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揚州水鄉婚俗散記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2-17 12:01:19 發表人︰admin

 

  作者簡介 

     馬春陽筆名姜紅年。江甦興化人。中共黨員。幼讀私塾六年。1942年參加工作,歷任縣財糧局長、副縣長、大公社黨委第一書記,省作協創作組成員,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鄉土》報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短篇小說《十二道水車》《雙燈照》《民謠變讀》《馬春陽作品選》,劇本《換麥記》,報告文學《水窪糧山》,采寫、選編民間故事《施耐庵的傳說》《清官貪官糊涂官》等,出版文學作品20余部,合作電視連續劇《歌伎董小宛》。在組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三次獲文化部等部門嘉獎。

 

 

                  

 

請  媒

 

從前,青年男女得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如暗自愛慕結私情,不被拆散,便要私奔,甚至走“梁祝”之路。

    俗說,“嫁雞屬雞,嫁狗屬狗,嫁了畚箕做掃帚”。這“天經地義”父母之命違抗不得,媒妁之言更是如此。因為前者往往建築在後者的基礎上。所以,在整個婚俗中,“請媒”佔首要且重要的位置。從三媒六證這俗語上解釋,同樣說明媒人先于證人。所謂六證,雙方都可以請,但通常是男方主動,這樣才不會讓女方落個“嫁不出去”的名聲,應該“鳳求凰”嘛。

    不管男女雙方熟不熟悉,請媒風俗非興不可。請媒叫牽紅線,本是好事。如請得好,果能起到“鵲橋”作用,不致遠隔天河、兩岸滿是剩男剩女也。

    舊社會有三種情況︰一是“三姑六婆”的媒婆,二是成人之美的“紅娘”,三是男女雙方主動托拜的“月老”。其中最令人可怕的是媒婆,他們出于某種意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做“謊媒”。因此出現的家庭悲劇,做謊媒也是原因之一。為記取這類教訓,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則告誡後人的故事︰

    有個農家男孩,長得一表人品,很想配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可看到左鄰右舍的妻子,有標致的也有不標致的。一天,他特地向右舍男人打听︰“你為啥娶‘丑八怪’為妻?”人家回道︰“我媽說,上了媒婆的當唄。”他牢牢刻在心里。不久,媒婆登門來說親,他就躲在旁邊偷听,媒婆說︰“那姑娘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五官還算端正。”媽說︰“我也听說了,就是嘴大些。”“大哥不信,你可去訪訪。”三天後,他跟媽去看了。好巧,只有姑娘在家。乍一看確如媒婆所言,中意,他動心啦!還是媽內行,忙問︰“姑娘,你媽呢?”姑娘撅起嘴說︰“過河。”“哪去啦?”“看外婆。”“你媽看外婆可曾帶禮去呀?”“帶鵝。”他見三問三答,姑娘嘴一點不大,高興地想拉媽回去,找媒婆認下這門親。不料他媽驚訝地告訴姑娘道︰“啊呀,我來時看到個帶鵝的女人掉下河淹死了!原來是你媽啊!”姑娘一听,號啕大哭起來。我的天,姑娘的嘴大得能吞一只饅頭哩……這雖是笑話,但它說明了一個現象︰做謊媒的確實存在。

    為防止謊媒,請媒時不能叮囑太露,太露了,似有不信任媒人之嫌。有些請家比較聰明,當媒人第一次請來時,先讓他一眼就看到神櫃上三件東西︰鏡、秤、尺。這有兩種用意︰一為顯示該家的心眼似鏡,明明朗朗,同時表示家境富裕,有秤稱米吃,用尺量布做衣裳;二是暗示媒人要以這三件東西去與對方平衡一下,照一照黑白,稱一稱輕重,量一量長短,是否門當戶對,郎才女貌?說千道萬,可就是從來不問男女雙方本人對這門親事是否稱心如意。

    縱然如此,媒人在婚前及喜日是受人尊重的。無論貧富,請家要吃三頓酒︰請媒酒、待媒酒和謝媒酒。請吃前,每次都要送禮,每人都是二斤豬肉、兩條魚,還有成雙的茶食之類。而且對媒人美其名曰“紅席大人”。只有謝媒酒席一散,自然就“新娘進了房,媒人撂過牆”去了。以後小夫妻和睦不和睦,恩愛不恩愛,好像都與媒人無關。

訪親

 

    媒妁之言無疑會給父母之命帶來惡果。“訪親”這風俗便自然形成。訪親,在媒人把雙方都說得半信半疑之後進行。那時,除去指腹婚和童養媳外,男女當事人無論成年與否,訂婚前都不得照面,全靠雙發家長輪流互訪。

    訪親者具有絕對權威性。不管哪方,都是當事人的媽媽、嫂嫂、姐姐、或舅母、姑母、姨母和伯叔嬸母,俗稱“三姨娘六舅母”。她們是過來人,有切身體會,訪時十分細微、認真。所訪的內容,一般不外乎下面幾種

    純屬于當事人方面的三種︰一是外形美不美?從視覺上三個結果︰越看越想看的,看得上眼的,一看就惡心的;二是品行正不正?即是有無男女之間的苟且行為,哪怕正當的談情說愛,尤其是姑娘,都算作“傷風敗俗”;三是口手能不能?對男的說,就是能說會寫,能耕種等,切切不要能賭會花,將做“敗家子”。對女的說,就是能縫會繡,能燒會煮等,萬萬不可能打會罵,日後成為“惡婆娘”。

    屬于交叉的一種,即父母和子女的“底子”清不清?明說就是有沒有胡騷(臭)。這是婚姻大敵,姑娘仙女也不可娶,男的即使沈萬三也不嫁。

    另純屬家庭方面的兩種︰一是財產厚不厚?當講“門當戶對”。但在農村,並不絕對,因女方有個“女攀高親”之說,所以男方也就有個“買豬不買圈”的借口,只要看中姑娘,管她家門檻高不高!而是門風好不好?由于“倒上門”的不多,男方毋需計較,但女方十分希望男方講道德。嫁來後,好過上和下睦、夫唱婦隨的日子。最擔心“公扒灰”、“婆凶狠”以致媳婦難做。還有就是小姑佔強,這叫“三姑夾一嫂,縱好也不好。”

    不管內容多少,訪親主要訪人,而訪人又是最大難題。因為女方一听說有人來訪,當事的姑娘非躲避不可,一方面是故意拿俏,另一方面如大大方方“亮相”,那她將被罵成“臉厚”“沒教養”的姑娘。這是個矛盾︰這里不讓訪,那里不見姑娘不放心。于是它跟訪財產、門風、底子一樣,除明察外,那就專靠暗訪。暗訪的辦法多種多樣,或到當事人的四鄰串門,或找她的小朋小友談心,或是先摸清她的愛好和生活規律,何時去河邊汰衣裳,到哪碼頭?何時下田干活,走哪橋堤?如經若干次看不清,最好巧裝貨郎,剪花樣的更好,引誘她出來,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這不僅能看全外貌,還可測到她心靈不靈,手巧不巧,嘴凶不凶,脾氣怪不怪等等,直到滿意勿滿意為止。

