的市级重点中学里。
宣武区,有师大附中和十五中这两所市级重点中学。师大附中,历史悠久,毗邻早期的北大红楼,是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学校,原来也是女子中学,与北大清华的附中齐名。
崇文区,就是亦增当时所住的街道所属的区,只有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二十六中,但它也赫赫有名,是美国人曾经投资的“汇文中学”,历史也相当悠久,教学质量很高。崇文区的小学毕业生们,都在初中阶段,还不能跨区报考时,把它作为第一选择,以期打好坚实的基础。
市级重点中学之下,是区级的重点中学,崇文区有五十中、一零九中和广渠门中学。
除了四个主城区,当时的近郊区,包括朝阳、丰台、石景山,各有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朝阳是八十中,石景山是九中,丰台是十二中。
其他的远郊区县,像通县(通州)、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延庆、门头沟,则没有市级重点中学。
从恢复高考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毗邻北京的河北三河市,三河一中,作为省级重点中学,也为一些初次高考失利、打算从头再来的学生,提供了封闭学习的住校机会,学生不占当地名额,学完回北京再投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