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潼关访大侠
作者:彊疆      更新:2022-11-08 09:40      字数:4527
    第92章  潼关访大侠

    北宋天圣九年,浙江杭州钱塘县出了一位大科学家,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尤其是军事,无一不精通。他姓沈名括,字存中,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佑八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熙宁元年升任馆阁校勘,八月,母亲病逝,沈括辞官护送灵柩回钱塘。

    熙宁四年,沈括守丧期满,进京述职,神宗与荆公更为器重,不仅任他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根据他突出的军事才能,又任他全权负责兵器改造工作。沈括欣然接受。

    这时秦凤路经略使(机宜文字)王韶来信,说桑玉楚历时数月,往返十多次,已购回良马五百余匹,可组建一支重甲骑兵,壮大边防军事力量。

    神宗同意。因买马有功,神宗决定免除桑玉楚往日的罪愆,并赐赏锦帛一百匹,钱二千贯,让他继续在京经商。

    荆公实施教育变革在全国办学校,而且生源踊跃,枢密副使蔡挺很是震惊,一天对文彦博说道:“枢相,中书那边施行教育变革,学校办得风生水起,我们也该有所动作,否则功劳全让中书那边占去,皇上岂不要另眼看待我们?”

    文彦博觉得也是,说道:“动是要动的,但不知如何动法?”

    蔡挺道:“中书那边已将文校办起来了,我们何不将原有的武校恢复起来?武校一旦恢复,定能为大宋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此不正是富国强军的必须?果能那样,皇上一准高兴。”

    北宋选拔军事人才,起始都是沿袭唐朝旧制,每年由地方各州县考试初选,然后推送初选人才到兵部应试。仁宗年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而“王师出伐”却屡遭惨败,此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极大忧虑,纷纷主张加强武学培养,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增强部队作战能力。

    庆历三年五月,仁宗帝下诏在祭祀兵学鼻祖吕尚的武成王庙建立武校,但深受宋朝重文轻武之风的影响,入学者极少,不到三个月,该武校不得不停办。

    蔡挺此时提出恢复武校,枢密使文彦博自然觉得此法甚好,当即给皇上上书说:“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驰张,其道一也。将帅之任,民命是司,长养其材,安得无素?洪惟仁祖,尝建武学。横议中辍,有识悼之。国家承平,及此闲暇,臣等欲乞复置武学,也广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

    神宗接到奏章,当即允准,下诏恢复武成王庙武学。

    文枢相自是高兴,但又想起一事,问蔡挺等道:“俗话说,高师出高徒。要让武校培养出更多的军事人才,定得有武艺高强的师傅。大宋虽是武官众多,但要选出一等一的高手来当武校教师,一时难找啊。”

    蔡挺说:“大人,依下官看,若论最能充任武校教头的,御教师金台当是最好的人选。”

    文彦博笑道:“那怎么行?人家是皇上派给王丞相的贴身保镖,怎会让他出来当教头?”

    蔡挺道:“这有办法。当今皇上一心想着大宋的强盛,只要听说武校能为朝廷培养顶尖人才,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只要他支持,就一定会把金御师让给我们武校。”

    文彦博觉得此话有道理,再次来到神宗处,说了此意。

    神宗一听,立马说道:“文卿想法甚好,只是金御师是朕安排保护王丞相的,任何人都动弹不得。”

    一句话堵死了门路,退出崇政殿,文枢密懊恼不迭,想了想,又去找荆公。

    荆公在人才教育变法之前,就已认识到宋朝的重文轻武,教育上培养过来的人材只能治人事而不谙武事的弊端,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竭力主张恢复武学,并将其早已列为此次人才教育变革的范畴之内,现见圣上已同意恢复武学,自是高兴,只是见文枢密为缺少武功高强的教授而一脸沮丧,想了想,说道:“文大人不必过于焦急,除了金御师,介甫倒想起一人。”

    “快说。快说。”

    “金台有个师弟,号称陕西大侠铁臂膀——”

    文彦博一震,连忙问道:“介甫兄说的莫不是陕西的周侗周大侠?”

    荆公点头道:“正是。”

    文彦博连连说道:“本官知道。本官知道。”

    周倜生于嘉佑五年,字光祖,陕西潼关人,是三国名将姜维之后。自小习武,后入少林寺,功夫进展神速,弓术、双剑、硬气功枪法等等无不精通。后又转向他的大师兄、拳术大师金台学习拳法。周侗拳脚功夫大成之后,在江湖上获得了“铁臂膀”称号。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当时引起了包拯的关注,遂将其引荐于入官场,任职于御拳馆。周侗主张朝廷采取抵抗辽夏的的政策,但久久不见朝廷行动,不得意的周侗索性退出官场,回到老家潼关自行设馆办学。

    荆公见文彦博已熟悉周侗,问道:“文大人既知道周大侠,何不把他请来?”