    撇開大戶人家不說。一般在“女攀高親”的訪親時,千萬要注意方法。如赤裸裸地動問“有多少田”,這樣不僅小看男方,而且也暴露了自家的低微和笨劣。你如問︰“府上有幾部風車、幾條碾子?”男方如回答“一部風車一條 子”。一听很清楚,這是殷實的自耕農戶,除擁有四五十畝地外,那就是“田間有個耕耕子(牛),河里有個撐撐子(船),腳下有個蹬蹬子(車),圈中有個哼哼子(豬)。”如此等等,哪怕這被訪的未來女婿品貌差些,女方會十分樂意認下這門親家的。至于姑娘看中看不中“男人”,訪親者是不管的。其實,這也是埋下婚姻悲劇的一顆種子。

合八字

 

    經過“請媒”和“訪親”後,如雙方都願締結“秦晉之好”,接著由媒人將女家姑娘的“口語”送到男家。口語即生辰“八字”,它要跟男方兒子的口語合一合,命相對不對。所以,“合八字”是婚姻成敗的關鍵。

    傳說合八字清朝才興起的。原來明末有個大臣,名叫王鐵珊,揚州高郵人氏,他忠厚正直,避亂在家。後因皇上器重才華,特地傳他進京為官。王鐵珊出于無奈,便想了個脫身之計,特提出“漢不招駙馬,滿不中狀元”這個難題,皇上若不采納,他仍留鄉為民。誰知皇上愛賢,竟準了口,王鐵珊也就出山了。後來不知到了哪一代,有位聰明美麗的公主,一心要招漢人為駙馬。那時,王鐵珊雖早過世,但“漢不招駙馬”並未失效。那些繼王鐵珊的大臣們,經過商量,利用皇上也迷信“三生”因果報應之說,就搬出婚假“合八字”的命術來。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時”這八字中,除五行諸如“水火不兼容”外,主要以男女生肖為準,如一方屬羊,一方屬虎,即為“羊入虎口”相克。以此為借口,直諫皇上不違“漢不招駙馬”之約。于是上行下效,合八字之事很快流傳到了民間。

    當男方接到媒人送來口語八字之後,便擇雙日請瞎子算命,掐八字合婚。若是一方屬龍,一方屬虎,肯定不配,這叫“龍虎斗”;一方屬蛇,一方屬鼠,也不配,這叫小“龍虎斗”,等等。只有牛、馬呀,豬、羊呀,雞、兔呀為好。它們可以同槽,同圈、同窩吃住,永享天年。合過以後,不配的,帶一條糕,連同口語八字退給女方,兩不傷和氣。配的,就把口語八字壓在神櫃香爐底下,連壓三天,這三天內,平平安安,說明女方姑娘命好;如發生不遂心的事,哪怕小孩打破一只碗,都怪女方姑娘帶來的不祥之兆,立即照退口語八字,從此一刀兩斷。過去,就憑口語八字不知坑了多少女子。因為一旦第一家傳出某某姑娘命運不好的風聲後,閑言碎語滿天飛,別說再沒媒人上門,連姑娘自己也抬不起頭來,有的甚至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真是害人不淺!

    至于經過瞎子合過婚,和神櫃香爐底下壓三天的口語八字相配的,還要舉行一次“發帖”儀式。所謂發帖(即庚帖),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訂婚”而用的一種形式。庚帖系灑金梅紅紙做的,像請柬一樣,折合式,正面“雙喜”字。在雙方媒人配合下,先由男方請私塾先生在庚帖上側填寫“干造”、姓名及生辰八字,並附喜聯的上對。然後由女方收下訂婚禮後,也請私塾先生在庚帖下側填寫“坤造”、姓名及八字,再答好喜聯的下對。聯對一般不外乎“甦才郭福”對“姬子彭年”之類。但也有即席編聯對答的,其中多有破舊立新的,但也不乏某些男方先生故意賣弄才華,企圖將女方先生軍的。如男方姓潘,先生就拆字為上聯曰︰“有水有田兼有才”。女方姓何,先生也確實為難了一陣子,幸好他還算有些才學,終能答曰︰“多人多口又多丁”。就這樣,這門親事就此定下來啦!

    俗說︰“養女三壇酒”。送訂婚時,男方應將第一壇酒送給女方,送女方的還有糕饅、魚肉之類的禮品,以及六個紅、綠、青、花及南通等衣料布匹。

通話禮

 

合過八字和送過訂婚禮,這門兒女親事就算拍板了。

婚前無論多少年,女方姑娘無一次權利去男家,如去,必遭社會的譴責,“馬叉”,“作踐”,啥髒話都罵得出來。但男方的兒子去女家,卻是名正言順,也似乎合理合情合法。平時叫拜望,逢年過節叫“看親”,每年至少三次︰端午,中秋和春節。每次都不作興空手,應備按例的禮品,一般離不開面條(長命百歲)、京果(果然如意)、肉(福祿雙全)、魚(吉慶有余)等等。總之,禮品的厚菲,往往會引起女方的愛惡︰說愛,便是“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說惡呢,落得“女婿上門,薄粥三盆”。所以由男方興起“寧可鍋里斷了勺,看親禮品不能薄”之風。

    平常禮品只計較厚菲,而“通話禮”尤其考究。所謂通話︰男女要成親,很少由女方催嫁,總是男方先提︰我家“要帶人”啦!要帶人即娶媳婦,這便是通話。通話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男方先以禮品暗示,一種是再請媒人口頭明說,也有“合二而一”同時進行。

    揚州水鄉的婚期,除男方有長輩病情惡化時,想討轉危為安、起死回生之吉利,不分任何季節,可臨時動議娶命好的新娘子回來“沖喜”外,在正常情況下,都以農歷八九十三個月為宜。如果男方要辦喜事,應于當年送中秋節的禮品里,就非另送一隊鵝和一對藕不可,這就是通話的暗示︰鵝,一為表示女婿為人忠厚憨實,一為它的鳴聲“嘎哦”,即諧音姑娘快要“嫁我”(高郵與興化之間的地方,也有送一對鴨子的,鴨子即押子,養兒子就跑不掉了)。藕呢,一為預願姑娘“出污泥而不染”,更為女方不要阻擋親事,像藕那樣“路路通順”,“絲絲情連”。大凡女方見了鵝、藕禮品後,便知姑娘快要做婆家的人了。如同意姑娘出嫁,女方就收下一只鵝和一只藕,不同意就全部退回。這里,也有禮退心不退的。因為誰都知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方再也阻擋不住的。只不過留難留難罷啦。有的說,“姑娘還小呀。”有的說,“姑娘是把掙錢手,還舍不得放她去呢。”如此等等,全是多要財禮的借口,或故意抬高姑娘的身價。這樣,女方才有面子。

    不管收不收鵝藕通話禮,男方應該立即約請媒人去女方大顯神通,好在財禮上周旋。雙方取得一致意見後,才可擇佳期“送日子”。

送日子

    

    送日子,是通話的尾聲,又是結婚的前奏曲。結婚比作大喜,送日子稱得小喜。

    送日子,就是由男方將選定的娶親喜期,用紅紙寫上某月某日,通過儀式告訴女方和男女雙方的諸親六眷,他們才好準備“人情”祝賀。

    日子的選定,大概有三種方法︰一是備香燭紙馬,去廟堂公侯老爺面前求簽問卜,以“上上”為準;二是用紅紙包兒,請瞎子按天干、地支和五行算準;三是備桌酒飯,邀私塾先生翻看黃歷“宜忌”選準。不管哪種,都定雙日,逢六(祿)更好。雙日切忌十四,因諧音“十事九不成”。農民特別迷信“黃道吉日”,“諸事皆宜”。

