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记住
游戏是自然之上的鲜花  —谈《闲敲棋子落灯花》
新闻来源:爱读文学网 发表时间:2016-03-11 14:57:44 发表人:admin

 

吴锡平

 

  和手工艺一样,传统游戏正在不断消亡。七巧板、九连环、荡秋千、踢毽子、斗牛、拔河、斗蟋蟀、耍猴、放风筝……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亲切的名字将被无奈地尘封为记忆。这个过程可能无人能够抗拒,或许这就是一种自然潮流。并非现代人对游戏不感兴趣,而是兴趣落在了对声光电色的享乐追求中。从“现实”的角度讲,传统游戏缺少新奇和刺激,其被淡忘,继而是消逝,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宿命;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游戏伴随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有上千年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回头,打量和重温它们。

  韦明铧本书将传统游戏的种类分为“童稚游戏”、“闺阁游戏”、“士人游戏”、“角力游戏”、“博弈游戏”、“禽兽游戏”、“节令游戏”和“消逝了的游戏”等八个部分,逐一展示,囊括了几乎所有古代传统游戏的形式。作者披沙拣金,从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学著作、新闻报道、民谚民谣、民间传说中,推敲各种游戏的由来与演变,记叙玩耍的风情与趣味,兼而评述其优劣高下。

  韦明铧是研究扬州文化的大家,学养深厚,著述颇丰,早在1994年就由三联书店出版了《扬州文化谈片》一书,影响很大。近年来更是将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了古代文化领域,屡有新著问世,他的雄心在于构筑自己的文史版图。在这部书里,作者一如既往,以广博的文史知识和丰厚的学术积累为扶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古今纵横驱遣自如。加上游戏本身“就是人的本能”(德国诗人席勒语),所以翻读起来如行山阴道,令人心神愉悦。

  在这部书里,作者并没有把写作趣味停留在稽古钩沉,炫弄驳杂的历史文化知识上,而是联系古今游戏的变迁,探究游戏的衰微与兴盛及娱人娱己的内在原因,可谓既“入得”也“出得”。他提到时下风靡的户外运动,如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溯溪等以其挑战性和刺激性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而在中国古代,也有此类户外运动形式,如御术、骑术和射术等,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当今。还有一些经典智力游戏,如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等至今仍在为世人把玩和研究。作者还注意到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网络游戏,他说日、韩等国的游戏商从中国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开发出游戏产品继而打入中国市场大行其道,令人慨叹。他说“现代网络游戏是一门多元化的产业,包括技术、美工、创意、策划、运营、推广等,但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资源”。他呼吁,现代游戏应该从中国经典游戏中汲取养分,这“在当前经济一体化、时尚全球化的大潮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溯流而上,追寻现代游戏方式的“前世今生”,在对比中展现游戏的趣味;联系当今游戏的生态,探究古今游戏的兴衰,在关切中体悟游戏的精神。这是该书写作的一个特点。

  荷兰文学学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认为“游戏是多于自然过程的东西,它是覆盖在自然之上的一朵鲜花、一种装饰、一件彩衣”。这是一个多么传神的比喻。应该说,中国古代游戏生息兴盛的土壤是中国社会浓厚而绵长的农耕文明。游戏娱乐了身体,也丰富了内心,传统游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奇巧思维和出色的手工艺技巧,也反映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达观自足的精神世界。古代游戏文化的精彩,是在丰瞻美仪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出示的。所以,和游戏一起消亡的,除了那份参与游戏时的闲情逸致和风雅趣味外,还有那些渗入传统文化骨子里的情愫和精神。

  时下广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其实质在于为行进中的现代大国保留一份经典的文明记忆,但翻遍有关名录,一直没能见到有关传统游戏的条目,这不知是不是一个集体的疏漏?相比那些体量和影响都很宏大的项目,游戏以其平民性和普及性更为贴近民间、贴近烟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因而也更贴近普通中国人的内心和灵魂。所以,留存一些游戏,其实也是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保留一个共同的名字,为民间生活保留一点温情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