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貢江源頭看九州
作者︰張常清      更新︰2017-03-13 18:20      字數︰2620
    11.1

    白天。釣州村,楊家。

    楊筠松回到家,不多不少,正好兩個月時間,不多不少。秋棠十分高興,她的肚子已經很大,楊筠松安安心心在家陪著妻子待產,不幾天就生下了一個男孩,不僅楊筠松高興,楊淑偉、何姑更是高興,楊家又添了一個孫子。

    秋棠︰“爸,你給孩子取一個名字吧!”

    楊淑偉想了想,說︰“嗯,還是筠松給孩子取吧!”

    楊筠松︰“是男孩,那就叫郎吧!單名,一個‘郎’字。”

    何姑︰“好,好,就叫郎。”

    11.2

    白天。釣州村,楊家。

    楊筠松在家抱了兩天孩子又坐不住了,看到門外被趕走的幾座山的地方被兩個哥哥開成了田,就想起被趕走的幾座山,一路上都沒有地方放,可見,貢江水尾的山太多了,如果能趕走一些,那不良田就變多了,想到這里他就坐不住了。

    楊筠松︰“娘子,我想去上次我放山這一片走走。”

    秋棠︰“官人你在家才幾天呀,又要走?”秋棠有些不高興。

    楊筠松︰“我就去幾天,最多十五天就回來。我說了,我還要下了種才走呢!”

    秋棠︰“好吧,好吧,孩子也留不住你。”

    11.2

    白天。江西會昌縣城山上。

    楊筠松翻山來到琴江,琴江是從東往西流入梅江。他順琴江往東走了一段,又翻山進到西江,西江和梅江一樣,也是貢江的支流,梅江從北面的虔化流入雩都匯入貢江,西江則從西往東在雩都的西面匯入貢江,貢江主流又從雩都南面流來,上次從廣州步龍就是順貢江北上雩都再轉梅江回家的。

    來到西江圩一看,龍從武夷分出,在此又向南去了,他決定順龍南下,然後沿武夷山邊北上看看。

    一路南來,山都不高,盡是丘陵。到龍盡處,一山高高昂起,尤如一把火。山漫延出去,形成一個平壩。東邊一座高山漫延下來,在這里形成一個平壩。南面從九連山分出北來的山亦齊匯于此。北來一條河與南來的一條河在此交匯成貢江東去,水口處南北兩山擠成一個狹口。這里就是九州鎮了。河流在此九曲回腸,好一個龍鐘氣聚之地!楊筠松不禁贊嘆道︰

    “華夏名九州,

    此亦名九州。

    九龍匯此地,

    天下第一州。”

    楊筠松坐下來,看著這片土地。忽然,從山路上走來一個三十多歲農婦,她背了一捆柴,見楊筠松坐在路上,于是也把柴放在山路上歇息。她的青布衫上半身濕了個透,裹著均勻的身腰,一股青春之氣撲面而出,紅撲撲的俏臉上掛著汗珠。

    楊筠松忙道歉說︰“大嫂,對不住,擋了你的路。”

    那大嫂一看,這個先生長得英俊白暫,還這麼客氣。

    大嫂說︰“先生,我也累了,正好,我就放下柴來休息。先生啊,你還有心來這里看風景啊!”

    楊筠松︰“對,我從虔化來,到此看看。大嫂,此山叫做什麼山?”

    大嫂︰“這座山叫做嵐山嶺,對面東邊的山叫做雷公山。”

    楊筠松︰“壞了,壞了……”。

    大嫂︰“先生怎麼啦!”

    楊筠松︰“嵐山嶺上舉火把,雷公不響也火燒。”

    大嫂︰“這里沒有火燒山,也沒有火燒屋啊!”

    楊筠松極目向東面的壩子上看去,一口塘在夕陽下像一面鏡子似的。再看看南面的壩子,也有一口塘像鏡子似地反射著西下的太陽光。

    楊筠松︰“哎,對面有兩個塘這麼大,大嫂,它叫什麼塘啊!”

    大嫂︰“東邊文武壩上的塘叫文家塘,南邊林崗壩上的塘叫鯉塘。”

    楊筠松馬上隨口又吟道︰“大火終究難燒起,嵐山面對兩口塘。”

    楊筠松看看南面也有三條脈會到,又問道︰“大嫂,南面的山叫什麼名呀?”