    由于小喜,送日子這天,男女雙方都是親朋臨門,酒飯相待,自有一番熱鬧,充滿喜氣,特別男方當事人的爺爺奶奶,滿臉堆笑。如有莊鄰踫面相慶︰“恭喜恭喜,你要抱孫子啦!”他倆總是回道︰“托福托福。”“說不定還是‘撞門喜’呢。”撞門喜就是洞房花燭夜就“有”。有,就是受孕。奶奶格外高興︰“托大福托大福!”這些道喜話,只有送日子才是發揮的機會。一到娶親期,所有眼光和輿論全集中在新娘子標致不標致和陪嫁好不好上。

    送日子這天的前夕,男方要專辦一席“請媒酒”。這請吃的用意,一是對通話有功的酬勞;二是暗示媒人這杯酒不好喝,如在財禮上有不滿女方之外,仍需勞駕圓場,千萬別因件把禮品而被拒婚。不過也得相信︰酒能通神,酒多話多。俗說“吃得好,說得好”,又說“我看你桌,你看我嚼”。對,十個媒人九個饞,只要請媒酒豐盛,再大的難關也不在媒人的話下。關于財禮多少,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布料。實際全是給姑娘做嫁衣送的,棉的、夾的、單的都有,有錢戶還有皮件,少則十二個(個為件),多則三十六個,一般二十四個,其中有土的,洋的,也有呢的,綢緞的,紅綠顏色為多,以花為圖案次之。

    第二類首飾。不管窮得如何,當然娶不起老婆的不談,五件金銀器不可少︰手鐲兒、項圈兒、胸兜索兒、戒指兒和金耳環兒(起碼全是包金的)。有些人家就不同了,除上述五件金銀器外,還有金簪兒、金釵兒等等。

    第三類食物。除魚肉、鵝鴨、糕饅、茶食之類外,那就是“養女三壇酒”的第二壇酒。

    不過,在通話時,很少有女方直接伸手要錢的,所以送日子這天,也就無錢隨著衣料、首飾、食物和寫著某月某日的喜期的紅紙箋兒送到女方家。

    女方收到送日子的喜期紅紙箋兒後,就為姑娘忙嫁了。

 

 

忙嫁與餓嫁

 

    小喜送日子到大喜辦婚事,這中間距離不長,多則百日,少則一個月,不管多少,男女雙方都很忙,尤其婦女忙嫁。

    首先忙嫁衣。男方送來布料,都是衣服面子,里子均由女方掏錢配購。如做棉襖,面子大紅,里子也該配大紅,這叫一色內外不分,新娘子不至于被婆家視若路旁人。里子布若配有圖案,各式條紋都可,條子條子,條條有子;切忌格子的,因“格”與“隔”諧音,格子隔子,從里隔住就不生兒子了。

    嫁衣雖趕做,但姑娘即使心靈手巧,能裁會縫,一般不拿針線。為什麼,有兩個理由︰一是做媽的故意放松,讓女兒省些靈巧到婆家為三代人去做;一是姑娘本人也不好意思動手,若被鄰家女子看到,定會罵成︰“騷丫頭熬急了,生怕嫁衣耽誤了成親,也在趕呢。”所以嫁衣多少,不是請專業裁縫,就是由知己親族來做。當然,凡是做嫁衣的,一律應是全福之人——夫婦雙雙,子孫滿堂;寡婦鰥夫或缺後代的都無資格,甚至嫁衣連看都不讓看,手更不能踫一下。不過,在忙嫁期間,那些不是全福之人,自會約束手腳的。

    關于嫁衣的針線上,也有忌諱,無論粗、細縫,或縞邊兒,一根線該做到頭,中途既不能斷,更不能接,到頭了既不能倒針,也不能打結。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意味著婚後夫妻不能和睦地同路到老,不是“斷”弦要“接”,就是顛顛“倒到”、“結結”皺皺地過日子打疙瘩,將鬧得一輩子不太平。

    其次是忙嫁妝。嫁衣全由母親掌管,父親不理不問、若無其事。但忙嫁妝,不管進城挑現成的買,還是購料請木匠來打,就需父親做主而煩心費力了,母親是擔負不起的。談到嫁妝的多少、質量高低,大致有這樣三個譜︰財主家“四鋪四蓋”,富裕戶“兩鋪兩蓋”,一般的“一鋪一蓋”。而窮人陪嫁起碼也得有馬桶、腳盆、燈盞之類的東西。這要圖個吉利,因為馬桶俗稱子孫桶,腳盆又是分娩用的,燈盞象征光明。所以,這幾個錢是非花不可的。正是如此,民間才有“養丫頭是賠錢貨”和“兒是冤家女是債”這些俗語流傳下來。

    忙好嫁衣和嫁妝,嫁期一到,女方就請全福之人把暫不穿的新衣全放進箱櫃里。同時,用紅紙剪成“喜喜”字,還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和“鳳吹牡丹”的大小花鳥,分別貼在嫁具上。此外,馬桶里還有棗子——早生貴子、桂圓——貴中狀元、七只雞蛋——七子團圓等等喜品。這不僅是美好的祝願,還有想象的實用意義,那要到婆家的第二天見效。

    全家人和親族都在忙嫁,但待嫁姑娘倒是閑著,除嫁前一個月里很少干活外,連肚子都閑著“餓嫁”。所謂餓嫁,就是連續三天不吃有渣滓多的飯菜,用雞蛋、蜜棗、桂圓代之,既充饑又解渴。這樣,在轎內及洞房花燭夜到翌日“開臉”前,都一直熬著不用馬桶大小解。否則那就晦氣。其實這是婦女一種精神的、肉體的折磨。咋辦?陳年老規,那是誰也難免。

 

 

花轎迎娶

    娶親這天,男方像過年一樣,門窗都張貼喜聯。如大門上就有︰福來俱是五;喜到定成雙。那新房門上更為醒目︰紅梅多結子;綠竹廣生孫。橫批“螽斯衍慶”。加上堂上掛喜聯和喜幛,到處呈現“多福多壽多男子,曰富曰貴曰康寧”的景象。

    過去結婚,除童養媳“豆腐酒,手挽手”圓房和蘆蓬船搶親外,便用花轎迎娶,只不過轎子有別罷了。最講究的是點燈的花轎。

    據傳花轎迎娶,不僅是莊重、喜樂、熱鬧的一種婚嫁禮儀,還是待嫁姑娘長期斗爭的結果。本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夠姑娘受的了。可一旦家庭不和來,往往都歸罪于她們。例如因守親和不拘禮儀而成親後,夫妻斗嘴時,丈夫便開口侮辱妻子︰“你死不要臉,我沒去帶,你就跑來了!”既這麼說,久而久之,女方就針鋒相對提出條件︰守親改為迎親,不拘禮儀改為花轎迎娶。假使丈夫再那麼說的話,妻子就會回道︰“姑奶奶不是沒有門檻人家的女子,三媒六證,我沒跑來,是你親自上門領花轎迎娶的。想休我呀,辦不到!”這樣,花轎迎娶就此成風定俗啦!

