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的“音弦回荡”(六)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8-18 12:42      字数:1218
    在当时去电影院虽算不上十分“奢侈”,但也属于比较高的“消费”,一年内也不可能去几次,更不可能出现像当今影迷喜爱一部电影反复刷几十次的情况。作为一种弥补,当时的广播电台,便发展了一种“电影录音剪辑”的播放形式。一般在影院放映过的反响强烈的国内和引进的外国影片,往往会在广播电台里播出录音剪辑,以满足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渴望。当然这种只闻声音不见画面的剪辑,总是在情节上面不那么真切,因为只入耳,而无法观瞻,全凭相像。这对于小孩们来讲,倒锻炼了想象力!有很多国内电影和外国译制片,亦增都在广播里听到过,对于一些著名的(在当时也许还不算出名)配音演员,像乔榛,童自荣、丁建华等,他们在《佐罗》、《冷酷的心》、《叶塞尼亚》、》、《斯特凡大公》等电影中的配音,给听众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电视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无非是报纸和广播,以及一些招贴公告等。订阅报纸,那时还不是大多数家庭的必须选择,因为这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消费,相较于一部普通的收音机便可以随意地免费听取各类节目来说,并不划算,所以报纸订阅的,多是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大多数家庭,除了所在单位的开会报告宣讲等形式的信息公布外,往往可以通过广播里每天必有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来了解国内外的天下大事,其地位与作用,就如同电视普及以后的新闻联播。除了全国性的官方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外,各地方电台也有类似的节目,只不过没有新闻和报纸摘要那么覆盖全国、无可替代。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在广播内的文艺节目,除了评书、相声、歌曲以及一些专题节目外,样板戏还是非常活跃的。作为小孩的亦增,虽然不是全部都听过,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鹃山》也都听过,对其中一些唱段记忆深刻,特别是《智取威虎山》的情节,更是热衷,现在的亦增,还能随口哼出几段——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穿林海,踏雪原,气冲霄汉……”

    “望飞雪,满天舞,巍巍崇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在歌曲类型当中,类似于今天的“红歌”的语录歌,在当时大行其道,不过对于亦增这样的小孩来讲,就不是很明白其意思,也就印象并非深刻,当然,“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颂歌”这类兼有语录,同时又有抒情创作的歌曲,亦增还是会唱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段,中国革命的几大领袖相继去世,广播里,一年内三次传出低沉肃穆的追悼哀乐,那曲调令人悲痛伤感。后来,亦增长大成人以后,也经历了很多亲人的去世告别,这旋律又在耳边回响,追念着逝去的生命。

    《十月的风云》是一部电影,不是俄国的《列宁在十月》,这反映的是七六年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间,金秋时节,三公一母的螃蟹畅销,而著名歌唱家李光曦的那首《祝酒歌》,更是响彻神州大地——

    “美酒飘香啊啊啊,啊啊啊望北京,心中那好似长江水,好似长江水,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