    大嫂︰“噢,壩上面的叫田螺嶺,中間的叫雁嶺,外面的叫狗嶺。”

    楊筠松一听,天下竟然有這麼湊巧的事,一個水口,既有地上走的四足家畜守著,又有天上飛的大雁守著,還有水里爬的田螺守著,此地可是富貴之地呀!

    楊筠松︰“那下面這個壩叫什麼壩?”

    大嫂︰“下面這個壩叫水西壩。”

    楊筠松︰“三個壩生得好啊!這個水西壩把南北兩條江的水攔住了,不讓它走呢,這就把財氣給留住了!”

    大嫂︰“先生,這個壩有這麼好啊?”

    楊筠松隨口吟道︰“九龍三個壩,壩壩產英豪。”

    大嫂一听,來了興致,忙追問︰“什麼財氣啊?”

    “寶貨通四海,財源滿三江。”楊筠松回答道。

    大嫂︰“噢,先生,這三條江啊,北面這條江叫綿水,南面這條江叫湘水,交匯後叫貢江。”

    楊筠松听罷,大聲吟唱道︰

    “綿湘會來成貢江,

    醬干也能獻君王。

    君王吃了也饞嘴,

    九州將來就會昌。”

    大嫂︰“啊,先生,你怎麼知道我們這里的醬干?我們這里的醬干可好吃了!這個賤東西也能獻君王?”

    楊筠松︰“能,好東西誰不愛吃呀?”

    大嫂︰“看先生像是讀書人,更像是官家呀,怎麼看起風水來了?”

    楊筠松︰“小生就是奉皇命出來看看的。”

    大嫂背起柴要走,她看著楊筠松,又不舍。

    大嫂︰“先生,天暗了,到我家喝口水去,我家就在山下。”

    楊筠松︰“好,好!”

    楊筠松大聲說。

    11.3

    傍晚。河邊一農舍。

    他讓大嫂在前面走,他跟在大嫂後面下山。來到水西壩山腳下的三間土磚屋門口,大嫂把柴往門坪上一丟說︰“這里就是我家,走,進屋喝口水。”

    楊筠松一看,屋向對面雷公嶺,屋沒有隨正龍就局,如果包一下院,門向南來之水,收兩水上堂,那該多好啊!隨大嫂進屋里,大嫂灑了一大碗茶給楊筠松,並用盤子裝了一盤子醬干出來,她把醬干往楊筠松面前一推。

    大嫂說︰“先生,這就是醬干,你嘗嘗我做的醬干。我去洗一把臉。”

    楊筠松吃著醬干伴著茶,嚼上幾口,情不自禁的贊道︰“好吃,味道好極了!”

    小孩︰“我家的醬干味道當然好!”

    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沖進來說,一伸手,抓起來就咬。

    楊筠松︰“你叫什麼名字?”

    小孩:“我叫谷豐。先生,你叫什麼?”

    楊筠松:“我姓楊,你叫我楊先生或楊伯、楊叔都好。”

    孩子不怕生,與楊筠松親熱地談著。不一會兒,大嫂一身新裝扮出現在楊筠松面前,只見梳了長發披在肩後,一件青花小衫裹著上身,一條藍色羅裙圍著下身,裊裊娜娜地從內屋出來。

    大嫂:“先生,孩子跟你一點都不生份,天生的緣份吶!”

    “那是,那是。”楊筠松回答說,“你男人還沒回來?”

    大嫂沒有馬上回答,臉上有些戚戚的模樣.

    大嫂:“我男人去年沒了。唉,別說他。這醬干好吃吧?”

    楊筠松:“好吃,太好吃了!”楊筠松起身,“大嫂,我得走了。謝謝你!”

    楊筠松出到屋外坪上。

    大嫂:“先生,你不能走,嗯,你不要走,你看,天都要斷黑了,就在我這里住下吧!”

    大嫂一把拉住楊筠松。小男孩也出來拉住楊筠松的手.

    小孩︰“叔,不要走,就在這里住。”

    楊筠松無奈,只好點了點頭。

    楊筠松:“大嫂,這樣,你在這里做一個院門,把這里包起院來,你的日子一定會好起來。”

    楊筠松用腳在地下一劃說。

    大嫂:“好,好,你給我打上兩個樁,我照你說的做就是。”

    孩子谷豐拿了柴刀過來,楊筠松削了兩個木樁打下。這時,天已經完全黑了。

    11.4

    夜.農家。

    楊筠松和孩子洗澡之際,大嫂殺了一只雞來招待楊筠松。吃飯時,大嫂熱情地往楊筠松碗里夾菜,楊筠松感到有些不勝大嫂的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