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中國情境下的員工幫助計劃的社會價值生態:人態和諧
作者︰
張宏如 劉洪 更新︰2018-05-17 20:53 字數︰2190
提升EAP在社會層面的價值生態,是EAP價值生態的中觀層面,體現價值追求之“善”,目標是實現心理與社會之間的人態和諧。
馬克思說,現代社會是一門打開的心理學。科學技術在進步,如果人不去學習,不去適應它,很可能出現異化的現象。人創造了機器,卻不知不覺成為現代社會的機器,如同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的表演。在信息社會和知識時代,工作壓力過度是現代人心理枯竭的前因性變量,而組織的“物化”管理模式則是人們心理枯竭重要的過程性變量。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盡管科學管理曾在歷史上為人類經濟目標的實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種“物化”模式容易忽視人的主體性和自我發展,不能充分有效地開發人的巨大潛能。現在的管理學界雖然“人本”呼聲四起,但工具理性的“物化”傾向仍相當濃厚,管理過程中對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能力的關注度仍十分有限。尤其是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明顯趨同化,不少組織漠視或忽略了知識工作的這些特質,對知識工作者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結果作出了非常明確和強制的量化規定,使知識工作者的生理和心理長期處于不自由和壓抑之中。英國當代著名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說:“那樣的地方對人類的靈魂來說,真像是一個牢籠,而在那些牢籠里,人們極少得到成長,因為沒有讓人探索真正自我的空間。更糟的是,待在這些牢籠里不僅乏味,而且還會榨取人的精力,使人無力探索外面的世界。”同時,組織的心理環境治理意識淡漠是心理資本枯竭的外延性變量。多數的企業與組織在這方面的意識還相當淡漠,甚至根本沒有。他們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應當是員工的個體行為,組織無須投入人力與財力,因為這種投入無法立即得到有形的增殖回報,不符合企業投資增值的原則。有大量數據表明,這種狀況已經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其實,就組織層面而言,開發心理資本有助于突出組織持久的競爭優勢。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等均具有積極影響。就社會層面而言,開發心理資本有助于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中國夢”,增強主觀心理感,提升國民幸福指數。
第一,提升EAP與社會之間的人態和諧,一方面需要建設和諧社會。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與整個社會系統密切相關,遏制、減少、消除不健康的社會心態滋長的環境,打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是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康莊大道。“中國夢”的實踐進程中,需要加強誠信、公正、公平與法治建設,從而可以營造良好的心理資本的社會價值生態,具體體現為樹立希望。心理學上有“隧道效應”,是指當遇到隧道堵車時,看到前面車動了,人們就會愉悅, 因為看到希望了。但是,如果旁邊車道上的車一直在動,而自己車道上的車卻一直不動,自然就會想著變道,若又被禁止變道,心理郁悶必然產生。“隧道效應”可以解釋收入差距與社會階層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和諧社會會給民眾樹立希望,只要提供了公平公正奮斗的通道,就會直接提升民眾的心理資本。社會和諧同時能給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心理支持。社會心理支持是指能被人一般地感受到的、來自親朋好友、團體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社會心理支持是人們情感閣樓中隱性而又強有力的支撐結構,能夠有效調節和緩沖緊張心理或消極情緒、減輕心理應激等。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建設需要完善民生和各種制度,增強各階層民眾的安全感與舒適度,營造友好、真誠、積極、和諧的社會氛圍,從而提升心理資本中的樂觀、希望和堅韌性品質。
第二,提升EAP與社會之間的人態和諧,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健康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組織是社會的細胞,現代社會人大多是組織人,組織支持是加強心理資本建設的重要保障。新時期需要加強EAP與企業社會工作,特別是我國當前正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其突出的現實問題,這需要圍繞EAP與企業社工機制創新,完善社會治理,構建我國文化語境的EAP與企業社工理論實務體系 。通過EAP創新企業社工的結構模式,探究EAP創新企業社工的原則、內容與要素,深入研究本土化EAP,創新企業社工的EAP服務模式與功能,將EAP創新企業社工的結構模式演化成開發心理資本路徑的策略系統:澄清職業價值觀、輔導職業生涯、建構人文關懷環境等,促進員工精神健康,實踐社工信念與充權目標,如此可以實現員工、企業與社會的“三贏”,推動勞資關系的升級轉型,能切實提升員工的“軟實力”。 打造健康組織需要組織在自身戰略定位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加強組織內部的溝通,建構人文關懷環境。注重環境激勵和人文關懷,既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色,也符合健康組織的本質要求。激勵理論認為,最出色的激勵是讓被激勵者在環境中自覺地行動,充分發揮其特長和潛能。在一個和諧的環境氛圍中,員工獲得的是一種價值的肯定,包含尊重、成就感以及自我發展。所以,良好的工作氛圍、融洽的工作關系、充分順暢的人際溝通、周到的人文關懷是建構具備人文關懷環境的主要內容。組織人力資源部門要著力培養組織長遠的“軟”環境,意識到這是組織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一種生產力,能使組織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塑造團結奮進的團隊。組織管理層應切實彰顯人本情懷,真正把員工看作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人,把員工看作組織的主體。因為若缺失“人文關懷”,“人的發展”便變得毫無意義。打造健康組織需要領導層率先垂範,管理層推進落實,溝通寬容,激發潛能,困難幫扶,打造團隊,完善人文關懷規範,建立起組織的積極精神家園與文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