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游戲是自然之上的鮮花  —談《閑敲棋子落燈花》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3-11 14:57:44 發表人︰admin

 

吳錫平

 

  和手工藝一樣,傳統游戲正在不斷消亡。七巧板、九連環、蕩秋千、踢毽子、斗牛、拔河、斗蟋蟀、耍猴、放風箏……或許要不了多久,這些親切的名字將被無奈地塵封為記憶。這個過程可能無人能夠抗拒,或許這就是一種自然潮流。並非現代人對游戲不感興趣,而是興趣落在了對聲光電色的享樂追求中。從“現實”的角度講,傳統游戲缺少新奇和刺激,其被淡忘,繼而是消逝,似乎也就成了一種宿命;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游戲伴隨我們的老祖宗已經有上千年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回頭,打量和重溫它們。

  韋明鏵本書將傳統游戲的種類分為“童稚游戲”、“閨閣游戲”、“士人游戲”、“角力游戲”、“博弈游戲”、“禽獸游戲”、“節令游戲”和“消逝了的游戲”等八個部分,逐一展示,囊括了幾乎所有古代傳統游戲的形式。作者披沙揀金,從古往今來眾多的文學著作、新聞報道、民諺民謠、民間傳說中,推敲各種游戲的由來與演變,記敘玩耍的風情與趣味,兼而評述其優劣高下。

  韋明鏵是研究揚州文化的大家,學養深厚,著述頗豐,早在1994年就由三聯書店出版了《揚州文化談片》一書,影響很大。近年來更是將研究的視野拓展到了古代文化領域,屢有新著問世,他的雄心在于構築自己的文史版圖。在這部書里,作者一如既往,以廣博的文史知識和豐厚的學術積累為扶手,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古今縱橫驅遣自如。加上游戲本身“就是人的本能”(德國詩人席勒語),所以翻讀起來如行山陰道,令人心神愉悅。

  在這部書里,作者並沒有把寫作趣味停留在稽古鉤沉,炫弄駁雜的歷史文化知識上,而是聯系古今游戲的變遷,探究游戲的衰微與興盛及娛人娛己的內在原因,可謂既“入得”也“出得”。他提到時下風靡的戶外運動,如登山、攀岩、蹦極、漂流、溯溪等以其挑戰性和刺激性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而在中國古代,也有此類戶外運動形式,如御術、騎術和射術等,其精彩程度不亞于當今。還有一些經典智力游戲,如九連環、七巧板、華容道、魯班鎖等至今仍在為世人把玩和研究。作者還注意到了時下最為流行的網絡游戲,他說日、韓等國的游戲商從中國文化經典中汲取養分,開發出游戲產品繼而打入中國市場大行其道,令人慨嘆。他說“現代網絡游戲是一門多元化的產業,包括技術、美工、創意、策劃、運營、推廣等,但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資源”。他呼吁,現代游戲應該從中國經典游戲中汲取養分,這“在當前經濟一體化、時尚全球化的大潮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溯流而上,追尋現代游戲方式的“前世今生”,在對比中展現游戲的趣味;聯系當今游戲的生態,探究古今游戲的興衰,在關切中體悟游戲的精神。這是該書寫作的一個特點。

  荷蘭文學學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一書中認為“游戲是多于自然過程的東西,它是覆蓋在自然之上的一朵鮮花、一種裝飾、一件彩衣”。這是一個多麼傳神的比喻。應該說,中國古代游戲生息興盛的土壤是中國社會濃厚而綿長的農耕文明。游戲娛樂了身體,也豐富了內心,傳統游戲不僅展示了中國人的奇巧思維和出色的手工藝技巧,也反映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達觀自足的精神世界。古代游戲文化的精彩,是在豐瞻美儀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出示的。所以,和游戲一起消亡的,除了那份參與游戲時的閑情逸致和風雅趣味外,還有那些滲入傳統文化骨子里的情愫和精神。

  時下廣受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其實質在于為行進中的現代大國保留一份經典的文明記憶,但翻遍有關名錄,一直沒能見到有關傳統游戲的條目,這不知是不是一個集體的疏漏?相比那些體量和影響都很宏大的項目,游戲以其平民性和普及性更為貼近民間、貼近煙火氣十足的日常生活,因而也更貼近普通中國人的內心和靈魂。所以,留存一些游戲,其實也是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保留一個共同的名字,為民間生活保留一點溫情和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