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四)
据亲人回忆,1943年夏天,日本鬼子、汉奸活动日益猖獗。他们进村就抢粮、捉鸡、祸害乡亲们。大人小孩,都害怕他们进村,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那时亦增母亲六岁多,记得有一天日寇、伪军又进村了,他们在街上随意搜身,到各户抢粮,以查户口为名,搜查掩藏在农户家中的八路军伤病员。那天,亦增母亲正和一些发小伙伴在街上玩游戏,忽然听说鬼子、伪军进村了,急急忙忙各自找地方躲藏!因离家较远,亦增母亲只好一路小跑到路北一家,见他家大木门关闭着,就从大门下方的门缝里使劲往里挤,最后终于钻进了院子里。亦增母亲吓得够呛,总算聪明机智、动作灵敏,未被坏人抓住,而他的小伙伴有的就被抓了,还遭毒打,因为她们的父亲都是村里老党员,这都是村里特务告的密,亦增母亲幸运躲过一难!
亦增母亲的童年生活艰难,家境贫困,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无学上。她很懂事,从小就帮家里干活,照看弟妹,还整日担惊受怕。听说新中国成立后,亦增母亲很激动,老家召开镇压反革命公判大会,作为革命后代,13岁的亦增母亲也义愤填膺,和乡亲们一起到县城开声讨大会。
据亲属回忆,曾外祖母还讲述过家里买织布机一事。1952年,家里从保定买了台老式织布机,亦增的表舅舅,赶着小驴车往返50里路拉回家,曾外祖母和亦增母亲高兴极了。曾外祖母抽空就用一台旧纺车纺线,亦增母亲则用织布机夜以继日地织布,晚上常常点着煤油灯干活。亦增母亲心灵手巧,能织出多色彩、多图案的粗花布供全家做衣服、被褥用,一家人当时过着朴素的生活。那个时候,外祖父和外祖母刚进京不久,还未来得及安置家属,小小年纪的亦增母亲就担起了照顾家庭和弟妹的重担。
1954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村里16户人家入社,亦增母亲被选为副社长。16岁的亦增母亲,就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亦增母亲吃苦耐劳,不怕脏累,干农活、筑大坝样样行!老家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亦增母亲又被选为副社长。她还在村里担任妇联会主任、共青团书记、妇女队长,后又当选为区妇联委员,经常到区政府开会。直到1958年11月,一家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来到北京生活,与外祖父外祖母团聚,自此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关于亦增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在老家的革命生涯和生活经历,亦增了解得很少,盖因以前年龄幼小,少有亲属回忆往事。后来亦增逐渐长大,自己的生活阅历也越来越丰富,对于前辈们的往昔多了关注与怀念之意,本着不忘过去,珍惜传统之意,做了一定的了解与追记,以为一种纪念!
…………
一个新的时代,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便拉开了它的帷幕。在离以前的前门楼子不远,与八大老字号云集的大栅栏商业街咫尺之遥,有很多名号,譬如月盛斋、都一处、清华池、天兴居、广和剧场等,后来都成为四九城回忆榜上的所在的地界,这里有一条从西到东,可以由大栅栏那个繁华的商业街,经过鲜鱼口街,西兴隆街和东兴隆街,一直通到花市,也就是后来那个新世界百货所在的地方的贯穿东西的长街。这街道在当时并不宽阔,即使在几十年后,经过翻新与改造,也因为要保留原始风貌,而无法拓宽街道,不过彼时仍然是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沟通了北京老城的崇文和宣武两区。在这条街的两侧,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冠名为草场头条到草场十条,以及长巷头条到六条,青云胡同、新开路等大大小小的曲折而又狭窄的胡同,构成了条块分割的居住区。在草场三条与长街交汇的把口处——如今改造后,草场三条是唯一进行拓宽,直通到天坛公园北门的祈年大街的组成部分了——,有一间解放前留下来的纸铺门面,它的后身,是格局不算十分规整,但能够依稀看出原有四合院格局的一个杂院。这里,西兴隆街XXX号,便是亦增外祖父奉调入京,开始从事接收工作的住所,也是亦增自从出生后,延续到一九八六年搬家,一直居住和十分熟悉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