    水鄉娶親,新郎與新娘都在本莊,可以起步抬轎者外。哪怕只隔一條河,又無橋壩,就都動用著大小農船。財主家出動三只︰第一只在前,艙里放著方桌,四周坐著六個民間藝人,有叫吹鼓手的,是用錢請來連鬧三天,節目都是《游龍戲鳳》《劉備招親》之類。這叫“樂甦”船,一路上吹吹打打,自演自唱,十分喜人。第二只居中,艙里擺著花轎,靠轎前面的桅桿上有兩張方凳,專供新郎與陪郎坐的。轎後是一張長方桌,桌上擺著棉被、席子和一對花枕頭,這叫轎子船。第三只是空的押後,是備裝新娘的嫁妝所用,這叫嫁妝船。富裕戶和一般人家,一兩只船就足夠使得了。至于迎親船上,都是四條壯漢四條篙子行船,撐起來相當快速。這里需先解說兩件事︰

    迎親為啥陪郎?陪與新郎的身材、相貌和衣帽都近似,所不同的是︰新郎帽上插金花,或系紅絨球,長袍肩上披紅,陪郎就沒有這些特征。而請陪郎的用意有二︰一是成雙作對,免得新郎孤單︰一是亦可作花轎迎娶的房外當事人。

    迎親為啥要男方自帶被席和枕頭?這是由于成親日既訂,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延期。如果在發轎前或中途遇到暴風雪,自帶臥具,就好出錢、寫約、租屋就地完婚。

迎親時,除按過去送的魚肉、糕饅和“養女三壇酒”第三壇酒等等“盒子”禮外,還有三升三合“還娘米”禮。此外,圍繞花轎還有許多習俗,如︰

第一,轎前要火盆火把和“公侯老爺”保護。

    第二,轎頂上要安放著有銅鏡,有三官經和兩支鵝毛的喜篩,以除妖闢邪。

    第三,轎內要有豬嘴里含著豬尾的豬頭和心肺壓橋,因船上人來時不能有雙數,若有,回時多個新娘不是成單了嗎?但來時也不作興成單,于是就附尾和心肺的豬頭來代替一個人數,這樣表明來回都是成雙成對。這些壓轎的東西,女方都作禮品收下,只把豬心退回,說是心跟姑娘走,日後一心向著丈夫,才能與婆家人合心。其實呀,唉,關目做盡有啥用,包辦的婚姻哪能一定合心呢!

潑出門的水

 

    迎娶轎船未靠莊岸,先放“天地炮”三響,女方聞聲後,自然用儀仗到河邊相接。雙方互賀著,由媒人領著新郎,接著由拿火把、端火盆、托公侯老爺等組成的花轎隊伍,直向新娘家跑去。有“樂甦”者,當有另番吹打彈唱的熱鬧場景。此時,從河邊到街巷兩面,都擁擠著男女老少,兒童最為活躍,他們在轎子周圍鑽來轉去。而年輕的姑娘們,總是掩在人後或牆角上偷看著,品評著︰這位新姑爺相貌怎樣?是美男子?是丑八怪?還是大路貨?

    花轎停在女方家的大門外上手事前擺的蘆席上,使轎腿不沾土——萬物出于土,土就是財,若被轎腿沾著,女方後代定是窮的(下面還有此俗),但也不意味著不讓姑娘道婆家發財。轎一停下,女方該大開正門讓迎娶人們進屋吧。不!誰知卻給一個閉門羹。原來,女方喜媽和小孩兒們像新郎要“開門封”,即紅紙包的錢包。新郎早有準備,衣袋里多著呢。

    開門後,首先用“茶”為迎娶人們暖手、甜心。所說茶,實際是糯米面做的糖圓湯,所有迎娶人們都是桂圓大的糖圓,一雙筷子夾一只,吃起來,大方、便利,每碗或四只——四季如意,或六只——六六大順,或八只——八節康寧。無論多少,很快就能吃完。而新郎呢,不僅碗大盛得多,且糖圓甚小,狀如豌豆。這是有意開這樣的玩笑︰新郎呀,你若用筷子一只只夾著吃,花費時間就長,別人早丟碗筷了,你不難為情?如想速度快,就得用筷子就著碗口扒了吃,這樣必然露出不文雅的吃相,你不是更難為情了嗎?有些聰明的新郎,索性一只不吃,只喝口湯,機智地做了個“滿滿有余”的動作,讓女方討了個好兆頭。

    臨上轎前,一邊是新娘哭到最傷心處;一邊卻是新郎忙個不停。他一直跟著喜媽轉,叫干啥就干啥,凡是該上鎖的箱櫃櫥籠,他都從喜媽手上接過鎖鎖著,接一把鎖都要掏出一個紅紙包兒,這叫“捏鎖封兒”。封畢,喜媽這才代表女方把一串鑰匙交給新郎;接著,除又給新郎與披紅肩頭相稱配上綠綢子外,喜媽再為新娘戴上鳳冠蓋上花巾。這時,新郎又掏出“上頭封兒”給喜媽。最後,新郎新娘雙雙向“天地君親師”拜別,新郎再陶一包“抱轎封兒”給女方抱轎人。新娘被抱進轎前,喜媽立即用新花鞋換下姑娘腳上平常穿的舊鞋,因這舊鞋底上也有娘家土,不讓財氣被帶走。至于何人抱轎為宜?不是父親,就是哥哥、弟弟也行。沒兄沒弟,舅舅也可代替。只要他們日後在必要時挺出來講話︰“姑娘本來就對這門親事不滿,不肯出嫁,硬是被我抱上轎的。”這樣,就能給姑娘因受婆家欺凌而不斷“回娘家”的一個理由。

    不過,娘家自有娘家的對付法兒︰姑娘,你沒找到個好婆婆,那是你命運八字注定了的,再說,娘家飯香,婆家飯長,常往娘家跑有啥用?上代傳下代,一代代都照做,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潑水難收呀!就抓住這個理由,待花轎抬走後,女方隨即將姑娘的洗腳水住門外一潑;有的地方專用干淨水,以表示姑娘清清白白被潑出去的。

    花轎船一離開莊岸邊,四個撐轎船的十分默契,動作嫻熟,在河里打三個轉兒才走。你說姑娘不斷娘家路嗎?可這樣三轉呀,就會轉得轎里姑娘頭昏眼花,不知東南西北,連娘家的方向都辨不清。所以他是“潑水”的繼續,使盡了法子要姑娘把心帶到婆家去養兒育女,做好賢妻良母好媳婦。

 

一生只做三天官

 

    轎船在娶來新娘回頭的路上,逢轎遇廟和河的拐彎處,陪郎都要陪著新郎起立,打躬作揖,向神靈叩求︰保佑人船一路平安。

    新婚期間,新郎除祟拜神仙皇帝外,就是他為大,一品當朝也不在話下。為什麼,只因他做了“官”,不僅被封為“新郎官”,連新娘也“夫榮妻貴”起來。所以說,官家妻必稱夫“郎君”或“官人”。夫呼妻為“娘子”。“郎官”、“娘子”頭上各加個“新”字,這就是“新郎官”、“新娘子”的來由。不過,這新郎“官”壽命不長,三天一過就自然“削職為民”,很快被人遺忘。而新娘呢,四十歲不解懷,仍有人叫她新娘子,只是新娘子頭上要加個“老”字罷了。

