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斗殴”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9-06 10:29      字数:2403
    亦增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青年时期之前,总能发现小男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但凡有点“梦想”的,往往热血上头,就会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事,或是自认为不能“栽面”的事,而怒发贲张,动手动脚,一争高下,冲动之下,往往不计后果,直待闹出事来,比如发生受伤事件,或是因此而受到了法律处罚,才知道后悔。但是每个男孩和少年,乃至青年,总免不了要在生活当中,接受一些“锤炼”的,虽然不一定主动“挑事”,但自认为受到轻视、“侮辱”和欺负时,总不能缩头缩脚,退避三舍,逃之夭夭,无论结局如何,总要气势汹汹地”应战”的。

    亦增自幼体质较弱,上学之前吃了很多中药,在身体素质方面,虽然个头不矮,却不具备“好勇斗狠”的基础与“天赋”,直到上学以后,锻炼多了,才慢慢身体好起来,还曾经当过初中的体育委员,也曾因双臂臂展较长,被少年业余体校的老师挑中,建议亦增练习排球,做二传手。在亦增小学初中之际,正逢中国足球要冲击八二年世界杯,在亚洲区预选赛当中取得了迄今为止没有取得过的好成绩,差一步之遥便能出线了。亦增这样说是有根据的,那时节的国家足球队还是以技术流为主,身体素质并不强,对抗亚洲大洋洲的以力量见长的球队,那时是新西兰,比较吃亏,不过如果不是被黑幕算计,那一届是铁定冲出亚洲出线世界杯了。后来米卢虽然带领国家队进了一次世界杯,但那是亚洲强队日本韩国作为东道主都不参加预选赛,可以说胜之不武,如果这两个队参与,中国队恐怕也难以出线。而且在世界杯上被称为“最无进取心的球队”,净吞零蛋,一球未进,灰头土脸地现眼一番,实在丢人。而今的国家足球就更不用说了,已经沦落到不忍卒睹的地步,亦增对贺龙元帅做体委主任时的决策极为支持,国足必须解散球员都去和部队同吃同住同训练,先把思想纠正了再说!话说那时节,受国足鼓舞,亦增也曾经想去练习足球,后来都被家人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严词拒绝,所以亦增的体育梦,没有实现。

    亦增刚上小学时,同学广达住草场四条,他们院里,有个比我们大七八岁的小子,长得五大三粗,健壮气盛,据说因参与打群架,致人受伤,而被送到北京大兴的天堂河农场去劳教一年。亦增后来曾经看过一部反映劳改劳教人员改过自新的电影《少年犯》,把劳教所的情况“美化”了不少。据这小子聊天时说——他被劳教后,倒是脾气改了很多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屁孩也很和善,亦增过后想,大约是因为在当时,劳教人员在街坊四邻里的名声很不好,都认为是异端,人们在心底里鄙视看不起,耻于,或者说不敢与其交往,甚至见面都不说话,目光异样,这令这种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尴尬,抬不起头,也就是不大懂事的小屁孩,懵懂无知,不歧视性地看待他们,所以他愿意倾吐憋闷在心里的话,以解“惆怅”——其实那里面很苦的,管教很严厉,每天都得干重活儿,还要政治学习,接受思想改造,想要“嗞毛”,收拾你的办法多得很。

    上文提到过,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建交,我国从美国也引进了一些电影电视剧,其中就有一部大名鼎鼎的《加里森敢死队》,这部电视剧后来没有播完便停播了,据说原因就有剧情容易导致社会不安定和青少年犯罪,毕竟这敢死队里的成员,多数都是监狱释放犯,虽然对付德军很勇敢善战,但自身的流氓痞气行为做派与语言,与中国文化传统还是格格不入,且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认为外来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盲目跟风学习,特别是小孩和青年人,好勇斗狠的天性在文革时期得到充分释放,延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发而不可收拾,社会风气已经到了一个混乱不堪、濒临失控的边缘,像港台电影里的“黑社会”性质的社团,马甸一类的私自制造武器的地方一霸,以及群殴、伤人、抢劫、强奸等案件,层出不穷,造成社会大众心理恐慌,这才引起高层重视,有了八三年的第一次“严打”,杀了相当一批人,打掉了无数黑团伙,据说当时,偷看女人洗澡也有被枪毙的。

    所以在亦增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街上偶尔可以看到各种打架斗殴的现象,当然还是以学生居多,无非是头脑一热,非要争个高下长短,厉害的也会动用匕首、“管叉”一类的凶器,造成流血事件,看得天生胆小、体质不好的亦增颇为咋舌。

    八十年代的“二王”事件和北京鹿宪洲抢劫运钞车大案,轰动一时,这种使用枪械武器的恶性案件,已经超出了一般打架斗殴的范畴,是人的恶念不受控制,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的体现,为了金钱和利益,铤而走险,所以后来对于武器和凶器的管制,是越来越严厉了。

    亦增后来上研究生,有个同班师兄,在九十年代初,做过中国俄罗斯的跨国贸易。亦增和他喝酒时,这老兄就讲过,《中俄列车大劫案》那个电影,反映的是真实情况,那时节,无数的倒爷来往于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倒腾货物,赚取金钱,出了国,更是没人管,列车上抢劫凶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为安全起见,那时走这趟列车的,腰里不别点什么防身的家伙,是不敢去的,别闹得人财两空,再出了事。

    亦增的姐夫,八十年代末辞职下海,去海南搞歌舞厅,也挣了些钱,他是知识分子,并不擅长经商,对于当时社会乱像,也准备不足,吃了些亏,后来也不得不做了相应的预防和“戒备”,主要是防备抢劫。作为后来人,也从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风起云涌的全民经商的汹涌大潮,没有见识过形形色色的社会黑暗与丑恶凶险现象,可能这辈子也未必能够遇到了的活生生的现实情况,听到“过来人”的诉说,不由得起了“鸡皮疙瘩”,一面“神王”,一面“惴惴”。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贸易环境的安定与社会局面的和平,对于一般大众来说,还都是必要的,毕竟这世道没有侠客,“富贵险中求”也对,也不对,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儿”,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力有大小,能“发达”到什么地步,努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那个时代,有些人物是传奇,比如牟其中,比如年广九,比如李春平,亦增后来有幸在工作单位见到过李春平。刘烨曾经主演过反映他经历的电视剧《人间情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他的传奇,亦增就不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