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国情境下的员工帮助计划的自然价值生态:生态和谐
作者:张宏如  刘洪      更新:2018-05-17 20:52      字数:1974
    EAP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也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鲜有学者从“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的思维视角对EAP加以分析和研究。现有的关于EAP价值的研究更多地褊狭于利益的视角,对他者或与他者的关系很多是一种碎片化的思考,缺少将EAP置于一个融合社会、自然和人本身的巨环境中去思考它的价值诉求,这带来现实的理论悖论与实践困境[9]。研究EAP价值的生态体系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生态理念从19世纪提出至今,经历了三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从开始的“生态”只限于自然界,后来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成为关于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价值理念。生态论方法和观点,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的观点、有机性的观点、内在关联的观点与协同演进的观点。

    秉承“生态时代”对心理资本理念的要求,针对现有EAP理论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运用生态论方法等综合创新方法进行辩证探索和有机集成,从价值生态的独特视角,将EAP置于一个融合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巨环境中去思考其价值诉求,论证EAP自然价值生态、心理资本社会价值心态、EAP内在价值生态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相应实现“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EAP开发提升中的有机统一。

    提升EAP在自然层面的价值生态,是EAP价值生态的宏观层面,体现了价值追求之“真”,目标是实现心理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

    EAP与“价值生态”的结合使心理资本的价值实现了由EAP中的心理资本“自我本位”经过“关系本位”向“生态觉悟”的理论递进。因为价值生态是对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心理资本“生态觉悟”的实质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而且是更深刻的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科学反省,所以心理资本价值的“生态觉悟”是对人心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作一次“终极性”的思考和关怀。目前心理资本研究中开阔视野性的探究较少,过多地纠缠于基于效率的管理体系之中,更多的是精致的单一维度,缺乏系统思维。其实,追求心理资本自然价值生态,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内生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一般包括加工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追求心理资本自然价值生态是心理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和谐发展,自然资本强调的是自然的“能动性”和规律性。工业文明过于追求利润,把传统意义的三种资本换算成资金,成为生产成本,却忽视了任何价值都可归于它所利用的最大的资本储备——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即“自然资本”。今天,人造资本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对象已然变成自然资源,更确切地说是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能力在内的自然资本。当自然资本成为发展的内生变量时,一切发展就开始受到自然资本的约束。目前的很多技术与管理体系过于人为化,容易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割裂。

    提升EAP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自然的价值与人的责任,注重人的需要和相关利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性,建立起科技发展、组织管理与生态平衡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获得真实的社会进步与人自身的自我实现。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情况下,我国古代道家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积极观点,即主宰外物而又不为外物所主宰,也就是超然物外,“则胡可得而累邪”,只有这样才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在《庄子》中,“物物而不物于物”包含两层含义:“不与物迁”和“胜物而不伤”。所谓“不与物迁”就是不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任物之兴衰生灭而无所动心,“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胜物而不伤”是庄子反“弃生殉物”的一个基本思想,“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庄子•天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须同外物打交道,否则就无法生存,为此,庄子提出了“缘督以为经”这一“依乎天理”,“物物”“胜物”,而又不以物迁的妙方。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说到底是顺物、物化。顺物即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让心境悠闲自适,保持内心的中和虚静,这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物化是与物化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顺物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人可以在现实基础上,开拓一个修养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打破内在的重重隔阂,使精神由大解放到大自由。庄子借《庄子•逍遥游》表达了一个独特的人生态度,从宇宙的巨视中去把握人的存在;从宇宙的规模中去展现人生的意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相对于儒家的“克己”,庄子的“无己”则产生更加开放洒脱的心态,创造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逍遥的心灵世界。“天人合一”,就是需要心理资本沿着自然价值生态实现的自我规制路径,突出宏观思维和宇宙视野,看穿看透,从源头上强化责任理念,倡导内源型生态行为,真正实现心理资源环境行为的自觉性,实现心理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