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鳳霞
閱讀鄉土題材作品,總會從那各色各樣的鄉土故事中感受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養育“一方文”之確切。故鄉之于文學寫作,似乎永遠都是一條流在生命里的母親河。每個人的“故鄉”或“來處”大底會有兩個︰一個是空間意義上的“家鄉”,一個是時間意義上的“童年”。在現代文學近百年的發展中,已經開闢了多姿多彩的鄉土童年園圃,如魯迅《社戲》中的“魯鎮童年”,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童年”,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呼蘭童年”、遲子建《北極村童話》中的“漠河童年”等。在兒童文學中,江甦籍作家對鄉土童年也有不少獨到而重要的建樹,如曹文軒《草房子》中的鹽城“油麻地童年”,韓青辰《小證人》中的泰興“小米村童年”等,而祁智的第一部長篇鄉土小說《小水的除夕》則建構了一個靖江“西來街童年”,給中國鄉土兒童文學的版圖又添加了一個很有意味的文化地標。
一、文化地理的聚焦與洇染
關于故鄉,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有句名言︰“我的像郵票那樣大小的故鄉是值得好好描寫的,而且,即使寫一輩子,我也寫不盡那里的人和事。”故鄉不僅給作家提供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文化滋養,甚至形成其文學的某種精神根基,使其作品帶上獨特的氣味與印記。祁智創作《小水的除夕》,原本類似于命題作文,是應故鄉西來鎮之約創作的一部與西來鎮相關的作品,這種創作動因處理不好就會滑入“主題先行”的概念化窠臼,但祁智巧妙地避免了這個可能的陷阱,這部《小水的除夕》不是單純的鄉土文化的粗糙載體,而是一部具有小說的“質地”和“溫度”的藝術作品,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這是一本既有好的故事,也有真的情感來支撐的書。”當然,故鄉“西來鎮”無疑也給《小水的除夕》灌注了蓬勃的生氣,盡管作者在後記《那個少年到哪里去了》中這樣表白︰“我無意書寫我的故鄉。我不是不想,我是不敢。再好的文字,也留不住物象的故鄉;精神層面的故鄉,卻只能用來膜拜。因此,《小水的除夕》不是關于故鄉的故事,是一個少年和伙伴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隨意展開。街道,屋舍,天空,田野,河流,道路,禾苗,雜樹,狗,羊,雞……是故事的背景,也是組成故鄉的必備的最簡單的元素。背景之上,故鄉如風,少年如歌。”作者概括的“故鄉如風,少年如歌”極有意境,也極有況味,鄉土與童年合起來就如一支飛揚在風中的歌,傳得悠遠,唱得盡情,永遠盤旋在記憶深處,也會飄蕩在成長路途。在深情回眸童年的作者筆下,它往往能繪成一幅極富個性色彩的文學地圖。
作者以自己的故鄉西來鎮作為這部小說故事的發生地,蘊含著對于故鄉這方水土的溫情眷顧。西來街的地圖在小說開篇就以一架貼著西來街屋頂飛過的神秘飛機展開了饒有興味的敘述。畢業于西來小學的飛行員環建國在給母校的信中描繪了西來街的形象︰從天上看,西來街就像一架巨大的飛機,停在江平公路邊。江平公路就像跑道,西來鎮就像一個機場。小水記住了這個很有想象力的比喻,把西來街的格局畫在了紙上。“畫好西來街,我的眼淚流了出來。我的目光像手掌一樣,輕輕撫摸畫上的西來街,被環建國美好、浪漫的比喻感動著。”把西來街比作“飛機”的飛行員環建國是西來人的驕傲,也是孩子們崇拜的偶像,給小水們帶來了榮耀和向往。作者寫開始放寒假的孩子們從教室里沖出來,“大家勾著頭、張開雙臂,嘴里發出‘嗚嗚嗚’的聲音,像一架架低空飛行的小飛機。”無疑,“飛機”是小說的一個重要意象,或可把飛機所代表的翱翔長空的自由勇毅和向往高遠看作“西來精神”也是“童年精神”的一種象征。
