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國情境下的員工幫助計劃的自然價值生態:生態和諧
作者︰
張宏如 劉洪 更新︰2018-05-17 20:52 字數︰1974
EAP已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也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鮮有學者從“生態世界觀”和“生態價值觀”的思維視角對EAP加以分析和研究。現有的關于EAP價值的研究更多地褊狹于利益的視角,對他者或與他者的關系很多是一種碎片化的思考,缺少將EAP置于一個融合社會、自然和人本身的巨環境中去思考它的價值訴求,這帶來現實的理論悖論與實踐困境[9]。研究EAP價值的生態體系是時代的需要和呼喚。生態理念從19世紀提出至今,經歷了三個極為重要的階段 ,從開始的“生態”只限于自然界,後來發展為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在成為關于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關系的價值理念。生態論方法和觀點,從根本上說就是生命的觀點、有機性的觀點、內在關聯的觀點與協同演進的觀點。
秉承“生態時代”對心理資本理念的要求,針對現有EAP理論在實踐中遭遇的困境,運用生態論方法等綜合創新方法進行辯證探索和有機集成,從價值生態的獨特視角,將EAP置于一個融合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巨環境中去思考其價值訴求,論證EAP自然價值生態、心理資本社會價值心態、EAP內在價值生態的科學性、合理性,並相應實現“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在EAP開發提升中的有機統一。
提升EAP在自然層面的價值生態,是EAP價值生態的宏觀層面,體現了價值追求之“真”,目標是實現心理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和諧。
EAP與“價值生態”的結合使心理資本的價值實現了由EAP中的心理資本“自我本位”經過“關系本位”向“生態覺悟”的理論遞進。因為價值生態是對自然生態概念的哲學提升和意義抽象,心理資本“生態覺悟”的實質不僅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省,而且是更深刻的對世界的合理秩序、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對人的行為合理性的科學反省,所以心理資本價值的“生態覺悟”是對人心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作一次“終極性”的思考和關懷。目前心理資本研究中開闊視野性的探究較少,過多地糾纏于基于效率的管理體系之中,更多的是精致的單一維度,缺乏系統思維。其實,追求心理資本自然價值生態,不僅是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內生要求。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一般包括加工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追求心理資本自然價值生態是心理資本與自然資本之間的和諧發展,自然資本強調的是自然的“能動性”和規律性。工業文明過于追求利潤,把傳統意義的三種資本換算成資金,成為生產成本,卻忽視了任何價值都可歸于它所利用的最大的資本儲備——自然資源和生命系統,即“自然資本”。今天,人造資本已不再是稀缺資源,稀缺的對象已然變成自然資源,更確切地說是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能力在內的自然資本。當自然資本成為發展的內生變量時,一切發展就開始受到自然資本的約束。目前的很多技術與管理體系過于人為化,容易導致科學與人文的割裂。
提升EAP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和諧,是在管理過程中始終貫穿自然的價值與人的責任,注重人的需要和相關利益組織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性,建立起科技發展、組織管理與生態平衡之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現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獲得真實的社會進步與人自身的自我實現。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情況下,我國古代道家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積極觀點,即主宰外物而又不為外物所主宰,也就是超然物外,“則胡可得而累邪”,只有這樣才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在《莊子》中,“物物而不物于物”包含兩層含義:“不與物遷”和“勝物而不傷”。所謂“不與物遷”就是不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任物之興衰生滅而無所動心,“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莊子•田子方》);“勝物而不傷”是莊子反“棄生殉物”的一個基本思想,“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莊子•天地》)。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必須同外物打交道,否則就無法生存,為此,莊子提出了“緣督以為經”這一“依乎天理”,“物物”“勝物”,而又不以物遷的妙方。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說到底是順物、物化。順物即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讓心境悠閑自適,保持內心的中和虛靜,這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物化是與物化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順物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人可以在現實基礎上,開拓一個修養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打破內在的重重隔閡,使精神由大解放到大自由。莊子借《莊子•逍遙游》表達了一個獨特的人生態度,從宇宙的巨視中去把握人的存在;從宇宙的規模中去展現人生的意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相對于儒家的“克己”,莊子的“無己”則產生更加開放灑脫的心態,創造了一個更為遼闊的逍遙的心靈世界。“天人合一”,就是需要心理資本沿著自然價值生態實現的自我規制路徑,突出宏觀思維和宇宙視野,看穿看透,從源頭上強化責任理念,倡導內源型生態行為,真正實現心理資源環境行為的自覺性,實現心理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