    文彦博犹豫道:“周侗确是位做教头的最好人选,只是……要请,还得烦王大人出面。”

    荆公听出话音,想到当年周侗在京任御教馆教头时,竭力建议朝廷对辽夏采取强硬态度抵抗,可遭到以文彦博为首的枢密院的竭力反对,周侗在那一气之下,辞去教头而回了老家陕西潼关。

    荆公见枢密使请他出面,觉得此也是为朝廷出力,于是说道:“既然文大人要介甫出面去请周教头,尊敬不如从命,介甫就去试试。”

    金台听说荆公要去请他的师弟,连忙说道:“潼公路途遥远,车马劳顿,恩公如此年纪,如何经受得了?若恩公真想请周侗出来为朝廷效力,他是我师弟,有我去请,他一定会来,何须恩公亲往?”

    荆公知道金台这是对他的体谅,但想到用人为贵,还是坚持:“你去请,周大侠自然会来,但那礼数不周,还是本官亲自去请为好。”

    金台说:“那多辛苦呀。”

    荆公说:“为得人才,刘使君尚能三顾茅庐;我一个区区宰相,为何就不能去亲请大侠呢?不过,到时你可得陪我一道去哟。”

    金台自是满口答应。

    荆公禀过皇上,将中书事交由参政冯璟、王珪负责,这天带了金台、石子,去了陕西潼关。

    潼关属于中国的腹心之地,后来随着五代的纷争,这里渐渐成了东西两大板块的枢纽地带。朝中原这边是一条绵长狭窄的孔道,孔道南面是高耸的华山、崤山山脉,北面是奔腾的黄河。在这山与河之间有一条极窄的通道,通道尽头的山隘处,高高耸立一座城楼,这就是号称“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潼关。

    潼关附近的山是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坡,而这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为北方进犯中原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身着便装的荆公与贴身保镖金台、石子乘车行了几日,这天远远看到前面山峰隘口处有座高耸的城楼,知道潼关到了。正要命车夫加快速度,就听车外传来一阵喧闹声。荆公掀帘一看,见路旁不远有三个十几岁的男孩正在纠缠。

    荆公担心男孩闹出事来,叫停了车,与金台石子下去,就见前面一片绿油油的瓜地,瓜地中一个个滚圆的西瓜正露出叶蔓。一个瘦高个男孩要下地摘瓜,却被另两个男孩一个捉手腕,一个搂腰杆,瘦高个男孩无法动弹,只得叫嚷挣扎。

    捉手腕的方脸大个男孩说道:“师傅知道我们摘了人家西瓜,定要惩罚我们。摘不得。”

    搂腰杆细瘦男孩也说:“师傅临走时,再三叮嘱我们不能随便拿人家东西,文恭兄忘了不成?”

    叫文恭的男孩边用脚踢蹬,边嚷道:“只要你们不说,师傅如何知道我们摘了人家西瓜?放开!放开!”

    另两个男孩仍是不松手。

    荆公见三个男孩纠缠得厉害,担心伤了身体,急忙让石子上前劝解。

    不等石子说完,那个叫文恭的男孩说石子多管闲事,飞起一脚踢到石子的胯下。

    石子飞快让过,骂一声:“你这小子,竟把老子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你敢打老子?”说着,“砰”地一腿横扫过去,正砸在文恭的腿肚上。

    文恭更是火气上来,连连吼道:“卢义,林冲,放开,放开,老子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个野小子!”

    那叫卢义、林冲的两个男孩见石子有些功夫,也有意让他们比试比试,遂松开手,说道:“文恭,今天遇到对手了,好好显露几手。”说着,放开文恭。

    荆公看得清楚,急叫石子回来。

    石子本想退回,谁知文恭步步紧逼,拳脚相加。

    石子无奈,使个轻功,“噌”地一跳,跳出三丈之外。

    文恭哪里肯放,绰起一根铁棒从后面追扑过来,叫道:“先吃你小爷一棒!”

