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暗渡陈仓
作者:彊疆      更新:2023-03-19 10:14      字数:3399
    第131章  暗渡陈仓

    荆公罢相,再知江宁府,启程前几天,该来送行的人都来过,唯独不见二儿王旁回来,吴氏更是疑惑,于是追问荆公:“如此大事,旁儿为何不回来送行?”见荆公不答,又问,“自你去京西后,老身每次问到旁儿的事,你都支支吾吾,莫非旁儿出了什么大事?”

    荆公只得将王旁已被收监一事说了,吴氏自是哭得死去活来。

    时间紧迫,荆公无奈,过了两日,好劝歹劝,荆公留下王雱夫妇及孙儿王槐,自己带了夫人吴氏和晏正、金台、石子及两位侍女,因天旱汴河无水,只得改乘马车,在黄烟滚滚的灰尘中向江宁赶去。

    十天后,到了江宁,一家仍在老家清溪坊住下。

    第三天,荆公与前任知府办过交接手续,到府上与大小官员见面。因为荆公离开江宁前后才六年时间,这次回来,大多官员未动,都是熟人熟事,听过属僚汇报后,又问到玄武湖开发的情况,听说那里已垦出良田万亩,不仅解决了近千家农户无田可耕的难处,每年还为政府增加了一批可观的税收。

    荆公甚是欣慰,借机将属僚逐个夸奖一番,最后说道:“本官离开江宁已有多年,对此地情况有所生疏,只想静下心来好好梳理梳理,其它事务还望诸位多多担待。”

    属僚们自是满口应承。

    荆公口中说的要静下心来将江宁事务好好梳理,其实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幌子,他此次来江南,皇上还交给他一份更重要的使命。

    那日在紫宸殿,精敏的神宗帝听说荆公要去江南寻找金云儿,灵机一动,当即允准荆公辞相去知江宁府,并暗地告之,此一是让荆公去寻访金云儿,免遭石越毒手;二是借机查访江南运往京城的兵器是出自何地,受何人所使,其真正意图何在;三是以瞒天过海之计应对“二后”及王公大臣紧逼荆公辞相一事。

    荆公得知神宗是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让他去江南,更感激这位明君的聪睿及对他的信任,于是到江宁后,立派石子去鄞县打探金云儿的消息。不几日,石子回来,说已将鄞县城内察访个遍,都说不曾见到金云儿。

    晏正见荆公为金云儿的安全担心,劝道:“大人,为防止石越追杀到鄞县,金云儿或许没有回老家鄞县,只在江南的某个地方躲藏起来了。”

    “那该咋办?”

    “以震声看,我们不如边了解运往京城的兵器是来自江南何地,边打听金云儿的去向,不然,两件大事都会耽搁的。”

    荆公觉得也只能如此。

    第二天,荆公再次将属僚召到一处,说道:“这段时间,本官想去外面走走看看,多了解些情况。府上的事,还望诸位一如既往该咋办就咋办,若遇上实在无法解决的,就待本官回来一道商议。”

    属僚都知荆公有个实地考察的习惯,现见他如此说,一个个点头答应。

    自古兵器出吴越。荆公记得唐李峤在《宝剑篇》中写过“吴山开,越溪涸,三金(铜、锡、铝)合冶成宝锷”的话。古有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等人,铸就那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至今仍如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似芙蓉始生于湖,其文范列星之行,其光犹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等等等等,剑的精良不一而足。这次偷运到京城的兵器虽然没有这些宝剑的精良,但也称得是上等的利器!

    荆公和晏正、金台、石子一行这天到了一个叫虞山的小镇,小镇不大,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要么铺晒着渔网,要么搭间大棚,渔民在棚下或编织渔网,或补缀渔网。

    正走着,听到一阵“叮叮当当”敲打铁器的声响,荆公等一震,正要前去,身后有人喊道:

    “这不是恩公吗?如何到了这里?”

    荆公回头一看,见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子,生得俊秀,眉目传神。荆公反复看了,不曾记起,疑惑问道:“这位娘子……”

    石子立即上前对女子说道:“你认错人了!”

    那女子更是向荆公走近一步,说道:“奴家已观察多时了,没有认错,你就是奴家的救命恩人!”

    金台、石子更是警惕,双双上前拦住,喝道:“青天白日的,你别在此胡说,快快离开,离开。”

    女子不让,倔犟地指着荆公说道:“你们别拦,他确实是奴家的救命恩人!”

    荆公见女子倔强,只得问道:“我何时救过娘子?”

    女子道:“恩公忘了?奴家姓乔,名淑贞。我家官人是军中小吏,那年在运河监督运米时船沉,家产全部赔了不够,官人让奴家去京城卖身当奴婢,一日吴姊将奴家买回,安排给相公为妾,相公听说奴家遭了不幸,执意不肯,并赠奴家九十万钱,让奴家回乡还债,从此奴家夫妻团聚,在此做了打渔生意。恩公如何说不是我的救命恩人?”

    荆公这才想起那年夫人为他纳妾一事,仔细看了看面前这位女子,终于认出,于是一捋胡须,笑道:“哦哦,娘子是淑贞,有这回事,有这回事。”见晏正、金台、石子满脸迷茫,荆公显得尴尬,又改口问道,“原来娘子的丈夫就是本地人?”