    新郎之所以擅自封為“官”,這都虧“公侯老爺”。無論貧富人家,男方娶親時,或人抬、或船裝,新娘轎前總要供著一尊偶像,木雕、泥塑都有,背後又插金花又披紅布,用托盤安放的就是這位又諧音“恭賀老爺”。真的。它的來頭可大呢。

    傳說周文王共生九十九個兒子,百子缺一,就由雷震子湊足。凡廟宇設有“百子堂”里,除供有九十九尊姬子外,另有一尊就是被姜太公封為“公侯老爺”的雷震子。為圖吉祥,主婚家必須請“公侯老爺”回來作保護神,以求百子千孫,萬代富貴。由于仰仗神威,新郎才敢做上三天官。人生就這麼短短的三天呀,誰都要發誓當好這個“官”。于是在這三天,新郎儼然跟官一樣,身份高了,架子大了,威風擺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無拘無束,手不提籃,肩不挑擔,家里油瓶倒了也不扶。父母遷就他,弟妹敬畏他,親朋恭維他,鄰居羨慕他。所有人等,都怕惹他生氣發火,說出不吉利的話,作出犯忌諱的事,很像老百姓怕官般,誠惶誠恐。別說這些,新郎逢官還大三級呢。

    正是這樣,花轎船不管在大河小港,也一律逢船為大、為上。農船、商船、漁船、手藝船上的人,大家都會識相的為小、為下而主動讓開。若逢官船,有些懂得鄉風土俗的清官,也同樣會讓轎船為大、為上,他照走下口,至少不爭先吧。可有些一貫就橫行霸道的官老爺,從不體諒民情,偏不讓新郎官為大、為上,非爭個前後、上下不可!而新郎官與撐轎船的四條漢子便不服這口氣︰“嘿!你們這些當官的,是‘夏傳子,家天下’,封妻蔭子,世世代代做官。我們百姓如有求于你,總是官在上、民在下、官坐著、民跪著,都得磕頭。百姓子子孫孫都忍受下來了。可你們就不捫心想想,我作牛做馬一輩子,一輩子只做三天官,你都不肯讓路,這還像話嗎?”

    其實,這是主婚家敢怒而不敢言的心里話,誰敢公開觸犯當官的!但為了新郎把三天官做成,四個撐轎船的漢子,誓與官船比個上下。萬一搶不到上風,立即改變方法︰人跑總比船快,忙叫新郎官端起托盤上的公侯老爺,飛身上岸疾走,“只要超官船一步,就算大一級,兩步兩級,超前三步就是逢官大三級了。這才能逢凶化吉,一生只做三天官的美夢實現啦!”

 

哭和呆坐

 

轎里新娘總要哭的。不管真苦假哭,雙眼不作興睜著。

新娘的真哭,是因為突然離開衣胞之地,特別與母親分別,母女之情呀!俗說,寧死做官的老子,不死討飯的娘。這話不是沒道理。在家不管如何任性,母親都能寬容;一旦要嫁到陌生人家去做媳婦,即等于小雞不在老母雞身邊,將要受到老鷹般的婆婆欺凌。丈夫如是孝子,她更會倒霉,若做賢夫,肯定家庭不睦。何況“吃魚吃肉,媳婦在後,車水種田,媳婦向前”的舊風,更見做媳婦的重重苦難。所以,獨自悶坐在轎子里的新娘,不得不做一番娘家和婆家的對比,一對比,自然會嗚嗚地哭起來。即使未過門已明白婆家一切都稱心,甚至比娘家還好,哭還是要哭的,只不過這種哭是假哭,你若不哭,花轎船上的人都能證明︰新娘子對出嫁高興咧,哭都沒哭一聲。把這喜訊一傳播呀,全莊皆知曉。那就對新娘子不利了。日後萬一遭婆家任何一個人欺負,半句懊惱話都不能啟齒。若一啟齒,就會遭人反擊︰“我家山高水低你不是不知道,真是,你嫁來時很滿意ど,哭都沒哭一聲!”受這樣的氣,連回娘家都不便開口,只得放在肚里悶。為記取這個教訓,不管好歹,照哭一場就是了,假哭也行。

    無論真哭假哭,或流淚,或出生均可,除手帕揩臉外,但身子千萬不能動,要像木樁打著。如一動,就晦氣;向前踫,倒向婆家,對娘家不利;往後仰,依戀娘家,對婆家不吉祥。所以說,從上轎到下轎,應一直呆坐為佳。若要大小解,只得熬住。轎外出啥事,哪怕有人落水,也不得動一動。據傳這是因受民間一則故事影響而演成此折磨女人的習俗。

    說的很早一年深秋,四十九天無雨後,突然刮起干風。這日,在同一條河里,踫巧有兩家花轎子船互相競行。中途,忽見岸邊莊里“走水”,一剎那,火仗風勢,風杖火威,火頭從莊西往東延燒。俗說“救火如救命”。古人又義氣。兩家花轎船上的人都忘掉了自己的本職,不約而同地停船靠岸,連轎里新娘子都忘了似的,全部跳上救火,新郎和陪郎也不例外,一生只做三天“官”的官架子統統丟掉啦!誰知轎里兩位新娘子不知出于啥原因,他們大破古風,推門而出,慌慌張張下船,各自找個背人避風的岸邊缺口處,蹲著小解去了。接著又慌慌張張上船進轎,關好門。不等她們發覺什麼,救滅了火的人等都回頭登船,各自拿篙就撐。哪里曉得,兩位新娘子認錯了船,上錯了轎,進錯了洞房蓋錯了被。直到天明,新娘子才發覺嫁妝不是自己的。堂都沒拜成,大哭大鬧了起來。以致縣官難斷的易妻案。幸虧揚州府明智,他看看比比兩家的門戶、嫁妝相當,四個男女新人的品貌雖有差異,但都享受過初夜權,一女不嫁二夫嘛。于是就判︰“一夜夫妻,兩不吃虧,真假相同,免得做龜。”雖有不服者,也只好捏著鼻子喝酸醋了。

   但後來不知誰人興起,就給花轎里新娘子立下“餓嫁”和“呆坐”的規矩。唉,這可苦煞新娘子了!

