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急召荆公返京复相
作者:彊疆      更新:2023-04-05 10:48      字数:3238
    第141章  急召荆公返京复相

    神宗已三天没上朝,他病了。

    消息传出,朝野一片惊慌。忠耿而智商非高的大臣得到消息,只急得连连搓手咂嘴,道:早不病晚不病,偏在朝廷混乱之际病了,这群龙无首,倘若再出现一个两个‘赵世居’那该咋办?一向胸无大志靠得过且过混官场的大臣心里乐了:皇上生病好,至少这些天我们做臣子的无须急着三更上朝了,可以在家好好搂着妻妾睡个安稳觉。那些眼见国家乱作一团而皇上不能出来决断的大臣就不仅是急,更是一时跑到翰林医官院,一时跑进太医局,请求尽快挑选最好的太医将皇上的病治好,让皇上早日康复,早日上朝视事,早日使大宋朝政归于正常……

    直到第五天上午,传出消息,说神宗帝已驾御文德殿,两府大臣哪敢怠慢,在韩绛、文彦博两位枢相的带领下,分文武两班鱼贯进了文德殿,

    往日,神宗无论是坐朝堂还是坐后宫,他都是坐得笔挺,二目更是炯然明亮;而这日,他虽是坐着,但那身体却是有气无力地斜靠在御椅的左靠背上,二目更是似睁似闭,毫无精神可言。

    两府大臣以为皇上是在病中,精力不足,也未多想,只一齐躬身呼喊道:“陛下圣安。”

    这才听到神宗如蚊蝇般回了一句:“众卿免礼。”

    两位枢相见皇上如此疲软无力,只得来到丹墀下,小声劝道:“值此多事之秋,陛下又偶染小疾,但请陛下宽心,臣等虽是无能,但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陛下千万可要安心休养啊。”

    神宗微微挪动一下身体,似乎想坐正,可不等坐起,身体又疲软地晃动两下,邵天九急忙上前搀扶,可不待坐稳,神宗又是脖颈一歪,无力地斜靠到御椅的右边。

    众臣更是紧张,纷纷惊问道:“这是怎么啦?皇上平时可是龙体刚强呀?”

    有自以为明了事理的大臣说道:“现在朝中遇上这么多大事,一时又无法解决,作为一国之君,怎能不急?这急久了,能不得生病吗?”

    有的自责道:“国家遇到如此大事,我们做臣子的竟不能为国家担当,不能为皇上分忧,我们这些做臣子实在有愧呀。”

    “是呀,是呀,我们做臣子的真是有愧于皇上啊!”

    “……”

    这时,王韶站了出来,说道:“前不久为疆土划界一事,辽朝又在边陲生事;夏主想废蕃仪复汉礼却遭梁太后的阻挠,已多次向我朝求援去说服梁太后撤帘还政;朝内这次叛逆虽被镇压,但阴魂不散,余波未了……如此众多大事,叫圣上何能不愁,何能不急呢?”

    此言一出,立即有大臣问道:“王大人,你是‘三奇副使’,在此关键时刻,你说说我们做臣子的,该如何为国家担当,为圣上分忧啊?”

    有人附和:“对呀,‘三奇副使’,你既知国家有如此多的大事,为何就不能为皇上献上一策呢?”

    “是呀,王副使在此关键时刻也该拿出奇招,好让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受教受教。”

    “……”

    王韶转身看了众臣一眼,不慌不忙地说道: “做臣子既不能为国事担当,又不能为圣上分忧,我们还有何面目拿着朝廷的俸禄?有何面目站在这里说话?若要臣献上一策,此事不难。”

    众臣大惊,齐声问道:“圣上都愁成这样了,你王副使还说不难?”

    王韶又回头看了众臣一眼,说道:“臣只须保举一人,定能为圣上化解此次的忧愁。”

    全场更是惊动,大臣们纷纷问道:“王副使既有如此良策,何不速速献于皇上?”

    “臣当然要奏禀皇上。”说着,王韶跨出行列,向高台施礼道:“陛下,值此多事之秋,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何不重用一人?”

    过了许久,神宗才缓缓坐正身体,无力地问道:“不知王卿要朕重用何人?”

    王韶奏道:“陛下想过没有,这次事前查出赵世居谋反是何人?查出石越是辽朝间谍的又是何人?还有,此人在受辱离京前又为陛下引荐了四员小将护驾的是何人?在关键时刻竟派出他的帖身保镖前来救驾又是何人?……陛下,此人在蒙冤之际,不顾个人的委屈,不顾个人的安危,殚心竭虑为大宋,为陛下,想尽一切办法,查出大宋的隐患,终使国家化险为夷,平安无事……陛下,难道这样的臣子还不值得信任,还不值得重托吗?”

    不等王韶说完,众臣已心中明了,也有大臣说道:“是呀,听说此此查明赵世居谋叛正是王丞相在江南察觉的哩!要不是王丞相在江扭察觉了赵世居的谋叛,那我主的安全就万分危险了!”