    女子回道:“正是。”

    荆公“哦”了一声 ,又问:“家庭还好吗?”

    女子忙说道:“恩公,奴家已有了两个孩子。今天能在这里见到恩公,也算是缘份,恩公如不嫌弃,请到寒舍喝口茶水。”说着,两眼巴望着对方。

    荆公想到这多年的变法,听到的大多是大臣们的反对之声,现在见到曾经的熟人,自是想趁机了解一下底层人的实际生活,于是对晏正、金台、石子说道:“走,我们去娘子家稍坐片刻。”

    乔淑贞家在小镇东头。三间草房四周全用柳木圈成栅栏,栅栏院内收拾得干净;草房西边一口水塘,水塘里有十多只鹅鸭在游弋、觅食;门前栅栏左边堆着一堆两人高的草垛。

    到了栅门前,乔淑贞推开栅门,将荆公等人领进家里,挪开八仙桌四旁的条凳,一边招呼客人坐下,一边拿出近地宜兴出产的陶瓷茶壶茶杯,泡了茶,先送一杯到荆公面前,说:“恩公请用。”再一一给晏舍人、金台、石子递上,这才转身去厨房,烧了开水,打了糖蛋,不一会儿,四碗热气腾腾的糖蛋端了上来,说道:“恩公,现在已是午后了,你们一定没吃午饭,小地方,没什么好吃的,将就着填些饥饿吧。”

    这天从驿馆出来,确实肚子有些饿了,见乔娘子把糖蛋端上,荆公也不客气,对晏正、金台、石子说道:“既然乔娘子把这糖蛋煮了,我们就吃吧。”

    四人坐下,一一吃起。

    “淑贞,你的两个孩子呢?还有你家官人呢?”荆公边吃边问道。

    乔淑贞见恩公可口地吃着糖蛋,心中温暖,说道:“孩子读书去了,官人到里正那里拿青苗钱还没回来。”

    荆公惊喜问道:“你们还在借朝廷的青苗钱?”

    晏正三人也惊喜地停下手中筷箸,一齐看着乔淑贞。

    淑贞睁着那双大大的黑眼睛问道:“青苗钱帮助做田人在青黄不接时解决了无钱买种的困难,我们为何不借?”

    荆公说:“不是说你不该借,只是最近朝廷让这青苗钱暂停发放,难道你们不曾知道?”

    “知道啊。可恩公你看——”乔淑贞指着门外农田说道,“今年大旱,我们家里断了麦种,现在刚刚下过一场透墒雨,我们去借青苗钱来买种子,趁这时节补种些春荞麦。这有什么不好?”

    荆公问:“去年干旱了,政府向你们收青苗钱了?”

    淑贞说:“借青苗钱时,政府就说过,遇上灾年,当年不收青苗钱。”

    荆公放心了,见金台、石子睁着大眼看着淑贞,连说:“吃,吃,看你们的糖蛋都凉了!”

    “娘子,家里来谁了,这么热闹?”

    四人正埋头吃糖蛋,一个浑厚的男声传进来。

    荆公抬头一看,见是一位魁伟的男子,连忙放下碗筷,问淑贞:“这位是……”

    淑贞答得响快:“这是奴家的官人徐遥。”指着荆公对丈夫说道,“这就是当年拿钱给我们还账的恩公,还不快快感谢。”

    男人一听,“扑嗵”跪下,叩头道:“我徐遥能有今天,全仗恩公当年相救。”

    荆公搀起徐遥,问道:“你不是押粮官吗?如何来到此地?”

    男子答道:“那年押粮沉船,除罚了款,连我的押粮官也给免了。要不是恩公相救,只怕我这一家早就离散了。”说着,又是一阵拱手施礼,问道:“听说恩公已身为丞相了,今日如何这身打扮?莫不是又在微服私访?”

    一句话提醒了荆公,想到那运兵器的事,乘势问道:“你们这里有铁匠铺吗?”

    男人答道:“有是有,但不多。因我们这里离海近,大都是靠打鱼、织渔网为生,很少有干铁匠活的。”

    荆公“哦”了一声,又问:“那些铁匠打造兵器否?”

    乔淑贞微微一怔,正要说话,男人回道:“大人,我们这里铁匠只打渔叉渔镣一类渔具,从没见过打兵器。恩公问这干吗?”

    荆公见徐遥不愿说,只得回道:“听说吴地多产宝剑,我也想买把好剑回去练练。没有就算了。”又问道,“请问徐兄,这里环境还安定吗?”

    徐遥想了一下,说:“总体还算安定。”

    荆公追问道:“平时有没有反常现象?”

    徐遥夫妻俩对视了一下,讷讷说道:“没、没有。”

    荆公不再多问,将碗中糖蛋吃完,说还要去别处走走。

    乔淑贞夫妇见挽留不住,只得依恋不舍地说道:“恩公一路小心。”

    荆公回过礼,与晏正、金台、石子离开虞山小镇,继续寻找生产兵器的地方及金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