婆婆關

 

    廿年媳婦熬成婆,做了婆婆壓媳婦。為了壓媳婦,在新婚期間,婆婆就先給新娘子過好“捺性子”和“看撒錢”的關。

   “捺性子”是婆婆給媳婦一個未見面的暗關。就是說,不問新娘子脾氣和性子如何,做婆婆的都要采取“捺”的預防措施。當花轎船回來,本應及時給久久呆坐的新娘子諸多方便。不!別急,要“捺性子”呢。于是轎船還要在婆家莊的河心打三個轉,再次把新娘子轉得頭昏眼花,不知東南西北,連娘家的方向都辨不清,好安心婆家過日子。“水鄉娶親,摸黑進門”。這也是祖轉的規矩。因此,即使犯規,時在黃昏,新娘子也不能就進門。慌什麼?早著呢。第一步先搬嫁妝,搬時既慢且輕,生怕踫撞著箱櫥櫃櫳。如慌張而不小心,擦掉木器上一點油漆,那是很不吉利的。一件件在新房里把嫁妝擺好後,該抬轎上岸讓新娘子從牢籠般花轎里“放”出來,好松動松動把。仍不!在嫁妝中還有最後一只子孫桶未端進新房這難題便來了。只因此舉習俗應是男方喜媽的本分,一端了事。誰知好鬧者都想出新招︰既是子孫桶,就由有子有孫的姑爺代端。姑爺ど,是婆家的女婿,最貼心的人選。有些姑爺爽氣,便能體貼新娘子的處境,端就斷吧。這個姑爺,新娘子知道後是會感激他的。若遇到臉薄的姑爺,早怕難為情躲開了。當然,有的愛討丈母娘好的姑爺,反故意拖延端子孫桶的時間,好把新娘的“性”子統通捺光,做個听話的媳婦,像羊般任婆婆主宰。特別日後姑爺常來,甚至沾光,你做媳婦的不得多心,吃醋。

   “看撒錢”是婆婆願望新娘子是否稱心如意的難關。稱心,就是媳婦能做兒子的賢內助,男是掙錢手,女是聚錢斗。斗里錢何用,首先要孝敬公婆,尤其是對婆婆好。在新娘子下轎前,屋里前來迎接的就是公婆。這時,一見新娘子跨進門,公公馬上“避嫌”讓路。而婆婆卻喜滋滋地立著不動,還大模大樣抹抹身上穿的藍衣服,似乎在諄諄地提醒著剛過門的媳婦︰藍,就是攔,你以後不能目中無人亂撞,前頭還有我做婆婆的呢;藍,也是難,它同樣警告著媳婦︰你別高興過分!做媳婦便不那麼容易,家里的難事夠你忙的了。老實說,若踫到這樣的婆婆,難免不加重新娘子做“媳婦難”的心理壓力。當然,也有明理的婆婆,她不作難媳婦,破俗穿起青衣服來。它向媳婦報喜︰青者親也。今後我和你的婆媳關系,是親親近近,親親嫡嫡,親親愛愛,親親熱熱的關系。總之,不管婆婆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轎門一開,新娘子就要從腰里掏了滿把錢,使勁地往門內一撒。公婆見了滿臉堆笑。若有錢撒把婆婆身上,也就會更高興了。若是新娘子不懂此俗,或由轎里悶慌了而忘記撒。婆婆就生氣啦︰我家娶了個討飯的窮鬼回來了。這就是“吃掉棗肉留核兒”。從此,在婆媳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不和的種子。所謂難關就難在這兒。

 

鬧新房

    婆婆關過後,新娘子仍蓋著頭巾,閉著眼楮,一步一步由福奶奶(亦叫攙媽)領著走向新房。走時,新娘子一定要听福奶奶吩咐,手、足、眼、口不得隨心所欲。直至鬧過新房為止。

    進房前第一個動作是“跨凳兒”。凳兒很小,俗稱“爬爬凳”。上面用紅色帶子系著斧頭和大蔥。為消除新娘子途中惹上的魔氣、邪氣和污氣,盡管轎頂已有篩鏡和三官經照護,但跨凳這關目非做不可。新娘子能從凳上跨過去,那三氣就被斧頭砍掉、被蔥(沖)掉,預祝永遠光潔、康寧。

    第二個動作便是“喝糖茶”。新娘子被領到新床前沿,背北面南而坐。此時,新娘子眼楮照樣閉著,只有待新郎官揭去頭巾,福奶奶給喝過糖茶後才能睜開。因為新娘子在轎中哭嫁,眼楮是苦的,未喝糖茶前如睜開,就會看到哪兒哪兒就苦。所以糖茶能沖掉一切苦水,讓眼睜開,看到哪兒哪兒就甜,就生財。

    第三個動作當然是“望窗口”。這是新娘子睜眼首先要看之處︰新房對外窗口糊的紅紙被筷子戳通,露出一個小男孩的臉,笑眯眯地對著新娘子。這就是象征著筷子筷子“快生貴子”之意。至于紅紙糊窗口的由來,原有兩個傳說︰一說水母娘娘生有九頭怪鳥,奇丑無比,自持羽毛斑斕,常要與人比美。它听說新娘子最漂亮,不服氣,就飛落在窗口偷看。誰知新娘子猛然看到它這丑相怪貌,真嚇得死去活來。後來為新娘子安寧,凡辦喜事的人家就用火點在窗外,九頭鳥怕燒壞自己的羽毛,也就不來了。年長月九,不慎怕火會燒掉房屋,便改用紅紙代替火而把窗口糊了起來,房里燭光從紅紙上映出去,跟火一樣紅,騙過了九頭鳥。不知從何時又興起了筷子戳紅紙窗口的習俗;二說有些地方改用筷子為紅紙包著的木根搗紅紙的窗口,這是形象的木棍與窗口比喻男女生殖器,意味著新婚夫婦之間的和氣恩愛,忠貞不二,百頭偕老。

    這時“暖房酒”正在堂上熱烈舉行,新郎官與新娘子不作興出席。只在新房里由福奶奶左右照應,讓他們同飲合歡交杯酒。滿桌菜肴都可以吃,唯獨盤里一對富貴魚不能動一筷,這叫“喜慶有余”。

    酒興未了,鬧新房熱潮又起。俗話︰新房無老少。這為大鬧新房找到了借口。其實鬧的大都是青年男女,尤其是那些公雞猴子似的小伙子們,老的小的只不過湊湊趣而已。所謂鬧者,明是說的吉祥如意之類賀詞,如“一進房門亮堂堂,喜看滿室好嫁妝,穿衣櫥鏡對著床,照見被里戲鴛鴦”等等,實際是在開新娘子的玩笑。鬧房時,一般都是一人領頭說詞,眾人跟著答“好”。而領頭人往往是民間板話家,有急才。他們既有固定的賀詞,更多的是因人因事而出口成章。不管怎樣,被鬧的目標始終是新娘子不變。有時甚至邊說邊動起手來,如“摸摸新娘頭,金銀往家流;摸摸新娘手,數錢全用斗;摸摸新娘膀,養兒高中狀元郎”。無論摸到哪里,新娘子都不作興回嘴回舌,更不得回手回腳,只有听之任之。這叫“鬧發鬧發”,越鬧越凶越發財。不鬧不笑,不成老少呢。在這難解難分之際,只有福奶奶說話算數。她見火候已到,只說聲“好關狀元門啦”之後,大家雖有戀戀不舍之情,但也不得不離開新房,說說笑笑各自向自家走去。

花燭夜

 

    鬧過新房後,新郎不作興送客,讓賓朋各自散去。這時,房里只剩下新郎官和新娘子。福奶奶便拿出一對富貴燭,又叫福壽燭,叫紅喜燭也行。這對燭,由福奶奶分給新郎官、新娘子執著,再撥亮燈盞,讓小夫妻一道就燈盞火頭點燭,這里特別強調新郎新娘一道點,不能有先後,若有,便是燭完火滅的先後,那就預告著將來有歸天的先後,很難白頭偕老。紅燭點亮後,福奶奶分別與新郎官、新娘子耳語一番,接著吩咐他們就關“狀元門”。

    在燈光燭火照耀下,一對新人開始演奏人生第一樂事的三部曲︰

    第一,爭磕鞋。到底誰先脫鞋上床?老實新娘當然听新郎的話,先脫。這一脫呀,便讓新郎佔了上風。他隨即脫下自己的鞋子磕在女鞋上,這叫男鞋為天,女鞋為地,意味著總是男人在上,把女人壓在下面,永世不得翻身。可有些新娘在家因受母教,或听福奶奶的吩咐,就是不先脫鞋,還抓住新郎求歡的迫切心理,逼對方先脫,然後把自己女鞋磕在上面,也爭個女人為大,壓一壓男人。這就要新娘願不願意了。如願則罷,反之,則互不相讓,必定要真的大鬧起來。不過,由于夫權的影響,新娘早受“三從”家訓,“出嫁從夫”不會違背的。要過一輩子的日子,夫唱婦隨麼,何必爭磕鞋!

