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期间,八年沦陷的北平一个一家四代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与抗争的电视剧《四世同堂》,曾经风靡一时,这是老舍先生的名著改编。电视剧的主角们也表演十分精彩,深入人心,无论是韶华的太爷爷,郑邦玉的老大瑞宣,李维康的大儿媳妇韵梅,赵宝刚的老二瑞丰,还有邻里人家的小文夫妻,特别是安雯的小文太太,白巡长,高弟,乃至反派经典周国治的贯晓荷,李琬芬的大赤包等角色,异彩纷呈,可歌可“气”。小采伍演唱的《重整山河待后生》更是脍炙人口。这是那个年代北平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抗战沦陷区大城市的一个缩影。
无论什么年代,和平安康,家庭幸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都是老百姓内心的谆谆渴望。但是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美好的愿望的实现,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天灾人祸,莫测风云,普通人便像那雨中的浮萍一般,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
旧时代家族人丁兴旺的标志,便是几代同堂,一般能够达到四世同堂,已经很不容易,五世同堂,则是凤毛麟角。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一是家族长者要福寿绵长,健康无恙,另外就是小辈要尽早成家,生子繁衍。解放以后,虽然提倡和宣传男女平等,但在很多农村,在许多老辈人的心里,男丁传续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即便是如亦增外祖父这般坚定的革命者,亦不能完全摆脱老观念的束缚。
严格地讲,亦增外祖父这一脉,还不能说达到了四世同堂的理想状态,只能说在短时间内,以亦增这个大外孙子的出生,勉强成为了四代同堂的一个大家庭。那时节,亦增的曾外祖母尚健在,外祖父有七个子女,亦增母亲是老大。在生下亦增后,其他兄弟姐妹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亦增大舅早年受伤残疾,生育困难,二舅二姨小姨都是生的姑娘,三姨由于去北大荒插队,结婚甚晚,已过了生育年龄,而小舅只比亦增大一轮,那时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所以外祖父想抱孙子,还要等些年,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实现,而这时,曾外祖母已经因病去世,她没有看到曾孙子出生,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世同堂”。不过,亦增这个大外孙子和曾外孙的降世,给家庭和老人还是增添了许多的欢乐气氛。曾外祖母很喜爱这个曾外孙,在亦增模糊的记忆当中,还有后来听亲人讲述,曾外祖母经常抱着亦增在院子里晒太阳,以至于亦增拉了她一身也毫不在意。可惜在亦增刚记事的时候,她老人家就去世了。现在,亦增只能从一张保存很久的小小黑白照片上,去端详曾外祖母的容颜,想象她老人家的音容了。
在亦增的亲族中,实现了四世同堂的,是亦增的姑姑一家。
亦增姑姑比她弟弟亦增父亲大七岁,有一男三女四个孩子,而且姑姑寿至九十一岁高龄。她的长子,也就是亦增的表哥,结婚不晚,很快有了儿子,就是亦增的表侄外甥辈了。表哥的孙子,现在也已经上小学了,姑姑她老人家虽然后来身体不大好,不能自理,但还是享受到了几年四世同堂的家庭氛围。
亦增常想,以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很多现在年轻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而“躺平”,晚婚晚育,甚至不育,过丁克或单身生活,以前那种大家庭多子多福的场面,恐怕不大容易实现了。当然,这和政策的变迁有关,也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某种阶段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好的福利与环境,改善民生,使长幼有序,各得其所,是国家和政府要慎重认真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