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一)
“不可抗力”
人类自从繁衍生息在地球上,就会面临一些凭人类自身的能力无法“人定胜天”的情况,这情况里有两项十分常见,一是自然灾害,二是疾病与死亡。
虽然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安享天年。在亦增童年时代和后来,便数度遇到了不可抗力的状况,包括亲人的非正常去世,与地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亦增读到过钱钢的作品《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比较完整详实地记录那场惨重灾难的写实性作品。在书中,作者不得不发出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慨叹与无力感,尽管在那之前,地震预报人士曾经准确地预测到了辽宁海城的一次地震。然而规律并没有重复,一些特殊的新出现的“预示性征兆”也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代价是巨大的,亦增父亲战友的家人,便丧生于此次灾难。
这次强震的波及面相当广,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许多地区都有比较强的余震发生。那一年是亦增上学之前的最后一年,七月的天气正酷热。适逢父亲探亲期间,于是阖家都赶上了这次强余震的影响。
当时大家都不敢回家里去睡,全在大街上,空地里搭建防震棚,偶尔回家去去取些生活用品。坚持上班的必须有,否则整个社会就要瘫痪了。据说,北中国当时受到波及的人口,接近四亿,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根据街道安排与规划,附近的一个小学的操场,成为亦增所在街区的防震棚搭建地。亦增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强余震来临那一刻的情景。后来知道,那次强余震,震级在六级以上。
那是七月底某天的一个凌晨,大约五点到六点之间,还算不是那么燥热,亦增小孩还在防震棚里沉睡,忽然感觉有呜呜的鸣响,十分森人!父亲并未睡,赶紧叫起亦增。大家坐在棚内,就感觉地面忽悠忽悠地发生了颤动,这颤动令人心悸,好像大地要翻转过来一般!可以明显看到竖立在远处的篮球架子发出晃动的嘎吱声,好在它并没有倒下来。这震颤与回声持续了有几十秒,然后停止,在亦增还幼小的心灵里,却像过了一年那么长。
在防震棚里住了有半个月之久,慢慢地恐慌的情绪才得到缓解,人们逐渐小心翼翼地回家,但还提心吊胆,怕灾难再次来临。
北京的一些老房子在地震的强余震中发生了断裂与倾斜,当然比起整座城市都基本毁灭的唐山来说,损害程度要轻微得多。不过作为共和国的首都,这次发生在龙年,正赶上政治气候有些异样紧张的年份里的自然灾难,给人们心理的冲击是巨大而深刻的。
环渤海地震带涵盖了京津唐渤张广大地区,但在历史上,作为帝都城市,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这还是较为少见的一次,以后也再未见到。想来当年建都于此的王朝风水师们,也无法完全把握与了解“上天”多变的心态。
亦增后来想,“人定胜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靠谱。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但所知越多,未知也越多,就像某位哲人说的,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圆,这个圆越扩大,它周边未知的世界也越大。对大自然的敬畏,是时刻要保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