    第二,讓解紐。上床睡覺要脫衣,脫衣必先解紐扣。在喜滋滋、甜蜜蜜、羞答答、陌生生的氛圍里,新娘斷然不會替新郎解紐扣,更不會自己先解自己的紐扣。如她一動手,不管解誰的紐扣,那就證明她輕浮,水性楊花,在娘家就不規矩了。于是,寧可不睡覺,新娘子總是等著新郎先幫她解下第一個紐扣。然後她才慢慢地脫著衣服。

    第三,並頭睡。過去床上都有個上下之分,夫妻不能並頭睡覺。因床總是橫放,東為上,男睡東頭,西為下,女睡西頭,只因訂婚到結婚這段時間,男女不能見面說話,誰都不理誰,所以在新婚之夜,誰都臉嫩,新娘先到東頭,固然害臊;新郎先到西頭, 難為情。何況女的不能到東頭佔上,男更不能去西頭為下,怎不僵著呢。別急,只有新被子為他們穿針引線。原來,新被子只縫一頭,未縫的另一頭由福奶奶擺在東頭,好讓新郎跟新娘開口︰“噯,你看,不知哪位竟忘了縫被頭了,不好蓋呀!煩你幫我縫上吧。”新娘低頭細語︰“天晚不早了,明兒逢又遲。”她這個借口,有兩個用意︰一個用意是照當地習俗把未縫的被頭比作婆婆的嘴,明兒大白天縫,好把婆婆的嘴封起來,免得日後把嘴動不動擱在自己的頭上,但更有一個絕妙的用意︰就是提醒新郎未縫頭的被不好蓋,今夜委屈為“下”一次,跟她並頭睡……新郎便會意鴛鴦戲水去啦。

 

 

 

 

 

                     拜堂和開臉

 

“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拜堂是婚禮的重要儀式。早時十分講究。

    拜堂有兩種︰一種叫穿堂拜,即當日娶親當日拜。而穿堂拜又由于下列情況而定,比如小媳婦圓房,和正筵日逢“八”,八者八敗命也,拜堂很不吉利;一種是正筵日晨拜。晨拜的場面,富戶自有“樂甦”吹打助興,即使一般人家也是非常隆重而熱鬧的。不過,它不像舞台那樣,喊幾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同拜,進入洞房”就能了事的。而應使“六親喜”極。禮就在這兒。作為男方,農村拜堂受拜的風俗是,母親親屬為大,如外公外婆及舅父舅母及伯叔父母等;父親親屬次之,如祖父母、父母、姑父母及伯叔父母等,再次是他系親朋。由此,除天神地至上外,即就按親朋三個系列自高往下一輩輩拜著。如果稍一疏忽,把次序弄錯,那被弄錯的任何一個人,尤其是母系的最高親屬,都可當即翻臉,踢凳翻桌,把喜堂鬧個燈消火滅。因此,司儀特別謹慎小心。所謂親朋實泛指六親。

    不過,新婚夫婦是巴不得六親越多越好,頭磕得越多越好,因為拜一拜,就能得到一件紅紙包錢的封兒,等于收受第二次婚禮。那時,人都愛面子,誰都不想做矮子。在濟濟一堂中。司儀如唱︰“上座的外公外婆禮到——三元及第嗷。新郎新娘三叩首!”那舅父母見老人出手這麼大方立即包上四塊錢的封兒,交給司儀後,忙去受拜的座位上坐下,听司儀又唱︰“舅父舅母禮到——四季如意嗷。新郎新娘三叩首!”這樣一帶頭,下面受拜者只會見風長,什麼五子登科、六六大順,七子八婿跟了來。這便是“禮多人不怪,拉了一身債”之說。

    拜過堂後,新人回房,新娘就由嬸嬸或嫂嫂幫著開臉。開臉,就是用米土在臉部發際邊緣擦了擦,然後用十字形紅色雙線把頭發邊緣的汗毛絞掉;同時,讓額前的劉海往後梳並入頭發里,以表示她已脫去稚氣,而成了“新媳婦”、“小大娘”、“少夫人”或“少奶奶”的模樣。

    當然,開臉還內含著另個意思。就是開臉前應由新郎先薅三把汗毛。他願薅,這表明他已高高興興地享受到初夜權;若不肯薅,那就說不清楚啦。但是,在這方面,新娘也不隨便讓新郎薅的。你如要薅的話,必須用一只去殼的熟鴨蛋先在新娘臉上抹幾抹,這又暗示著她原和鴨蛋一樣的完美,而是被你新郎官破了身,如今才不能算是毛丫頭!

    試問︰新郎婚前若有不軌,新娘又如何考察他呢?總之,許多婚俗對女方太不公平了。

 

 

 

 

 

三試新娘

    正筵這天開臉後,新郎即去岳母家,誠心誠意帶“瞧客”,就是把新娘子的哥哥弟弟接來,看看他們的姐姐或妹妹,一夜過來感覺如何,對婆家及丈夫滿意不?可曾收到欺凌虐待?

趁新郎離家之際,新娘便由福奶奶護著,接受婆婆及親友們的娛樂性考試。

考女紅,新娘子的針頭線腦怎樣?

女方在為姑娘忙嫁衣時,就給親家母選好布料,暫不縫紉,應由姑娘當婆家人的面裁做,以便證明你家不是娶的愚笨的拙媳婦。關于這,無須計較雙數,如計較,新娘也該為公公提供做的布料,那反會惹氣婆婆的醋意,只好故意“避”開公與媳之間“嫌”。今兒,婆婆能當從親眼見到新娘在為自己自裁自縫褲和襪,怎能不興奮地夸道︰“我家新婦心好手巧,打著燈籠天下難找。哈哈。要得發,先為婆婆做雙襪;要得富,又為婆婆縫條褲。”既稱心又滿意。考刀工,新娘的鍋頭灶腦怎樣?

