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决意一战
作者:彊疆      更新:2023-01-31 17:07      字数:4132
    第103章  决意一战

    第103章  决意一战

    这日早朝后,神宗帝正在紫宸殿想着先帝想办而未办成的“方田均税法”竟在他手上实施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让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时,鸿胪寺送来吐蕃河州大首领木征的书信,拆开视之,上面写道:

    “臣木征启:王韶与我有誓约,新筑渭源城,但不得取渭源城以西的土地及青唐盐井,今其出尔反尔,乃暗地以官职诱我人,谋夺我地,占我盐井,前不久又使战马奔入我境,屡屡向我挑衅。我无力与其较量,无奈之下,只得与董毡等部结连巡边。”

    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巡边,实际就是一场以军事挑衅的借口。

    神宗看后良久不语。

    自俞龙柯献出渭源、定西两城后,为确实落实《平戎策》所擘划的和戎吐蕃及加强西部的边陲防务,宋廷于熙宁四年八月,在秦州(原古渭寨)设置洮河安抚使司,任王韶为洮河安抚司使,全权负责该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王韶考虑到渭源至秦州一带,良田不耕者上万顷,遂向朝廷建议,拟在宋与吐蕃接合的渭源地区,设置市易司,制定优惠政策,招募两宋、蕃两地百姓前来垦荒,建设一个更大的集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此举既可增强两地人员来往,又可激活两地经济,为百姓与朝廷积累更多的财富。

    不曾想渭源的榷场刚刚建立,木征就来惹事……

    神宗尚未理出应对头绪,通进银台司又送来王韶的加急快报,信上写道:

    “臣韶急奏:受辽夏两朝的挑拨,吐蕃不顾我方再三以诚意和好两地关系,现派三十万大军在我边界猖狂挑衅;为示配合,西夏也派大将野利雄率十万大军开到天都山和芦子州一带驰援。综上所述,吐蕃此次随时有进犯我境之意,望朝廷速速诏示。”

    情况紧急,神宗火速召集两府官员到垂拱殿商议对策。

    时间不长,两府官员到齐。

    神宗将木征与王韶来信的内容一一说过,问道:“上次在古渭寨筑新城建榷场,吐蕃的穆尔、结舒克巴率十万大军直逼我境。事态刚被平息,这次又来干扰我大宋在渭源筑城建榷场,众卿有何对策?”

    文彦博唉叹一声,奏道:“陛下,王韶当年在古渭寨筑城、建榷场时,臣就说过,那会引起吐蕃人不满,要生事的。瞧,刚刚将狄道城那边平息下来,吐蕃和西夏又联合行动了。嗨,省事是福,多事惹祸哟。”

    神宗问道:“筑城建榷场都是在我大宋境内,与他吐蕃有何干系?再说,建榷场是宋与吐蕃互市,两地百姓受益,此又有何不好?木征为何还要来挑事?”

    高登谷道:“陛下,在我大宋境内筑城建榷场,确实与木征没有关系,可木征说得也有道理,那王韶王安抚本就与木征有盟约在先,现在怎么可以用官职去引诱吐蕃的人,谋夺吐蕃的土地,占领吐蕃的盐井呢?此能不叫吐蕃人恼羞成怒吗?”

    王圭驳道:“高大人此言差矣。渭源以西的土地本就是我大宋的,又是俞龙柯归顺时主动献给我朝,现在王安抚让人去开发,如何是是取了他吐蕃的土地?”高登谷正要反驳,王圭打断道,“至于占领吐蕃的盐井,此话更是无知。那是吐蕃人见到榷场做生意有利可图,自愿将青唐盐运到榷场出售,怎是王安抚不守誓约而诱夺?”

    冯京瞟了荆公一眼,无不讥刺地隔空问道:“此次对方又来挑衅了,我们是发警告提抗议,还是保持沉默呀?”

