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土山与幼儿园(二)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8-08 12:03      字数:1007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半期的国民经济,还没有脱离运动和“路线斗争”的影响,粮油与很多副食还得凭本供应,包括布匹,也需要布票。现在的人不大好想象那种情况,物质生活是平淡而朴素的,是“紧缺”的计划经济。工业在学大庆,那时候大庆油田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油田,得益于李四光教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由玉门转战东北的铁人王进喜的带动,中国第一次甩脱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了石油生产国,这是很不容易的。大庆的油田是深层石油,埋藏非常深,早在日据时期,日本人其实已经探明那里有油,可是开采条件和技术达不到。农业则学大寨,陈永贵被提拔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创举”,是对大寨实干精神的肯定。至于陈永贵是否适合担任国家级别的领导人,另当别论。近期,同学广达的爱人因公出差去河南南阳,计划里有参观红旗渠的打算。这项工程在当年也堪称伟大,林县人凭着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开山辟径,绵延百里,凿穿崇山峻岭,引水入渠,灌溉农田,气魄宏伟。不过总体而言,人民的生活是不能光靠口号与盲目地闷头苦干,就能够有大幅度提高的。

    那时节的幼儿园还是不错的,离家不远,步行大约十五分钟,在南芦草园和大江胡同附近。亦增由院内邻居“大姥姥”带看一年后,进入了这个幼儿园,班里孩子众多,三个老师,大概带四十多个孩子。亦增是晚成的胆小孩子,对于这种闹哄哄的地方,有点“认生”,都是一帮小孩,老师也不会很有时间和耐心逐一照顾与关注。亦增只与一个同样有些“认生”的孩子要好,二人经常在午间睡觉时偷说悄悄话,评论几位老师,还给她们起代号曰“张师”、“郭师”、“关师”。

    幼儿园自带水杯。由于管理上有些混乱和漫不经心,亦增的水杯后来找不到了。为此,亦增母亲很不高兴,还抱怨了几句,说老师不负责任。因为那个时候,每一笔个人开销都是要精打细算的,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水杯。亦增家庭是双职工家庭,虽然亦增父亲在军队,但也不比一般家庭职工的子女富裕。

    幼儿园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有肉有菜有汤,当然伙食费用也是不便宜的。记得亦增有一次吃饭时自己“玩嗨”了,对着饭碗只吸收汤不吃饭,一不留神把饭碗弄翻了,汤饭洒了一地,出了大洋相,亦增不由自主地“哎呀”一声。老师见了,不免批评一句:“吃饭也不好好吃,你还哎呀呢!”当然也没说其他的,帮亦增擦衣服,又给亦增添了点汤饭。从那以后,亦增就不敢吃饭时“耍宝”了。

    亦增这一批孩子是当时北京最后一批春季入学的孩子,所以亦增上小学时,已经七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