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休闲与慢速审美机制的时代张力(综述)
——我网组织学者对张谡教授的《慢速审美:诗意生存的坦途与歧途》一文的再讨论
202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爱读网编辑部组织吴长青、苏振甲、姜欣言和彭雨晴四位学者就广州大学张谡教授的《慢速审美:诗意生存的坦途与歧途——兼与杨向荣教授商榷》(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12期)一文所探讨的“慢速审美”展开了再讨论。张谡在原文中提出在构建“慢审美”的测量指标不清晰的背景下,在遵循生产方式规定性的前提下,可以先采用归纳法,梳理出我们的思想工具中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走向所谓“诗意生存”的坦途和歧途,从中或许可以看到实现慢速审美现代化的务实之路。四位学者则从休闲时光与零工经济、现代性审美::存在的冲动与时间管理、休假制度与审美变化互动关系以及假日制度变迁与审美自发秩序等侧面进行了讨论。
吴长青(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结合当前中国年轻人的从业状况以及世界人力资源的趋向,从休闲时光与“零工经济”的适配的角度阐释了休闲的本质是从时间和收入的双重维度来考察。总体上看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是零工经济独立工作者的最主要的诉求。这也从生产方式上回答了当下很多年轻打工人如何在竞速时代选择自己能够支配闲暇时光的一种选择。社会满足了这部分人的愿望,而且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这样的社会机构中慢慢适应了其中的节奏,自然也会成为未来更多青年的一种工作方式。用人机构或者企业HR和猎头公司随着这种思潮也在应变,形成相互适配的互动机制。
当然,当下的零工经济带来了又一新型的但也是老的结构性问题——数字劳工的焦虑。因此,所谓“慢速审美”在现实语境中依然是比较稀缺的,即使有零工经济这样的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用技能(金钱)换取所谓的时间,但是本质上独立工作者仍面临着工作不稳定、甚至缺少工作安全感的困扰,其次是数字劳工的不平等待遇,尤其在数字劳动法还不健全的环境下,他们的生存境遇与工作环境的压迫都使得他们即使有相对宽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对于审美这样的高级情感活动来说,依然显得比较遥远和奢侈。
苏振甲(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哲学博士)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发现,从当代的审美现象中,也能够窥见这种对速度的要求,不论在哪一方面,人们似乎都是与时间在赛跑,不断的在加速前进。一旦放慢速度,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自身的存在。意味着一旦放慢速度,每一个人将无法找到自我。
之所以不能放慢速度,当然基于资本主义而来的生产机制决定了这一切。这个生产机制,我们也可以看成是遗忘了存在的生产机制,当然相比于前资本主义,速度是这一机制的基本表征,现代性、速度、资本主义的生产,都是同质的事物,都是对人类本真存在的真正的褫夺。
他认为这是基于现代性审美视域的世界性现象。不论现代人类如何以技术装置来实现自己的一切审美需求,本质上这种审美仍然离不开对于速度的关切。建筑、绘画、音乐都在按照速度进行更迭,都在现代性的网络世界中此起彼伏,快速流失。一种基于前现代视野的审美,已经成为一种回忆的产物。
作为现代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管理好时间,从而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让意义沿着多个面向展开,让自己的本质在多个面上被铸就。
姜欣言(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助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从休假何以诗意栖居——休假制度与审美变化的互动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休假“无用性”与审美“无目的性”之间存在着内在循环,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向度。休假审美的变迁,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层变化。由奢靡走向朴素、由有用转向无用,体现的正是现代人对功利主义的反思,以及对诗意生存的向往。可以说,休假“无用性”与审美“无目的性”的内在循环,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标志着现代性的自我超越。它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可能的未来图景:摆脱工具理性的羁绊,回归生活本真,让诗意栖居成为现实。
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休假制度与审美变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数字时代语境下休假审美的转型问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碎片化”时间的泛滥,网络空间的无限延伸,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织,无不对传统的休假观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休假,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实现诗意栖居,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数字技术对休假审美的颠覆性影响,也要认识到数字时代对诗性生存的现实制约。在数字时代,“无目的”休假不应被简单等同于网络时间的消磨,而应体现为对科技理性的超越,对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中,既要统筹考虑数字时代休假观念的新变化,又要坚持休假“无用性”的人文内核,在传统与现代间探索诗意生存的新路径。
而作为对“快速文化”弊端的反思,“慢速审美”突出强调了生活节奏的缓释、时间体验的优化以及诗意品位的提升。这些理念对于矫正当下功利化、碎片化的休假观念,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不过,面对休假制度与审美变化的新图景,我们也有必要对“慢速审美”进行创新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慢速审美”的理论内涵,使其不仅适用于对抗“快速文化”,而且能够回应数字时代休假审美的特殊诉求。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慢速审美”的实践转化,通过先进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为“慢速”理念在休假领域的贯彻落实提供必要支撑。惟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转化的良性互动中,张谡教授谈及的“慢速审美”的当代价值才能充分彰显,诗意生存的美好愿景才能在休假领域落地生根。
彭雨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则从中国假日制度变迁与审美自发秩序进行论述。作者认为慢速审美并非简单地复古或者逃避现实,而是要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正如张谡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解决“日常经验的缺乏”“心理距离”等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回到“从前”的时空,而是面向未来,通过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来寻求答案。这意味着,在设计假日制度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兼顾人们对于高质量休闲生活的追求。
同时,作者还认为,新中国假日制度的变迁,是审美自发秩序与政府干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变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休假制度面临着既要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又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的双重挑战。慢速审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借鉴审美自发秩序的理念,可以促进休假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假日制度,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爱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