    因有荆公的召唤,石子不敢恋战,眼见文恭挥舞的铁棒就要打着自己,石子心想:“我已让你了,你还逞强?”心中火起,随手从袖袋中掏出一颗弹子,暗叫一声“着!”就见铁弹子“㘗”的一声,直冲男孩脸部飞去……

    石子正暗自得意,就听“当”的一声,火花一闪,一支短箭正击崩弹子,随即那方脸男孩责问道:“你这小哥真不够义气,怎能用暗器伤人?”

    方脸男孩刚说完,那叫林冲的男孩用脚尖踢起地上一杆银枪,双手一抖,银枪直冲石子喉部刺来!

    石子见弹子被人击落,正在吃惊,又见银枪刺来,急忙闪身躲过,回头便跑。

    文恭、林冲两个男孩哪肯饶过,举棒挺枪蜂涌追杀过来。

    荆公一见,急叫金台上前拦住。

    金台见那铁棒银抢舞得呜呜作响,丝风不透,知道这两男孩有些功夫,先是掩护师弟石子退回,自己挺立前面,见枪棒连扫带刺过来,他只是瞅个空档,双手一伸,左手抓住铁棒,右手捉住银枪,问道:“二位小哥如何动辄打人?有话好说就是。”

    站在后面一直未动的方脸男孩觉得受辱,也挥舞一把大刀过来,远远喊道:“休要呈狂,卢义在此!”

    叫卢义的男孩正要举刀向金台头部劈来,随后一声大喊:“住手!”

    就在这时,后面走来一位大汉,身高九尺,三十多岁,浓眉大眼,须髯飘洒。身后跟随两位少年,年长的在十六七岁,一副圆滚滚的大脑袋,生得胖墩;年小的不过十一二岁。

    大汉叫着,已健步走到面前,冲那三个男孩问道:“谁叫你们在此惹事生非?”骂过,又看了看荆公这边,忽然认出,“呀”地一声惊叫,急忙施礼道:“师兄与王大人何时到了此处?”

    荆公忙说:“我们都是刚来到。周大侠还能认得我?”

    周侗又是一个揖礼,说道:“想当年常到群牧司去看望包大人,王大人那时在群牧司任职,在下怎能不认识?”

    金台问道:“师弟去哪里了?丞相这次是专程前来拜访贤弟。”

    周侗忙说:“岂敢,岂敢。”接着说道,“近日有些烦躁,去外云游了些地方,顺便招些生徒。哦,你们看这位——”说过,指着身旁那位肥头大耳的男孩,对荆公、金台眩耀道“这就是我在途中收下的一位生徒, 姓鲁名达。”

    荆公“哦”了一 ,指着那位年龄最小的问道:“这位是——”

    金台接话道:“大人,这位是大侠的长子,叫清云。”

    周侗连连说道:“对对对,快给丞相和师伯施礼。”

    那个叫鲁达的胖小子与周侗的长子周清云“嗵”地跪下,给荆公、金台行了大礼。

    周侗这才手指潼关方向说道:“时间已不早,我们还是先去吃些茶饭,再到府上细叙。”

    周倜领着师兄和荆公,到了鹤云酒庄,几位生徒早已将好酒好菜安排好,众人入席,自是一番推杯换盏,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金台说了荆公此行的目的。

    周侗听说要招他去京城武校当教头,想到当年的不遇,愤然说道:“柳子厚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而亡。’想那仁宗之时,夷狄虎视眈眈,朝廷只知以钱布讨好敌国,希图以此换取和平。事实呢,大宋越是这样,夷狄越是得寸进迟,更加嚣张,朝廷罔顾臣子忠言相劝,不思进取,实在令人心寒……好了,不说这些,不说这些。我敬丞相和师兄一杯!”周侗站起,仰面将酒饮下。

    荆公也喝干,说道:“周壮士的委屈,下官全知。只不过那都是过往之事,现在圣上英明,胸怀壮志,旰衣宵食,靡日不思我大宋改变‘两积三冗’之局面,靡日不思至今还在他人之手的燕云十六州,以及那些虎视眈眈觊觎我大宋疆土的夷狄。圣上为了实现大宋的宏图伟业,正大刀阔斧进行变革,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更盼天下有志之士一道戮力同心,从头做起,重展我大宋当年的雄风!”

    听到这里,周侗“嚯”地站起,自饮一杯,说道:“在下早已听说这位新君是位胸有大志之圣君,今日有屈丞相登门相邀,我周侗也非不忠不义之人,只要朝廷召唤,周侗自是甘任差遣。”

    荆公更是敬佩,让酒保满满斟上一杯,高高举起,对金台说道:“来,为着大宋的振兴,介甫和金御师共敬周大侠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