西來鎮在小說中不僅是背景,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作者有意把許多筆墨放在了西來車站及車站飯店的描寫上,乃是因為“車站和車站飯店,是小鎮的地標,又是一種象征︰車站是出發或者抵達的地方,車站飯店讓人解饞嘗鮮,而保持味蕾的敏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車站上人流如梭,迎來送往,小水的好朋友劉錦輝的父親劉油果在車站干些搬運活,小水到車站等候去城里參加長跑訓練的劉錦輝回來,站長、司機對好奇的孩子們也不乏縱容。車站集合了各色人等,是西來街風俗畫的軸心,也是西來鎮與外面世界的重要聯接,而車站飯店則是這幅風俗畫卷上最惹眼、最誘人的一個場景,因為不僅有西來的特色美食在此飄香,更有西來的淳樸人情在此蕩漾。小說中反復提及“豬油紅湯蔥花面”,它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也是一種幸福感受、溫暖人情的標記。小水專門請從城里回來的劉錦輝去車站飯店吃面,傳達的是孩子之間純真的友誼,而校長請來找方老師麻煩的外鄉人去吃面則是以西來美食化解矛盾、變為一團和氣。在飯店工作的郭敏珍媽媽熱情爽朗,對孩子們疼愛有加,她的快人快語更使飯店熱氣騰騰。這個被特寫的車站飯店洋溢的是“童年的味道”,也是“西來人的味道”。
雖然這是一部以孩子為主角的故事,但作者沒有讓孩子們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尤為注重他們所在的鎮上或鄉下的生活背景的描畫,同時還納入孩子周圍的成年人所反映的鄉風民情。作者認為鄉風民情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讓孩子們參與到成年人世界當中,融入到鄉風鄉情里面,讓孩子們既有來路,也有去處。他們身心是成長著的,而成長的趨向從善、向上。”(《訪談》)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成人世界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方老師、派出所陶所長及幾個家長形象。方老師的著墨比較多,不僅寫了方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如在放寒假前對學生們的殷殷叮囑等),而且也寫了方老師個人生活中的曲折愛情,塑造了懂得教育、多才多藝且有情有義的老師形象。陶所長對待偷牛賊態度溫和而且給予他自尊,在出現場的時候不拷他,原因是“西來鎮不讓你丟人”,體現了西來人的厚道。父母親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小說中實寫了劉錦輝的父親劉油果,他貧困而謙卑,在對兒子的責罵中藏著不肯直接表達的父愛。另一些孩子的父親則被虛寫,更多擔當了文化符號的角色,比如長年在外地工作的小水爸爸,在城里當副縣長的王兵爸爸,在成都軍區當團長的熊一菲爸爸等。這些“文化符號”,包括從西來出去的飛行員環建國、軍隊參謀鞠茂坤等,聯接著外面更廣闊、更高遠的世界。這種人物設置的虛實安排,能使筆墨集中,但又使氣場擴大。民風醇厚且人才輩出的西來就這樣結結實實地存在,又被洋洋灑灑地鋪開。
二、童年之核的穿梭與編織
《小水的除夕》這部兒童小說可以看作一張富有彈性的網,而在網里活蹦亂跳的則是小水這幫孩子閃耀著魚鱗光澤的童年故事。作者此前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兒童小說《芝麻開門》以都市兒童為主角,而這部《小水的除夕》則旨在刻畫鄉鎮兒童各種逗人也動人的生活。前後這兩部作品的創作時間相隔了十多年,不變的是作者對童年的深切體認。他如此稱道童年︰“童年不是一個年齡概念,而是一個偉大的核︰天真快樂,調皮搗蛋,無法無天,無‘惡’不作。”(《訪談》)在天地更為開闊、生活也更為豐富的鄉村,童年這個“偉大的核”似乎更加“法力無邊”。
