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割裂 第6節 媳婦會自個兒往家跑
作者︰
凝神 更新︰2016-12-29 10:34 字數︰6320
八十年代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不僅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解放了農民思想的思想。在大澗村最為具體的表現就是,各家各戶的父母們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想著怎樣讓自己的孩子跳出農門。擺在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當兵,要麼考學。
李玉秀的幾個孩子走得正是這樣兩條路。那時,大澗村的女光棍李玉秀靠著一雙趕四集的大腳板,把兒女一個個供應成才的佳話,可是傳唱了很久很遠。一時間,明善和明遠兄弟倆想當然地成為了大澗村里“別人家的孩子”。誰家里若是有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就會被父母這樣教訓︰“讓你看會書,你就叫苦。你看看你明善叔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天再熱人家都不出來涼快,有蚊子咬他,他就把自己的雙腳插在盛滿涼水的罐子里,在那里看書。你三奶奶夜里睡醒了,還看到明善在那里學習呢。沒有這點吃苦的精神,指望什麼考得上學?”……後來,村里有許多孩子受楊氏兄弟的影響,刻苦學習,相繼考上了各種中專或大學。
在那個追求知識的年代,思想得到解放的青年,也在追求著愛情。一時間,追求戀愛婚姻自由的熱情在全社會都空前高漲。這讓李玉秀在家里的權威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李玉秀的幾個子女,除了大兒子明清的婚姻,是由她一人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結合。其余幾個人,均是背了她,先偷偷地戀愛,水到渠成時,才向她稟明的。李玉秀對于這幾對自由結合的接受程度,又是各不相同。明廉的一對,是她自始至終所反對的;明潔的一對,是先反對,但拗不過愛女,成了之後,加以維護和偏愛的;明善的一對,因為劉曉梅的家世和長相,與明善配起來,那是足足的,所以是她最為中意的。
老兒子明遠的戀愛和婚姻,卻是最讓李玉秀頭疼的。
明遠自幼時頑劣,偷雞摸狗拔蒜苗的事沒少干,所以沒有少挨李玉秀的煙袋和鞋底。在學習上,由于受了二哥明善的影響,倒是知道上進。在那個千軍萬馬擠中專這個獨木橋的年代里,他沒怎麼費勁兒,就考上了師範。那時考中專的學生,對于選專業沒有什麼主見,多是听從班主任的建議。男生多報師範,女生多報衛校。農村的父母大多什麼也不懂,覺得只要孩子能夠考上中專就可以農轉非了,成了公家人就行了。對于未來從事什麼工作沒有什麼要求。而明遠選擇中師,那一定是受了二哥明善的影響。那時,二哥明善已畢業參加了工作。他一個月的能拿到106塊錢的工資了。
用楊守誠的話來說,如果還在生產隊里時,明善一個人一個月掙的錢,可是相當于當時100個勞力掙一個月的工分啊。你算算啊,一個工分一分錢,一個勞力一天掙十個工分,才能得一毛錢。這是多麼大的好事啊。
大姐明廉也給明遠打過同樣的比方︰“我在年初買了兩條小豬秧子,花了二百多塊錢,喂了一整年,吃了近三四百斤地瓜干,還有幾十片花生餅,這不不算給它們喂的草,花了一年的工夫,也不算錢,到年終把它們過稱賣掉,才不過能得個七八百塊錢。仔細算算,連本錢都不夠。只不過是為了把零錢換個整錢而已。考上學多好,一分配工作,就有工資拿,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你再看看咱娘,趕集掙那倆錢供你上學容易嗎?”
