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好时代英雄辈出(二)
作者:笨笨的姥爷      更新:2020-03-04 15:36      字数:2159
    李叔同的《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可谓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和谐优美。

    文建国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完全被其歌词和曲调所陶醉。歌词具有古典诗词的风韵,情真意挚,凄美柔婉。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真的扣人心弦。这首《送别》后来也成为文建国的最爱。可它始终没有红起来,因为它本身不是红歌。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和许云峰,则在文建国的心目中树立起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伟岸形象。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形象伴随着主题歌《红梅赞》,已经影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自然也影响了文建国。革命前辈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成为“红岩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1966年2月8日,那是寒假以后开学的第二天,文建国一边吃早饭,一边收听广播。

    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播送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犹如在中国的上空,又爆裂了一颗原子弹。那充满深情,充满磁性的浑厚男中音给了文建国深深的震撼,这是精神层面的,但它的威力是无法用物质的原子弹来衡量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通讯稿的最后一句:“焦裕禄……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让文建国也和许许多多有良知的中国人与播音员齐越一样流下了难以自已的泪水。据说齐越在录制这篇稿件时,稿子还没念到一半,就已泣不成声了。

    当天下午文建国又到学校阅览室找到了头一天的《人民日报》,通读了头版头条上刊发的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通讯,和《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

    焦裕禄,又一个英雄的丰碑。这是一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无论是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抑或对兰考人民的真挚情意,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大写的人。如果说物质上的原子弹,尚有可能为新式武器所超越,所替代的话,那人类精神层面的原子弹可能是永存。像焦裕禄这样的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的精神层面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极致。

    文建国连夜向班级团支部写下了自己的第三次入团申请。他忘记了前两次《入团申请书》泥牛入海,决心以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实际行动自觉地向团组织靠拢。同时他还主动汇报了前两次递交《入团申请》前后的情况。

    文建国的一生生活平平淡淡,没有受到过地震、水灾,或者是战争等天灾人祸的伤害,即使是在政治生活中曾经被蒙上了所谓的“灰色”外衣,但毕竟没有达到“黑色”的地步。他在回味自己的政治生活时,对自己不红不黑的境地,对自己没有遭遇大起大落的经历,是既欣慰,也遗憾。因为人生的舞台上没有彩排,没有预演,当然也就没有“假如”“可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中年以后的文建国常用这句很哲理的话,自我安慰;青年时代的文建国更喜欢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告诫自己,坚持自我,走自己的路。同样是名人之名言,前者具有一种禅意,一种超脱的旷达;后者则更有一种自我约束,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

    与雷锋同志同时代同样具有榜样作用的,还有同为解放军战士、班长的欧阳海同志。不知道是否是毛泽东同志没有介入欧阳海事迹的推介和宣传,欧阳海始终没有得以与雷锋同志相提并论。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发行3000万册的《欧阳海之歌》,因其浓厚的文学色彩,从另一个侧面给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以同样的激情和热血。

    可历史真的会开玩笑,据说,作者金敬迈后来说,写《欧阳海之歌》的时候,我正睡着。现在,我醒了。当然他这是比喻,可他的这种比喻也太轻率了。你睡了,你醒了,可是你却糊弄了几亿人。你一个梦呓洋洋洒洒30万余字,被现代文学权威称之为“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史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凯歌,是文艺界树立起来的一面大红旗。”却是睡了一觉而已,这个玩笑开大了。

    他对自己的书,只打15分,因为他被政治家们“大大的利用了”。他以为自己还是三岁的孩子呢。可文建国们正是通过《欧阳海之歌》,而认识你金敬迈;你金敬迈也正是有了《欧阳海之歌》,而有了后来的一切——幸福与痛苦,荣耀与耻辱。简单地用“睡着”与否的生理现象,来掩饰作者个人思想灵魂深处可能存在的丑陋,甚至卑鄙。这让曾经为《欧阳海之歌》而激动,而欢呼,而歌唱的人们情何以堪?让已经长眠地下的欧阳海烈士情何以堪?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可英雄常常被一介文人所利用。虽然这一介文人身后可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可是这一切,当时有谁知道呢。六七十年代有个金敬迈,其他年代都还有谁?文建国不寒而栗,当然他善良地希望,能够留下的文字,优劣可以忽视,起码应该是真实的,起码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真实的。善良的人是经不起折腾的。

    文建国每每看到类似报道的时候,就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不对,几乎没有人吃过苍蝇(除非吃苍蝇的人本人不知道),感觉从何而来?准确地形容,应该是苍蝇闪烁着漂亮的翅膀,趴在一碗饭的饭尖上,快乐地蠕动着,而后来文建国们把这碗饭吃下去了。吃饭的人,也包括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碗饭已经有苍蝇爬过。

    文建国真的想去手刃了作者——如果是真的——像《水浒》里众多好汉那样,手起刀落,方才一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