《小水的除夕》雖然寫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鎮上一群孩子的故事,但相信它一定會贏得每一代兒童的喜愛,因為它冒著童心和生活的“熱氣”。這些童年故事就像作家筆下西來車站飯店蒸出的面糕和饅頭,蓋著歲月厚厚的棉布,打開時依然有著那令人歡喜的溫暖與香軟。“涂改成績單”、“卡進冰窟窿里”、“把褲子放上天”、“看露天電影”、“把羊藏到樹上”、“山羊飛走了”等章的故事,映現了那個時代的童年生活色彩,也不乏異想天開般的童趣。作者說︰“我始終沒有忘記‘童年’這個核,我把這個年齡段定位在‘半夢半醒’之間。”故事中,作者寫小水對于“大鳥”、“飛機”的印象或猜想,給粗樸的童年憶舊增加了幾許撲朔迷離。童年何嘗不是這樣一個有著各種無邊無際、亦真亦幻的“擬想”的珍貴存在?作者用十分素樸的筆致把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故事娓娓道來,讀來不無幽默而又動人心弦。
作為故事的載體,孩子的形象在小說中也閃耀著燦爛的光輝。小水是故事的線索人物,同時也是主要角色,由小水連結的伙伴們各具個性。作者試圖在小說中體現“三個差異性”,包括城鄉和時代的差異、家庭的差異、孩子的差異,同時又注意差異之有無給作品帶來的不同成效。他認為︰“有差異,才有故事,才有沖突,才有情節,才有細節。但是,無論差異如何,有一點是沒有差異的,那就是這些孩子都在童年中。無差異,才有情趣,才有童真,才有快樂,才有希望。”(《訪談》)小說中的孩子雖然性格不一,但都純真善良、惹人喜愛,其可愛都通過特別的事件尤其是生動的細節來呈現。小說開篇“放寒假了”,以課堂上的七嘴八舌讓孩子們逐一亮相,而在“我們的名字”一章中又以追究名字來展開幾個主要角色的境況。孫定遠的父母都是啞巴,起先有些結巴的他受了方老師的鼓勵而成為了愛說話的“八哥”;劉錦輝和父親相依為命,再貧困也不願放棄上學——主要是想和小水在一起,因兩條長腿跑得快被戲稱為“螳螂”。小說著意表現孩子之間的情誼,小水和劉錦輝的友誼尤為令人動容。小水為了幫劉錦輝糊弄他父親,舍得把自己的獎品筆記本給他,而劉錦輝答應幫小水捉弄小麥,但其實又不忍心去捉弄,所以寧可讓自己掉進冰窟窿。劉錦輝善良的心性在很多地方都熠熠生輝︰他發著燒去找小水,告訴他不用擔心自己;他在大冷天脫下唯一的長褲給伙伴們當風箏飛上天。當他從縣里回來,小水犒勞他去飯店吃面,作者細細描繪了他吃面的動作︰“劉錦輝先喝一小口湯,咂咂嘴;再喝一小口,咂咂嘴。然後,他用筷子挑出一根面,含住,一點一點往嘴里吸。一根面吸完了,他慢慢嚼著,咽下去,再含一根。”這不同一般的“慢動作”不僅體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對于美食的珍惜,更包含了孩子對于來自同伴的友誼的珍愛。作者以一支飽蘸喜愛與贊賞之情的筆寫出了西來街孩子的義氣︰班長王兵口頭禪是“歸你了”,大方豪爽;成績優秀的謝天林為了不讓同學挨父親打,寧可自己挨打也不肯說出同學篡改分數的實情;熊一菲在父親出了大事、臨上飛機前都沒有忘記給小水一頂棉軍帽的承諾。作者也寫了小水成長中的“別扭”——他和女生小麥、郭敏珍之間的關系,給這個單純的童年故事濡染了一種朦朧的少年情懷,寫得微妙而真切。
總體來看,小說的敘事筆調十分樸素,不僅敘述語句很是質樸,連各章標題也都不加雕琢,但文中時或也有抒情筆致的融入。例如,作者寫小水冒著大雪去打听熊一菲家的情況,得到王兵奶奶的安慰,小水在回家的路上感受雪花︰“雪從天上落下來,一片片地直落,沒有盡頭的樣子。等我看到雪花,雪花已經落到臉上,後面的雪花接著落到我的臉上。下雪的聲音很干淨,一直滑到人的心理,再從心底里旋起來,上升到很高的地方。”這種寫景與敘事的對接十分自然,婉轉地傳遞情思,在敘事的樸實之上平添空靈之氣,從而使得這部扎根泥土的小說有了不泥實的飛揚感。整部小說結構也比較輕盈散淡,各種童年故事看似信手拈來、隨意而談,各章之間並沒有明顯的一線到底的關聯,似乎無意于經營,但其實頗為用心。作者構思嚴謹,層次豐富,伏筆細密,注意鋪灑與勾連。小說中的懸念或隱或顯(如方老師屋里藏了人的秘密、劉錦輝去縣體校是否能被錄用等),這些事件草蛇灰線般的蜿蜒存在,增加了故事的連貫性與懸念感。小說注重情節與結構上的開合與呼應,這尤為鮮明地體現在最後一章。故事以小水一放假就開始期盼爸爸回家,一直寫到除夕那天小水在路上等爸爸,結尾縫合了開頭和中間故事發展中的多處伏筆。小水坐在雪地中的棚子里等候時,見到了小說開篇他見過的教室外面的麻雀,其中有他救過的、眼楮底下有白斑的那一只。麻雀作為童年之眼觀察到的意象貫穿了故事的始與終,點染著童年的活潑情趣。