    枢密使文彦博急忙奏道:“陛下,现在对方大兵压境,我朝既不能保持沉默,更不能发警告提抗议,依臣之见,还是速派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向木征说清楚,我们并未违约,那全是误会,我们还是坐下来好好谈谈吧。”

    此前,荆公已得知辽朝将吐蕃、交趾、西夏等主要头领请到永安山行营设盛筵招待一事,知其目的就是间离周边部落及邻国与大宋的友好关系。果不其然,短短数十天,吐蕃又是上书,又是派大兵压境,借辽夏的威势,要挟我大宋放弃渭源的榷场,借以阻止吐蕃与宋人的友好来往,而死心塌地地为其主子辽夏效力。现见参政冯京的冷嘲热讽及枢密使苍白无力的请求,荆公想了想,奏道:

    “陛下,筑城建榷场及战马擅闯吐蕃一事,上次已与吐蕃商谈妥了,此次再来追究,原由十分清楚,正是吐蕃再次受到辽夏的操纵,以令我大宋停建渭源榷场为名,实则是借以破坏我大宋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达到他们彻底孤立我大宋的目的。”

    神宗点头道:“丞相说说,该如何对付?”

    荆公道:“陛下,王韶知军说得明白,吐蕃此次是受了辽夏两朝的挑拨,不顾我朝再三以诚意和好两地关系,前派大军压境,后有西夏驰援,我朝现在无论是发警告提抗议保持沉默,还是派人前去解释,都无济于事……”

    “那该咋办?”神宗问道。

    荆公道:“这多年来,面对对方一次次无理的挑衅,我朝已做到一忍再忍,而现在已到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时刻。依臣之见,根据我朝现有的实力,不管任何国家或部落,只要胆敢入侵我大宋半步,我们定将给以迎头痛击,决不退让。”

    此言一出,两府官员无不震惊。

    枢密副使蔡挺惊问道:“王丞相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吐蕃此番出兵犯我大宋边境,无非是故伎重演,向我大宋索要些好处。王大人怎能轻言出兵痛击呢?”

    冯京仍是不冷不热问道:“丞相如何变得出尔反尔了?上次吐蕃十万大军威逼我狄道城,丞相只许沉默,连抗议、警告都不让说,此次为何突然提出要迎头痛击?”

    王圭也惊讶道:“丞相,你前不久还写信给王知军,说兵为凶器,万不可轻用,今日为何……”

    副使吴充也问道:“是呀,丞相向来都是主张用兵要慎重啊?”

    高登谷再次咆哮道:“既已知道吐蕃此次如此嚣张,又有辽夏在做后盾,王大人身为一国之宰相,竟说此次要出兵痛击,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我大宋黎民百姓于水火?陛下,此次万不可听信丞相之言呀!”

    神宗久久凝望着荆公。

    荆公正色道:“本相决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陛下及诸位大人想想,自从古渭寨阅兵过后,吐蕃本已与我大宋关系趋于和缓,可现在突然又出兵向我大宋挑衅,此完全是受了辽夏两国的挑唆与支持。往日,我朝为了不伤兄弟和气,已做到一忍再忍。可辽夏呢?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时刻都在想着办法挑动吐蕃与我朝生事,以使他们从中获利;而吐蕃一些部落首领,更是为着自身的利益,也千方百计依赖其主子的势力,想向我大宋捞取好处。如我们不趁现在国力强大,将这些甘作他人马前卒的吐蕃好好教训教训,叫他从此不敢再听从他国的使唤,更不敢频频向我挑衅,此时唯有出兵严惩来犯之敌,方是稳固我大宋疆山永不受侵犯的万全之策呀。”

    一向反对动武的枢密使文彦博见丞相说得慷慨激昂,仍是坚持道:“陛下,万万不可出兵呀。还是快给木征回书,劝他们冷静,千万不要生事呀。”

    神宗问道:“木征如是不听朕的劝告,那该如何是好?”

    文彦博结结巴巴道:“那、那还是以警、警告。如再不行,就提出严、严正抗议,要、要不,我们就保持沉、沉默,静观其变。”

    神宗陷入了长久地沉思。他想到丞相的话,在嚣张的敌人面前,少费口舌,多做实事,万不得已,给予对方沉重一击;想到经过这些年的变革,国家早已不是那种“积贫积弱”的弱宋了,在如此关键时刻,为了国家的威望,确实该给来犯之敌一个沉痛的回击,不然何时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何时才能让他国感觉到大宋王朝是一个不可受人欺凌的大宋?

