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休閑與慢速審美機制的時代張力(綜述)
——我網組織學者對張謖教授的《慢速審美︰詩意生存的坦途與歧途》一文的再討論
2024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中關村網絡作家協會愛讀網編輯部組織吳長青、甦振甲、姜欣言和彭雨晴四位學者就廣州大學張謖教授的《慢速審美︰詩意生存的坦途與歧途——兼與楊向榮教授商榷》(發表于《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12期)一文所探討的“慢速審美”展開了再討論。張謖在原文中提出在構建“慢審美”的測量指標不清晰的背景下,在遵循生產方式規定性的前提下,可以先采用歸納法,梳理出我們的思想工具中從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走向所謂“詩意生存”的坦途和歧途,從中或許可以看到實現慢速審美現代化的務實之路。四位學者則從休閑時光與零工經濟、現代性審美︰︰存在的沖動與時間管理、休假制度與審美變化互動關系以及假日制度變遷與審美自發秩序等側面進行了討論。
吳長青(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關村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結合當前中國年輕人的從業狀況以及世界人力資源的趨向,從休閑時光與“零工經濟”的適配的角度闡釋了休閑的本質是從時間和收入的雙重維度來考察。總體上看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是零工經濟獨立工作者的最主要的訴求。這也從生產方式上回答了當下很多年輕打工人如何在競速時代選擇自己能夠支配閑暇時光的一種選擇。社會滿足了這部分人的願望,而且事實上,他們已經在這樣的社會機構中慢慢適應了其中的節奏,自然也會成為未來更多青年的一種工作方式。用人機構或者企業HR和獵頭公司隨著這種思潮也在應變,形成相互適配的互動機制。
當然,當下的零工經濟帶來了又一新型的但也是老的結構性問題——數字勞工的焦慮。因此,所謂“慢速審美”在現實語境中依然是比較稀缺的,即使有零工經濟這樣的新的生產方式,也就是用技能(金錢)換取所謂的時間,但是本質上獨立工作者仍面臨著工作不穩定、甚至缺少工作安全感的困擾,其次是數字勞工的不平等待遇,尤其在數字勞動法還不健全的環境下,他們的生存境遇與工作環境的壓迫都使得他們即使有相對寬裕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但是對于審美這樣的高級情感活動來說,依然顯得比較遙遠和奢侈。
甦振甲(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哲學博士)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中發現,從當代的審美現象中,也能夠窺見這種對速度的要求,不論在哪一方面,人們似乎都是與時間在賽跑,不斷的在加速前進。一旦放慢速度,失去的不僅僅是時間,而是自身的存在。意味著一旦放慢速度,每一個人將無法找到自我。
之所以不能放慢速度,當然基于資本主義而來的生產機制決定了這一切。這個生產機制,我們也可以看成是遺忘了存在的生產機制,當然相比于前資本主義,速度是這一機制的基本表征,現代性、速度、資本主義的生產,都是同質的事物,都是對人類本真存在的真正的褫奪。
他認為這是基于現代性審美視域的世界性現象。不論現代人類如何以技術裝置來實現自己的一切審美需求,本質上這種審美仍然離不開對于速度的關切。建築、繪畫、音樂都在按照速度進行更迭,都在現代性的網絡世界中此起彼伏,快速流失。一種基于前現代視野的審美,已經成為一種回憶的產物。
作為現代人,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管理好時間,從而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讓意義沿著多個面向展開,讓自己的本質在多個面上被鑄就。
姜欣言(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助理、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從休假何以詩意棲居——休假制度與審美變化的互動研究的角度闡釋了休假“無用性”與審美“無目的性”之間存在著內在循環,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一個重要向度。休假審美的變遷,實際上反映了現代社會價值取向的深層變化。由奢靡走向樸素、由有用轉向無用,體現的正是現代人對功利主義的反思,以及對詩意生存的向往。可以說,休假“無用性”與審美“無目的性”的內在循環,既是現代性的產物,也標志著現代性的自我超越。它向我們昭示了一種可能的未來圖景︰擺脫工具理性的羈絆,回歸生活本真,讓詩意棲居成為現實。
她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休假制度與審美變化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數字時代語境下休假審美的轉型問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碎片化”時間的泛濫,網絡空間的無限延伸,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交織,無不對傳統的休假觀念提出了挑戰。如何在數字時代重新定義休假,如何在網絡空間中實現詩意棲居,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回應的時代課題。對此,我們既要看到數字技術對休假審美的顛覆性影響,也要認識到數字時代對詩性生存的現實制約。在數字時代,“無目的”休假不應被簡單等同于網絡時間的消磨,而應體現為對科技理性的超越,對人文精神的回歸。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建設中,既要統籌考慮數字時代休假觀念的新變化,又要堅持休假“無用性”的人文內核,在傳統與現代間探索詩意生存的新路徑。
而作為對“快速文化”弊端的反思,“慢速審美”突出強調了生活節奏的緩釋、時間體驗的優化以及詩意品位的提升。這些理念對于矯正當下功利化、碎片化的休假觀念,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不過,面對休假制度與審美變化的新圖景,我們也有必要對“慢速審美”進行創新發展。一方面,要進一步豐富“慢速審美”的理論內涵,使其不僅適用于對抗“快速文化”,而且能夠回應數字時代休假審美的特殊訴求。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慢速審美”的實踐轉化,通過先進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為“慢速”理念在休假領域的貫徹落實提供必要支撐。惟有在理論探索與實踐轉化的良性互動中,張謖教授談及的“慢速審美”的當代價值才能充分彰顯,詩意生存的美好願景才能在休假領域落地生根。
彭雨晴(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則從中國假日制度變遷與審美自發秩序進行論述。作者認為慢速審美並非簡單地復古或者逃避現實,而是要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尋找一種更為平衡的生活方式。正如張謖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解決“日常經驗的缺乏”“心理距離”等問題的方法,並不是回到“從前”的時空,而是面向未來,通過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來尋求答案。這意味著,在設計假日制度時,不僅要考慮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應兼顧人們對于高質量休閑生活的追求。
同時,作者還認為,新中國假日制度的變遷,是審美自發秩序與政府干預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變遷不僅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的休假制度面臨著既要適應經濟發展趨勢,又要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的雙重挑戰。慢速審美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借鑒審美自發秩序的理念,可以促進休假制度更加靈活多樣,更好地服務于公眾的多樣化需求。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在制定政策時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允許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未來,我們需要繼續完善假日制度,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關村網絡作家協會愛讀網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