這樣的活生生的例子在身邊,這樣的話說出來,沒有哪個孩子不受教育的。更何況明遠,是李玉秀的老兒子,他的骨子里流的可是和李玉秀一樣爭強好勝的血。
所以,最後,明遠在復讀了一年初三之後,順利地考上了成縣師範。
明遠和夏至相識是緣于明遠的表姐雪梅。
夏至曾跟在大豐鄉中心校里辦的一個初三復習班里上過幾天。其實夏至是應屆生,年齡又小,在那個都是復習生的班里一點也跟不上。也就是在那個班里,她曾認識了明遠的二姐明潔和二嫂劉曉梅。雖是同班同學過,可是她們三人的年齡相差的也真是大了去了。明潔大夏至十歲,劉曉梅大夏至五歲。因為那時學生考學也不受年齡限制,想上中專的學生隨便復讀幾年都是可以的。在後來夏至復讀的大豐鄉中學的初三班里,也還有二十大幾的學生在復讀。
後來,夏至由于跟不上那個復習班的課,就轉到了鄉中學去上初二了。
那時候,全鄉就只有一所中學。中學里的教師,大多是工農兵大學生,或者民師轉正的老教師,幾乎沒有全日制學校畢業的本科或大專生。總體的師資力量和縣直中學沒法比,但總比村子里辦的聯中要強多了。鄉中學是一所走讀加寄宿制的學校。鄉駐地的村子或是離學校比較近的村子里的學生,多是走讀的,而離學校較遠的那些村子里的學生就住在學校里。
那時的大豐鄉中學,教室是三排磚瓦房,三個年級,一級三個班。那時是絕對的大班制,一個班里約有八十多個學生。當時,夏至被安排進了初二的二班。那一張寬不到兩尺的長條凳似的桌子上,就坐了三個同學了,把夏至再加進去,每個學生就只能側著身子而坐了。憑空又多了這麼一個入侵者,那三個同學整整對夏至側目了一個月,才搭理她。
宿舍里的情況更是糟糕。整個學校,那麼多外來的學生,就只有兩排宿舍,一排兩個屋子各三間。前排是男生宿舍,後排是女生宿舍。夏至被分到了靠近伙房的那間宿舍里。宿舍里的空間要比教室窄得多。隔了上下兩層,都是用木板排起來的大通鋪。每個人只佔一個身體的地方,床頭上放著自己裝飯的紙箱子。管理宿舍的老師大呼小叫地命令大家擠了又擠,才給夏至騰出來有一腳寬的床板。夏至把母親給她特意逢制的單人小褥子折了兩個對折,成了四層才能勉強放得下。晚上睡覺時,夏至只有側立著身子才能夠躺得下。一整夜沒有敢把身體放平,也沒有敢翻身,末了,一個老生還把腳放在了夏至的身上,壓了她大半夜,她愣是沒有敢吭一聲。雖然條件是苦了些,可這一切對于夏至來說,是新奇的。這畢竟也算是全鄉最高等的學府了。對于當時農村里的孩子來說,能到這所學校里讀書,就已經是有頭有臉的了。還有一點讓夏至欣慰的是,雖然宿舍里的容身之處很擠很窄,可是畢竟是屬于她自己的一塊可以睡覺的地方了。
夏至自記事起,在家里,她除了吃飯有地兒有時有鐘,可就是沒有一個她可以睡覺的地兒。她記得好像自己一直在別人家借宿。
那時家里只有三間光光的草屋。整個屋子里只有在東間里,安放一張木炕。外間里只是木板和兩條長凳子搭了個臨時的木板床,那是屬于哥哥的。弟弟小的時候,她還跟著母親和弟弟擠在這一張床上。可只要是父親休假從縣城趕回來,她就只有到二大娘家里去跟借宿了。二大娘家的條件也不好,可是他們家畢竟還有兩張床。里間是二大娘跟堂姐一張床,外間是二大爺跟堂哥一張床。夏至卻了她們家,就只有跟堂姐擠在一頭。
按說夏至的父親是在縣城里當工人的,應該比別人家生活的好一些才是啊?至少從外表上別人看來是這樣的。可日子是自己過的。好不好,只有自己家里人最清楚。夏至的母親為此常常抱怨父親︰“人家都說,你們家可是當工人的,那過得可是好日子,還不得頓頓吃雞蛋。可你看咱家過得是什麼日子?別說吃香的喝辣的啦,能吃飽也行啊。在生產隊里時,我一個婦女,干一天的活,才能掙六個工分,家里有四五張嘴,用那點工分分到的糧食,塞牙縫都不夠。要是按人頭給分了糧食吧,你每個月的工資就只能都交給隊里了,還是不夠。孩子上個學,五毛錢的學費都交不起,跟孩子的爺爺借點錢吧,一到發工資的時候,他就跟在 後頭要。唉,咱家頂的是個工人的名,可過得連要飯的還不如。”
就這樣,夏至家的境況一直都不好。以前每年分到的糧食根本不夠吃的。夏至記得母親總是要借別人家的地瓜干,還要摻上玉米和高粱這樣的粗糧一起磨房里碾碎了來跟她的孩子們做煎餅。直到包產到戶後,自己單干了,不用往生產隊里交錢了,夏至父親的工資才可以放心地花了。不過,那麼多田,只靠母親一個人種是種不過來的,請人幫著種或收時,還是得花錢。好在,那時農村的學校里除了寒暑假外,還會在夏初,放麥假;在秋收時,放秋假。這樣,夏至的兄妹幾個也還能幫上點母親的忙。一家人一年的吃食從地里是撈得回來了。可是,想再有點寬余的錢,去置辦像床啊或是桌椅櫥櫃這樣的家具,那可是難比登天的。這也是夏至母親的原話。夏至長大了之後,也才漸漸明白,為什麼小時候從來都沒有見到過母親的笑臉,都是這殘酷的生活硬生生的榨干了她的青春,磨去了她的耐心。
