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四)
亦增自三四岁记事开始,七岁上小学之前(那时候小孩上学晚,亦增又赶上最后一届春季入学),基本上每年一到两次,和母亲去云南探亲。这个路途是漫长的,但并不寂寞。那时候的火车尚未提速,即便是快车也快不到哪里去。无论怎么走,肯定是先由京广线南下。列车由河北河南两省的平原地带奔驰而过,车窗外是广阔平坦的田野村庄城市,然后便进进入湖北省。武汉长江大桥的规模当时令小孩亦增惊叹,尽管后来看过南京长江大桥,感觉更雄伟,列车过铁路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好像在奏响一曲宏大的交响乐。视野里,便是那条将武汉三镇分割开来的大江,无论从江面宽度、江船流量,还是两岸景色,都比河南境内的黄河要壮观一些。亦增成年后,曾经出游兰州,在黄河上游乘皮筏击水,感觉那里的黄河,比幼年时看到的中下游的黄河,还是要清澈许多,不知是因为尚未进入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还没有那么多的泥沙淤积,以至于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高出地平面接近十米的“悬河”,还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成熟阶段,对于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的成果。
湖北以后,列车进入湖南,便有两条通向目的地的线路:一是由湖南衡阳走湘黔线入贵州,经贵阳到昆明,二是继续沿京广线南下到广西柳州,换桂昆线到昆明。无论走哪条线路,最终都离开平原地带,由中国地势的第一台阶上升到第二台阶。湘黔线也好,桂昆线也罢,火车开始在连绵不绝的丘原山地间穿行,与平原的景色大不相同。铁路往往要通过无数的山洞与桥梁,步移景易,令人目不暇接。亦增小孩从那时养成观景的爱好,因为山水景色,都是从所未见的,能够倚靠在车窗前,津津有味地一看数小时而不倦。
当时列车是拥挤的,也不是每次都能买到卧铺,所以三天三夜的行程还是很劳顿的,有时母亲需要给小孩亦增留出个睡觉的空间,免不得自己就半坐半靠。亦增印象深刻的是火车上的盒饭,因为当时经济条件所限,难于去餐车享受相对高昂的饭菜,餐车送餐的盒饭便成为选择。那铝制大饭盒(以小孩亦增眼光看来很大)里面,铺在米饭上面的油汪汪的菜和肉片,令平时在家不怎么吃肉的小孩亦增感到食欲旺盛和新奇可口,经常吃得肚圆。
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父亲单位所在地,那里的食堂伙食也是不错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比地方上要好。但亦增对部队食堂吃饭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记得的是那些学员在吃饭前要列队,并且还要唱歌。亦增自己后来上军校,也是如此。这是部队的传统了。
父亲单位驻地的那个小湖,虽然不大,但“物产”相当丰富。湖里有鱼,湖边草丛间有田螺等动物。似乎,还有野鸭的踪迹。亦增记得,训练队曾经淘过一次这个小湖——在大人们看来,那不过是个池塘而已——收获满满,捕捉了大量的鱼,而且个头都不小,还有红色的。食堂自然给大家改善伙食。不知受了什么小人书的影响,当时亦增对鱼汤十分有兴趣,闹着要喝,结果从食堂搞了三条大鱼回来,一红二白,熬了一盆鱼汤,亦增只喝汤,却不吃鱼,那几条鱼都让父亲母亲吃了。
亦增上学以后,便没有机会再去探亲。后来父亲他们又迁移到湖北谷城山里,据说是双雄会李自成和张献忠见面的地方,继续留守两年,然后转业回京。
那个在亦增童年时代留下深刻印象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从此再没有旧地重游过,但记忆从未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