    想到此,神宗一耸身体,问道:“丞相为朕详细说说,若是反击,我们的优势在哪?如不回击,后果又是如何?”

    荆公分析道:“吐蕃此次前来,定是听信了辽夏的唆使,如若不战,后果不堪设想。原因一,此次经过辽夏的挑拨,连一向偏向我大宋的青唐首领董毡,也偏向了最听辽夏唆使的木征,二人只要真的联手,就如虎添翼;二,若我大宋此次不给吐蕃以沉痛教训,辽朝与他的藩属国自然会联合得更紧,如果这样,就构成对我西南、北三方的围堵,我朝日后发展的空间就会变得更小,更不用说收回燕云十六州。”荆公见大殿内一片静寂,继续说道,“眼下以武力回击吐蕃,我方至少有几大优势。一是我朝国力充足,二有智勇双全的王韶王知军的指挥和这些年他操练的军队,三是我朝军器监已研制出更多的新式武器。有此三项,只要调配得当,此战必胜。只要此战大胜,那吐蕃从此就不敢轻举妄动。只要吐蕃不再轻举妄动,诚如《平戎策》中所说,就削去了西夏的一只臂膀,解了我大宋西南的隐患,就可腾出力量来对付辽夏,收复我燕云十六州。此正所谓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陛下,此次决意应战,决不是臣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反复权衡呀。”

    王圭觉得丞相分析得有道理,也改口道:“丞相的分析,臣觉得也是道理。再说,臣听说,那足智多谋的王知军,这些年一直在那秣马厉兵,近年又驯练出一钟极有战斗力的重甲骑兵,现在既然吐蕃前来挑战,我朝如是不战,确实失去了最佳时机呀。”

    高登谷却不以为然,反问道:“若是此次战败了,岂不更助长了吐蕃人的嚣张?”

    荆公回道:“只要慎重谋划,臣敢保证,此战必胜!”

    冯璟冷冷问道:“如败了呢?”

    荆公一抹胡须,说道:“本相以性命担保!”

    高登谷乐了,说:“丞相,你这可是在皇上面前亲口说的哟!”

    荆公道:“本相何时自食其言过?”

    文彦博也说道:“既然如此,老臣以为,我朝还是如上次样,一面做好应战准备,一面仍保持沉默。”

    荆公说道:“不可。此次既要开战,决不可沉默。”

    众人一惊,齐问道:“为何?”

    荆公道:“臣说过,沉默是一种利器,但沉默只是一种策略,不是我们的目的。面对吐蕃蓄谋已久的挑衅,我们既要迎战,更是充分阐明我们所以要迎头痛击的理由,一定要将木征他们甘作他国棋子,无事生非,想方设法挑衅我朝的罪行揭发透彻,让世人明白,我们所以还击,是不得已而为之。”

    神宗更是赞同,说道:“丞相说的极是,揭发吐蕃无事挑衅的事就交由鸿胪寺去办吧。”接着又看了众位一眼,说道,“众卿再仔细想想,要赢得此战,还须做好哪些准备?”

    文彦博见圣上战意已决,说道:“陛下,臣权衡再三,如果真的要应战,单凭洮河安抚司的兵力远远不够,还得从京师增派兵力。”

    神宗见一向谨慎的文枢密也说了硬话,心中有了底气,问道:“文大人,王知军手下现有多少兵力?”

    文彦博道:“回陛下,王韶手下现有禁军三万五千,厢军四万,乡兵四万。”

    神宗皱眉道:“吐蕃三十万大军压境,且吐蕃人个个骁勇善战,我方如此少的兵力,如何赢得此战?”

    荆公回道:“陛下,文大人说得对,为确保此战必胜,除王韶的全部兵力外,还得从京师及周边几路抽调兵力前去驰援,只有这样,方可确保此战必胜。”

    神宗点头,说道:“文大人,从京师调十万禁军,交由王安抚统一指挥。再从京师武库中将那新制的火器、弓弩调运一批交王安抚使用。朕再派李宪为监军前去督军。另叮嘱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加强防卫,以防辽夏趁机偷袭。”

    文彦博这次回答响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