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里下河地區創造了獨特而燦爛的水鄉文明。水網稠密,湖蕩相連的水韻風情,既賦予這片土地的人們以淳樸和靈性,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靈感源泉。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里下河地區涌現了一大批在中國文壇頗具影響力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和評論家,他們的創作大多植根于里下河這塊熱土,既有各自鮮明的創作個性,又有相通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氣質,以其特有方式,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其研究價值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評論家的重視。
自2013年以來,里下河文學研究進入了全國文學界的視野,由《文藝報》社、江甦省作家協會、泰州市文聯聯合召開了兩屆全國性的里下河文學流派研討會,其針對性和系統性,標志著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兩年來,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共計50多人出席會議,並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比如里下河文學流派是一個成長中的“流派”,建立和認可里下河文學“流派”,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種“地方”認知來重新獲得其文學原創動力。
2014年研討會以“里下河文學與鄉村社會倫理”為主題,對里下河文學的內在肌理進行梳理和解讀,更深入地探討里下河文學流派獨特的內涵。與會專家從社會學的角度,認為里下河地區大多數寫作者,在身份、文化、地緣等方面的認同,使得他們的集合更具有“共同體”的特征。與之相對應,里下河文學共同體,其文學空間、寫作對像和內容,又與里下河地區鄉土社會共同體有一種共生共在關系。在其中大部分作者那里,這里的鄉土社會(包括村鎮),不僅提供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文學經驗,同時還提供了他們一種社會倫理價值的規範和支持,他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理解,以及文學處理和書寫方式,尤其是文學的個人化風格表達,都有賴于從里下河鄉土社會共同體獲得資源。里下河地區特殊的地緣空間,獨特的歷史人文基因和鄉村社會倫理觀念和形態,這些無不影響了里下河作家的寫作身份和文學取向。可以說,里下河的鄉村社會倫理,構成了里下河文學流派的價值內核。
隨著研究的深入,里下河文學流派在全國文學界的影響力日趨廣泛。為進一步加強里下河文學流派研究,2014年,江甦省作協與泰州市文聯聯合成立了里下河文學研究中心,並以此作為江甦文學研究的重要版塊之一。中心聘請了閻晶明、丁帆、何向陽、陳福民等20位專家學者為研究顧問和特約研究員,在《小說評論》雜志開設“里下河文學研究”專欄,在《文藝報》《中華讀書報》《文學報》等重要文學報刊持續推出了系列研究文章。
作為里下河文學研究中心的項目之一,從2014年開始,我們著手編輯出版《里下河文學》年刊,既充分展示里下河文學的群體風貌,同時又側重對作家作品進行學術研究。2015年刊共推出學術研究文章34篇,對“里下河文學流派”區域作家的文學成就和特點、審美屬性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深入揭示其文化特質和文學內涵。我們相信,在里下河地區這片文學沃土上,將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家、作品進入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