夏至上了鄉中學之後,在學校里住宿了,終于不用再跟著堂姐擠在一起了,也不用再看二大娘的臉色了。可是,每到周末放假,夏至的夜晚又成了問題。是啊,夏至到哪里過夜呢?她就自作主張地去找自己同校的女同學了。誰家里有空地兒,就跟誰去擠一晚。好在只有周六一個晚上,很好湊合。周日晚上,就得返回學校里去了。好在,夏至上中學的時期,已學得口甜了,到誰家就張口叫人,很是討喜。再加上,夏至的爺爺和父親在村里也算是個人物,夏至從小就有“女秀才”的稱謂,學習成績又在學校里總是排在前三名,所以,也深得她那些同學和家長們的喜愛。她如果和誰的家里蹭上一晚,也許她們家還會覺得是很榮幸呢。
夏至去同學家借宿最多的,就是比她高一個年級的雪梅姐了。
如果說雪梅的表弟明遠家是教師之家的話,那麼雪梅家就是標準的軍人之家了。
雪梅的父親是老兵退伍的。退伍之後,村里安排他做了民辦教師。雪梅的大哥也是退伍軍人,在村里當村干部。二哥是在職軍官,听說是永遠不用退伍的那種大官了。三哥那時在廣州當炮兵,听說已混得相當不錯了。用現在的話來說,雪梅的一家都是高顏值的人,村里的好多人都說,他們家的兒女個個都條桿好,長得跟人模子似的。也就是現代人說得長得跟模特似的。所以,他們家的兒子出去當兵都能混出個人樣來。像一般普通人家的兒女,如果長得鼠頭蛇腦的,也就得窩在農村里,當一輩子泥腿子,永遠那個熊樣了。
雪梅的父親之所以歡迎夏至到他家里來跟雪梅一起睡,不是看夏至的爺爺或父親的面子。夏至的爺爺本事大,錢也多,可那時已經作古了;夏至的父親雖然是個縣城里的工人,可錢太少了。雪梅的父親看得上的是什麼呢?是夏至的干淨利落、面善口甜和聰明好學。再則,雪梅的母親也就是明遠的姑媽已過世,三個哥哥,分家的分家,在外的在外,家里只有雪梅和老父相依過活,他也樂得讓雪梅有這麼一個靈巧的伴兒。
在鄉中學讀初二的夏至,來來去去都是跟雪梅一起。在路上,她和雪梅同騎一輛自行車。夏至就在後座上提問雪梅背誦初三的英文單詞或者古詩文,可每次雪梅還沒有背會,提問的夏至就早已爛熟于心了。
某個周六,夏至早早地收拾好水壺飯包,就去雪梅的教室里找她一起回家。可走初三(1)班教室的窗口,看到一個男生正在給雪梅講題,她剛要張開的嘴立馬就閉起來,靜靜地立在窗外等候著。大約有十幾分鐘的光景,那男生才給雪梅把幾道題目講好。雪梅一抬頭看見了窗外站著的夏至,忙喊道︰“你早來了,進來等會兒,我收拾一下,馬上就好。”那個男生也轉過頭來,循著雪梅的聲音望向夏至。夏至怯生生地說︰“我不進去了,你不用著急,慢慢收拾就是。”夏至隔著窗子隱隱地听到雪梅又和那個男生嘀咕了幾句。
當這姐倆又騎行在回家的路上時,雪梅告訴夏至,剛才給她講化學題目的是她三舅家的表弟,叫楊明遠。“哈哈,是你表弟啊,我還以為是你班里的哪位才子瞄準你這位大美人了呢?”那年月,初中生已流行傳紙條了。所以一向大膽的夏至剛才並不敢冒然進雪梅的教室,是怕打擾了他們。
“去你的,我才不會那麼容易中毒呢。不過,你要小心了,我表弟剛才還打听你了,他早就在光榮榜上見到過你的大名,只不過不認識你人而已。”
“咳,知道我的大名的人多了去了,我小心得過來嗎?他們還能把我給吃了。”
在明遠的這屆畢業生中,只有三個人考上了中專。一個報了農校,兩個報了成縣師範。明遠就是那兩人之一。那時中專院校招生的名額很少,是國家統一規定的。只招公費生,沒有自費和遞補的。所以,競爭力相當大。成績非常好的留級生,復習個幾年還考不上的,有的是。這不,雪梅就落榜了,盡管她的成績也很不錯的。
于是,雪梅就又復讀了,剛好就和夏至同班。一開始,從成縣師範寄來的信,還只有一封,是給雪梅的。信里會附帶著問一下夏至的情況如何等,雪梅就在回信時也隨帶給應付幾句。漸漸地,那來信就變成了兩封。另一封信的信皮上赫然寫著“夏至收”。夏至初收到信時,很是愕然。想著誰不會是弄錯了吧,自己從來沒有跟那什麼成縣師範的學生有什麼書信往來啊。怎麼連給她帶信來的同學的目光也是那麼狐疑呢?
