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少年的游戏与“玩具”(二)
(周四周五两天,在亦庄经开区朝林松原酒店参加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耽误了两天,今天继续。——笔者)
有一阵子,小男孩之间流行弹玻璃球,但这种东西并不是十分好找,只有高档些的跳棋,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一般的还都是塑料制作的可以插孔的小玩意儿。这弹玻璃球并无场地要求,只要地面平坦即可,用大拇指弹球而出,打中一定距离外的另一颗球,与弹弓原理近似,只是城市里弹弓的破坏力较大,有伤人的危险,并不流行。不过也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亦增成年之后,大约2000年前后,在郊区怀柔上班,在离雁栖湖不远的怀北镇集市上,还曾见到过有带瞄准镜的猎枪出售,可用来打鸟和山鸡一类。那时怀柔深山里,据说还有狼。现在,别说猎枪了,英吉沙小刀也难以随意买到了。
棋类游戏,是小孩子喜欢,并且利于开发智力的,当然有些过于复杂,步骤繁多,需要仔细“斟酌”,考虑布局和中盘的,像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与围棋,大多数小孩是没有耐性和心情去努力学习和琢磨的那时少年宫业余小组成员的专项。那时,简单易上手的军棋、跳棋、飞行棋等类,赢得了众多小孩的喜爱,这几种棋,亦增都拥有过。至于扑克牌,则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只是玩法多样,有些复杂的玩法小孩没兴趣研究,“争上游”、“双百分”、“双抠”等更流行。过年过节守夜时,大人们也打牌,一般“拖拉机”、“双百”较多,那时节北京并没有太流行麻将,由于消费能力较低,手中余钱不多,顶多带点小彩,一毛两毛的,真正“赌博”的,还很少见,不过是一种消遣与娱乐。
那时节,男孩子是什么都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也是有一个时期,还玩“铁簰”,这个东西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后来的人可能都未必听说过。这是一种圆形扁扁的铁旮瘩,上面有一个乳头状凸起,和玩弹球一样,相互砸击,以准头和砸击距离定胜负。
到上学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又开始流行“方宝”、“洋画”、“火柴皮”和烟盒,这基本都是男孩子的玩意儿。那方宝,其实不过是用白纸叠成的四四方方的东西,也是在地下拍击,将它砸翻过身来为赢。火柴皮就是火柴盒,把比较好的有画面的那一面剪下来,弯成孤状,在地下拍击。而到了烟盒这里,则开始论“大小”与“贵贱”,大抵上是看这烟纸盒内的香烟的贵贱而定,而且还分“横竖”,横的比竖的等级高,像金中华、小长城的烟纸,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外地产的香烟,更属于“物以稀为贵”,被小孩们赋予很高“等级”。烟盒的玩法有折成三角拍击的,多数是叠成小长条,像火柴皮那样弯成弧形,在地下拍击。
无论是男孩女孩,那时节跳皮筋都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游戏,相比而言,跳绳则主要在学校里常见。跳皮筋对于男孩子来讲不过是一种“健身运动”,没有什么花样,无非是比谁跳得高,所以“蹦茅坑”大行其道。而女孩们的花样就多了,有各种各样的跳法,相对复杂而多彩,且还伴有歌谣映衬,比如这首:
“小皮球,香蕉菊,满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歌谣朗朗上口,至今记忆犹新。
在幼儿园、公园里,滑梯是童年孩子的必备玩具,有的高些,有的矮些,有的简陋,有的造型奇特,像个城堡,有的平直,有的则曲里拐弯。无论男女小孩,都对滑滑梯“情有独钟”。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里,有一座独特的“滑梯”,那其实是人工垒起的一座小雪山,坡面平滑光亮,从上面可以一直滑下来。每去公园,这里都聚集大量小孩反复攀登溜滑,是个绝对热门的景点和游玩场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拍过一部反映小学生生活的电影,里面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是学生们在北海公园的水面上划船。划船,这也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游戏,不过需要去几个有水面的公园才可以,包括陶然亭、北海、颐和园。颐和园昆明湖自然水面浩大,天地广阔,可惜离市里相对较远,乘车不便,所以一般的,主要还是去北海和陶然亭。那时节的船都是手工划桨的,小孩子操控起来,着实要费些力气,往往划一次船,手上会磨红,腰酸背痛的,但还是乐此不疲!
北京跳伞塔,位于北京龙潭湖公园附近,高达三十八米。现在龙潭湖乐园已经废弃,不知这跳伞塔是否还开放。小学时,亦增曾去体验过一次跳伞的经历。其实不过是背负伞绳扣紧,由机械将人吊到三十八米的高空,然后放开,徐徐落下。不过三十八米,也相当于差不多十几二十层楼的高度,四面景色尽收眼底,由空中缓缓落下大感觉,十分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