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
电视这个将电影院、舞台和日常活动演出的场景,浓缩于方寸之间的屏幕上(一开始荧光屏的尺寸极小),产生可视化效果,使人们不必身临其境地外出到特定场合,便可以在家庭中,办公室里,或其他一切装备了电视机的场所,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由电视台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节目,只需要旋转按钮,转换频道(一开始的电视,还没有遥控器)。这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虽然算不上多么巨大的技术进步,却给天下大众的生活,平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
新中国在轻工业和电子电视技术方面的发展,是要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方面百废待兴,起步晚,显像技术的难关没有显著突破,改革开放以前,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这个领域还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也不会举国之力,像搞原子弹卫星那样不计代价地投入。当然,这并不算什么十分艰深的技术,一旦获得突破,仿制和创新便势不可挡。当今,家电领域,中国已经可以笑傲世界了。
电视进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要到改革开放以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了。一开始的电视,让现在的人们看来简直过于简陋,黑白荧光屏,尺寸多为九寸和十二寸,如果有十四寸和十八寸(英寸)的,已经是十分奢华了,至于彩色电视机,要到八十年代才普及,而且当时这方面的翘楚是我们的邻居东瀛,日本的彩电技术和质量,国内还无法相比,能够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获得购买进口日本彩电的资格,比如松下,日历,东芝等名牌,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显示了这个家庭匪浅的关系,与卓越的经济能力。
亦增记得,七十年代末,所住杂院里最早的电视机,是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那小小的屏幕,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实在难以想象,这么小,比大屏幕手机与平板大不了多少,而且清晰度自然不敢恭维,因为那时还没有闭路,电视接收器——天线,还需要自己架设,往往是在屋顶尽可能高的地方竖起,并且要调整它的方向和角度,以便于更好地接收到电视信号。在还没有几颗卫星上天的年代卫星天线那种“锅”,根本是买不到的,老百姓基本不知道那是何物。
电视给大人小孩所带来的震惊与欢乐,是难以想象和深入内心的,相较于广播来说,结束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时代,那活生生的画面变幻,令人难以忘怀,十分“钟情”,于是,在夏天的时候,这电视虽然是外祖父买的,却放在院子里,邻居们也都来看,直到后来各家都有了电视,这种集体观看的场面,才告一段落。这给亦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比的快乐感觉与新鲜成分。
亦增记得,后来外祖父换了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那电视机橘黄色的外壳十分显眼,样式也很新颖,屏幕比九寸的大一些,自然画面就更清楚。外祖父搬家以后,新居在天坛东路,他是比较早换更大的彩色电视的,那时亦增还和母亲在兴隆街的平房居住,也还不具备购买大彩电的经济实力和条件,外祖父特意把那台橘黄色的十二寸电视留了下来。作为亦增童年的陪伴,它一直到亦增父亲单位分房,搬到木樨地的新居,购买了彩电后,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