夏至接過信後,找了一個僻靜地兒,臉紅心跳地打開了信。明遠同學給她寫了滿滿兩頁信紙的內容,竟然是有關數理化的一些解題技巧的整理。夏至看罷,心情立馬平復了。這個楊明遠,夠聰明的啊。這可比瓊瑤阿姨的“數窗前的雨滴,數門前的落葉”的表達實惠多了。
再漸漸地,送到鄉中學里成縣師範的來信,就只有一封了。這是郵遞員親口對夏至說的。夏至怕別人知道她經常會收到外縣的來信影響不好,就跟常來送信的郵遞員說好了,只要是她的信,她到時自己去郵電局去取。
夏至輕而易舉地參加完了中考,正準備跟班里的同學一起排隊到車站,跟帶隊的老師一起坐公共汽車回家。剛到車站的大門口,就听到對面馬路上有人叫她的名字。她四下里張望,沒有看到熟悉的面孔。“我,我在這里。”夏至這才捕捉到聲音的來源。她看到明遠梳著大奔頭,穿著一件四個兜的綠軍裝上衣,一條藍的卡的褲子,牽著一輛大輪的自行車站在馬路邊的法桐樹下,正朝她揮著手……
夏至和近旁的女同學咬了下耳朵,然後,她很不好意思地低著頭,悄悄地離開了同學們的隊伍,小跑到明遠面前。“哎,你怎麼到這里來了?你不是在成縣上學的嗎?”
“我來接你回家的。成縣離我們這個縣城很近的,騎車一會兒就過來了。”
“你怎麼知道我在這里啊?”
“今天是中考結束的日子,全國人民都知道啊。”
“你怎麼知道我這個點兒到車站的啊?”
“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我既然吃過豬肉,當然就見過豬走了。”
夏至手里拿著老師發的車票向明遠示意,明遠說那你就把它夾在日記本里留著紀念吧,它肯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後來,每當明遠的同學問起他“你覺得自己干什麼活兒最帶勁兒?”時,他總是堅定不移地回答︰“騎著自行車,帶著自己喜歡的女生,頂風上坡最帶勁兒。”
等到夏至進入成縣師範學習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明遠將要畢業的那一年的“五一”假期間,明遠正式帶著夏至參見了李玉秀。當“女光棍”遇到“女秀才”後,所有想把明遠介紹給至親,或是想把明遠招至家里讓其當上門女婿的姑婆們,都自行告退。
等到夏至明遠被送回家時,夏至的母親的耳朵正在被鄰家的兩個婦女的閑話給猛灌著。
“喲,三嬸子,依恁家大妹妹了條件,什麼樣的人家找不了啊!俺可听說,大澗村的那個老楊家,可是窮得連三間屋都蓋不起的主。”說這話的是常來夏至家里借火燒鍋的友子娘。據說,她家里燒一壺開水,一家三口要喝三天。家里從來不買火柴,一天只燒一次鍋,到時就拿一塊玉米皮或一把干草到夏至母親的灶膛里點著子之後,一溜小跑塞到自己家的灶膛。她家里剛才蓋了新房,一直在攢錢等人給說兒媳婦。她這話說得可是理直氣壯。
“咱也不是多麼富裕的人家,差不多就行。可關鍵也得找個像三嬸子恁的脾氣那麼好的婆婆才是啊!俺二妹妹就是嫁到他那個莊上去的。听她說,夏至的這個婆婆那可是個出了名的‘女光棍’。那夏至到了他們家里不得受氣啊?”這話是常來夏至家的小院子里掐大蔥葉子的王東娘說的。她每次來夏至家說的話,不外乎這兩句。“三嬸子,我家幾個集沒趕了,揪恁家里的幾根蔥葉給王東煎兩個雞蛋卷煎餅啊。”“三嬸子,我家大蔥吃光了,揪恁家的兩片霍香葉子炒辣椒吃啊。”夏至母親總是好脾氣的應著︰“揪吧,揪吧。”她剛才的那一句話,說得可是有理有據。
與此同時,李玉秀在大門外的門礅上磕著煙鍋,覺得還不夠透氣,又從腦後的發 上隨手拔下一根洋針,捅了捅煙管與煙袋對接處的小眼兒,用嘴對著煙袋嘴一吹,咳嗽了一聲說︰“沒辦法兒,有的人家花錢都找不上吃公家飯的兒媳婦,有的人家一分錢不花,就會有大閨女上趕著來。”
對門正坐在大門檻上擇韭菜的雙喜娘抬起頭來看著李玉秀說︰“看把你個三老媽子美得不行了,說滋潤話的吧,這下子你耳根子就清靜了,不會再有媒婆再摳你家磨眼里的糧食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