    这一说,大殿内议论一片。

    有的说:“王丞相所做的一切,真是一心为着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他被罢相,纯属冤枉。在这多事之秋,是该让他复相,回朝为国出力呀。”

    众臣一震,纷纷将目光投向神宗帝。

    韩绛见皇上当初虽免去荆公宰相,但仍让荆公带着舍人晏正、御拳师金台一道去了江南,也早猜出其中奥秘。此时见皇上迟迟不说话,心中也明白了五六分,于是奏道:“陛下,臣以薄才忝位宰相,虽想尽犬马之力、蝼蚁之诚,但终因能力有限,尸列以侍。今外有大事不断,内里大狱连起,朝议沸然,臣请陛下召安石回京复相,则社稷有托呀!”

    神宗感激地看了韩相一眼,想到韩绛早已主动提出让出相位、召回安石丞相一事,他此时不能不感激地久久地看了看这位被号称“守法罗汉”的宰相,不由得叹道:“果真是位谨厚之臣啊。”

    神宗知道,若论理财,韩绛确实是把好手,但平心而论,在统揽全局及行事的果决上,他与荆公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此时韩绛再次提出让出相位,神宗本可顺水推舟,但他决不是那草率之君,他不能冷此热彼,他要找出一种平衡,找出一个既能对得起能臣,又能对得起贤臣的契机。

    此时参政王圭站出奏道:“陛下,韩大人之言甚是,自安石去后,有人已不安于本分,嘈嘈嚷嚷拉朋结友,已造成民怨。臣等又无能制止,惟请安石复相,方可安定人心,安定社稷呀。”

    神宗知道王圭指的是吕惠卿觊觎宰相之位,常与韩宰相在中书发生龃龉之事,正要回话,文彦博站出奏道:

    “陛下,老臣当初听信了‘搞乱大宋者,必是安石’的谣传,在弹劾王丞相时,老臣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看来,真正搞乱大宋者,是另有人在,介甫是受了不白之冤,老臣实在有愧。现在是该请他官复原职,回朝复相了。”

    曾布、许遵等一齐奏道:“陛下,为了大宋的安定,臣等恳请陛下恩准安石大人复相吧。”

    就在这时,一人大声喊道:“不可。”

    众人看去,见是参知政事吕惠卿。

    吕惠卿施礼奏道:“陛下,以臣之见,王大人此时不可复相。”

    神宗浑身一阵抽紧。他知道,自安石罢相去江宁后,吕惠卿虽获“守法沙弥”之称,坚决执行王丞相既定的变法大计方针,甚至还独出心裁地另制订一套“手实法”,但也可看出,吕惠卿这等做法,是想以过激的新法来博得皇上的信任。据观察及多位老臣的反映,自从韩绛接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吕惠卿就有不甘居韩绛之下,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现在他反对安石复相,神宗自是心知肚明,但仍装着不知,问道:“吕大人有何想法?”

    吕惠卿撇了韩绛一眼,回头对神宗说道:“陛下,当初是在王公大臣及‘二后’的压迫之下,陛下才免去了王大人的宰相一职,给大宋带来了一时的安宁。现在我大宋虽然处在内忧外患之际,但我大宋朝廷能臣甚多,自有解决内忧外患的办法,何须非得让王大人复相?再者,如是让王大人复相,我们的韩丞相又往哪里摆放?此不是顾此失彼,抬高了一人,却又打击了另一人?还有,若让王大人复相,如何去说服当初那些竭力呼吁免去王大人相位的王公大臣及‘二后’?若不能说服,岂不又要使好不容易平息的一场风波,又要掀起万丈巨澜?陛下,臣望陛下三思呀。”

    韩绛看了吕惠卿一眼,说道:“吉甫,当初免去王丞相的宰相而知江宁府,那是为了朝廷的安宁,现在事情已弄清楚,真正企图搞乱大宋的不是王丞相,而是另有人在;现在朝廷已乱成这样,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一时又拿不出更好的主张,此时正该让王丞相复相,擘画朝政,以稳定人心,如何说又会掀起一场巨澜呢?”

    文彦博也奏道:“对对对,往日介甫纯是受了不白之冤,现在请他返京复相,依老臣看,不仅‘二后’能理解,怕就是连那些一惯反对介甫变法的人,也都能理解,也都能认可。”

    一班老臣也附和道:“是呀,是呀,都能理解,都能理解。”

    王韶见时机成熟,故意上前对神宗说道:“诸位大臣已说得很清楚了,陛下就下旨吧。”

    神宗这才慢吞吞地支撑着坐起,渐渐挺直腰杆,看了看众臣,这才稍稍提高嗓门说道:“既然诸卿都这样请求,那朕就不再坚持了。”又转眼看了看韩绛,说道,“韩丞相,此事就请中书立即拟诏,宣王安石王大人立即返京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