發生在小說中間部分的故事——曾以為“變成大鳥飛走”的失蹤的那只山羊,也在雪地中現身,使得這個懸案有了安置。小水在大雪中等候爸爸歸來的場景給人印象至深,既有細節的鋪陳——在雪地里唱歌、點鞭炮以消除寂寞,又有夢境的衍生——夢見伙伴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結尾小水領著山羊,“踩著爸爸的腳印”回家,看見屋檐下已經掛著爸爸帶回的大魚。爸爸的“大魚”是代表全家團聚的情感象征,也是一種文化象征,應和了“年年有余”的意味,小水和伙伴們的故事、西來鎮的故事將“年年有余”地生發開去。作者所言的童年之“核”好比一把梭子,在作者的回憶中靈巧地穿梭著,將孩子們的故事編織成了一張美妙的網,將淳樸的西來鎮網織了進去,也將鋪天蓋地的溫暖與善意都網織了進去。
結 語
這部書寫鄉土童年的兒童小說《小水的除夕》主要從男孩小水的視角、以現在時態來講述了“故鄉”過去的故事。小說跳動著童年之“核”活生生的脈搏,或輕快、或狂放、或沉郁、或悠揚,並以此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地建構了一個純真而敦厚的文化地標——“童年的西來街”。它取《邊城》所謳歌的人情之原始和淳樸,但未取其濃郁的抒情性;取《呼蘭河傳》敘述之真率和質樸,但未取其冷峻的批判性。這部有著“主要寫給兒童閱讀”之用意的兒童小說,以其樸拙和稚趣成就了“它自己”。故事雖然發生在寒冷的冬日,但其基調卻溫暖無比,這盆熊熊的“爐火”由眾多細節構成的“木炭”燃燒起來,烤得人心里暖融融的。小說雖然也寫及心酸和傷感(如生存在貧困中的劉錦輝、小麥的經歷,熊一菲遭遇家庭變故的打擊等),但作者並不刻意去濃墨重彩地渲染這種“冷色”,而是更多以“暖色”去包圍和融化。作者如此解釋︰“我不忍心讓孩子面對磨難、困苦,但我又不得不按生活的原樣書寫。生活如此,人生如此,重要的是如何面對。當大雪飄揚,覆蓋一切,世界安詳而溫馨。既然該經歷的必須經歷,那麼該來臨的一定會來臨。即使烏雲密布,生活也不是烏雲,而是天際的一隙亮光。”(《訪談》)閱讀《小水的除夕》,能明顯地感覺到作者的立意主要在于“亮光”,這可能會有純化、美化之嫌,會影響小說是否敢于直面現實之不幸甚或人性之復雜的真實感和力度感。若把《小水的除夕》和巴西作家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的代表作《我親愛的甜橙樹》相比,則會發現其差異。雖然二者都寫男孩童年時代的經歷,都表達對于“溫暖”或“溫柔”的歌贊,但相形而言,《我親愛的甜橙樹》對現實困境(包括內心世界)的表現更為充分與深透,也正是因為如此,溫柔之愛的召喚價值才得以更好的凸顯,故事也更感人肺腑。相形而言,《小水的除夕》則可能由于過于重視“亮光”而顯得“輕巧”了些吧?
不過,這並不說明這部兒童小說沒有大的傷懷,大的傷懷其實在小說之外,這可從《後記》里作者的感慨中得以觸摸︰“我摸著自己問︰那個生下來就是12斤、被很多媽媽喂過奶的少年呢?他到哪里去了?”作者表達的也許不只是“那個少年到哪里去了”的個人性傷懷,可能還連帶有另一重地域性傷懷——“故鄉到哪里去了?”現代人正在不斷地失去“故鄉”,作者在小說中滿含深情地敘寫小鎮風情、描繪鄉村風光,目的是︰“既是想通過文字,能保留一些已經飛逝的鄉鎮鏡像,也是為了突出‘故鄉’這個概念。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基本上沒有‘故鄉’了。……故鄉不是一個簡單的辭藻,是由一個個特別、具體的物象構成的。隨著他們長大,他們很難有故鄉情結,更不會有難以排遣的鄉愁。我不知道這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還是心路歷程的悲哀。我沒有讓‘故鄉’消失,但我讓‘故鄉’留駐。”(《訪談》)或許,作者的感慨還隱藏著另一種社會性傷懷——“那個少年時代的世道人心到哪里去了?”作者沒有把《後記》中的這種滄桑感寫進小說故事里面去,他以一顆緬懷之心去呵護曾經的美好“故鄉”,著意于給讀者帶去愛,帶去溫暖,帶去許多細細碎碎的感動,讓那感動的甘霖去滋潤人們的心田,也寄寓了他對于善意與美好能夠永遠延續的深深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