    女紅若得到婆婆的贊許,新娘子情緒定高。她也有顯能的想法。在身上滿月前不離紅衣的要求下,為了護髒,她馬上拿出紅布帶子青短裙,往腰間一圍一扎,利利索索,下到灶前就燒火。這草把早有人幫著打好,頭個把里還包著廿響鞭炮,一點火,便會 里啪啦響起來。人們這樣做,一是開新娘的玩笑,讓被爆炸飛出來的火星兒、灰燼兒迸滿她一身;一是表示灶火興旺,吃不了的陳糧,燒不完的陳草。三把火後,有候補人接著燒,新娘連拍拍腰裙,洗干淨了手,走上了灶台邊。她不是“惡婆娘上灶,嚇得刀跳瓢搖”,而是有板有眼倒油、滑鍋,快刀劈豆腐;同時默誦著︰“豆腐,陡富,金銀滿庫。”福奶奶若見新娘手藝如此不賴,沒把豆腐煎成焦餅,便帶頭唱起來︰“豆腐劈得光,塊塊都見方。里頭如白玉,外面似金黃。”一句一順,讓眾答好。如此情景,在場的誰不笑逐顏開?!

    考生產,新娘子田頭地腦怎樣?

    婚日一般是農田閑期。用什麼方式代替農事,來試新娘子懂不懂、會不會、願不願干的底細。為此,人們便采用“揉惡水缸”的辦法。惡水系餿飯剩湯、洗刷鍋碗的泔水的混合物,用缸蓄著,實是優質豬飼料。刀工考後,新娘仍由福奶奶護著走到惡水缸邊,新娘見缸里插著一根紅紙包的木棍,好不怠慢地兩手抱起就揉。這時,有人要探她怕不怕髒和勤懶,也就是有無養豬肥田之心。趁她不備時,用磚塊砸進缸里。使惡水濺著新娘,她如不讓開,繼續揉著,那她將贏得眾人喝彩︰“惡水缸,揉又揉,豬子養成大牯牛。”“豬壯肥多田豐收,富得金銀滿兜兜。”

    有啥試的,這三個答題都離不開個“富”字,只不過是人們討個吉利罷了。

 

迎扒灰公公

俗說“迎”扒灰公公,實是讓扒灰公公“游”街。迎為褒,游為貶。但相傳用迎字,看來鄉人對扒灰公公大有歡笑戲謔之意。提起這來,男女老少皆喜樂。

扒灰公公之源,本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傳說從前有位文人,不拘小節。一年夏天,他見兒媳午睡帳里,觸景生情,隨手在白粉牆上題詩,剛寫好兩句,傳有客到,便匆匆去接。因怕牆詩被外人瞧見,隨叫家人先與來賓周旋,好讓自己回頭擦去那兩行不雅之句。可進來一看,兩句已由兒媳婦續成了四句,即為︰“白羅帳里一琵琶,若欲彈它理太差;願與公公奏幾曲,肥水不落別人家。”他顧不得向兒媳致歉,兩手齊舉,連楷帶抹,想把字跡統通滅掉。不料來客是個急性子,不等主人迎接,便貿然闖了進來。抬眼見狀,怪而問之︰“尊兄為何?”他臉有愧色地回道︰“扒灰也。”至此,這位扒灰公公就流傳出去。

    後來為嘲笑這位文人,凡結婚主家都罰公公游街示眾。此俗一直延至今天。而做公公的,總是躲藏不住,非把這場又喜又丑的活報劇表演下去不可。因為過去早婚多,一般四十出頭的人,就要為兒子辦喜事,從而做起公公來。這叫做有福氣。一兩年後抱孫子,那福氣就更大啦。

    迎扒灰公公的日子,訂得不前不後。婚期第三天散客飯一完,瞧客一走,那些好事者就來惡作劇︰四個人物化妝,一窩蜂的隊伍便出現在街頭。你看,被迎的公公,身穿長袍馬褂,肩上扛著掏灰扒,扒頭上套著紅紙條兒箍的畚箕,抓掏灰扒柄的手腕上還系著銅鑼,另只手執著鑼槌,“當當當”,由他自個兒邊走邊敲喊道︰“鄉親們看呀,誰想扒灰就像我噢!”

    這隊伍走哪兒,哪兒便是夾道相迎,圍觀人都快活得手舞足蹈,歡聲笑語︰“早娶媳婦早抱孫,好福氣!”“呵呵,說不定將來的孫子是她那公公扒出來的。”“別瞎說,人家是老實規矩人。”“如真是那樣做,他就該打”。這還用說,被迎的公公後面就是縣衙里的大老爺,和左右兩個拖著扁擔的公差。一路吆五喝六,斥責亂倫之事。盡管如此,人們照樣羨慕著扒灰公公。有些晚得子的老人,見到這支隊伍,連忙大開兩扇門,燃放鞭炮,表示慶賀。當然,也有不少鰥夫搖頭嘆息,像“和尚看轎子,一陣空歡喜”後,自有失落、孤獨之感︰“我情願讓老爺打。唉,可我連假做扒灰公公的資格都沒有。”

    這場方興未艾的鬧劇,只有舍不得丈夫的婆婆出面,跟著隊伍散糖、敬香煙,千萬拜托,向大家求饒,被迎的公公才能免去更大的“折磨”。真是,此俗何時了呢。

還碗撒床

 

要還的這只碗,是男方撐花轎船人從新娘酒席上拿來的。與其說拿,莫若說偷,其實只不過是按風俗順手牽羊而已。即使被娘家人發現,也會暗暗高興的,因為這是為自己的女兒在祝福咧。

    碗,不離開筷子。筷子筷子,快生貴子,又一願望。無論拿或偷,碗是要還的。還碗,撐花轎船人除再撈一頓酒飯外,又一次來取鬧新娘子為快,以補前晚鬧新房情趣之不足。

    還碗的同時要撒床。撒床,就是由一個小男孩子在新娘床上尿尿。這當然是早生貴子的順遂做法。小男孩有兩種情況︰一是新娘找听話的,叫他不要把尿撒在床上;一是還碗人帶來男孩,那就不會听從新娘差使了。到底怎樣,應由撐花轎船人與新娘子協商,還是由新娘子自找為好。否則,新娘會干脆卷走鋪蓋,留著空床任小男孩亂撒,尿後只換一換稻草就行。

    這天黃昏左右,撐花轎船人手捧托盤,盤里放上一雙紅筷子,和裝滿紅棗之類的干果碗,用紅紙蒙好,由為首的走在前面,其余人敲鑼打鼓放鞭炮,喜喜樂樂地向主婚人家走去。

    新娘自找來的小男孩听到鑼鼓聲,忙從床上跳下來,不說一句話,搶光碗里的紅棗就吃,望著,吃著,笑著。

    還碗儀式開始。為首捧托盤的便用紅筷子搗著碗底(同樣含有筷子戳痛紅紙糊的窗戶之意),還邊搗邊唱,眾人和好︰“筷子筷子,快生貴子。”“好!”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養兒金榜中狀元。”“筷子一頭圓一頭方,養兒勝過李春芳。”“好!”

   唱和後,為首的兩手向左右一伸,筷子給新郎,碗給新娘。至此還碗告畢。接著是小男孩表演。由于事前新娘下了工夫,小男孩已不再上床撒尿,而是在房里空地上面對四方做他應做的動作,同樣有人說詞唱和︰

   “撒床撒到東,養個兒子做國公。”“好!”

   “撒床撒到南,養個兒子做清官。”“好!”

   “撒床撒到西,養個兒子穿彩衣。”“好!”

   “撒床撒到北,養個兒子當都督。”“好!”

    為了一種“報復”,主家自有酒飯相待。不過在席上,應輪到新娘子大顯神通了,鬧酒鬧飯,不弄幾個醉漢和“笑佛”是不會罷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