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記住
一朵雨做的雲  —《青衣》人物性格解讀
新聞來源︰愛讀文學網 發表時間︰2016-03-11 14:29:28 發表人︰admin

 

劉建玲

 

在當代文壇上,畢飛宇是一位長期關注女性生存並擅長描繪女性心理的作家。《哺乳期的女人》《上海往事》等都體現了作家用細膩的筆觸,精細入微表現女性心理的創作風格。于2000年問世的《青衣》更是作家精心打造的一部力做。小說深入到主人奮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一個京劇藝術家半生的執著追求和復雜的心理歷程。

《青衣》故事簡單,但蘊涵非常深厚。小說聚焦在《奔月》一劇“嫦峨”一角的扮演上。二十年前,十九歲的筱燕秋在《奔月》中成功扮演了嫦娥,顯示了她在青衣表演藝術上的才華。一舉成名的筱燕秋,名利心膨脹,想獨霸“嫦娥”一角,當看到李雪芬扮演的嫦娥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于是下意識出手傷害了自己的老師。筱燕秋自己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得不離開了京劇舞台,去戲校當了老師。二十年來,她始終生活在自己的藝術追求中,她把扮演嫦娥視為自己的全部生命與人生價值的追求。為了把自己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她收了春來做弟子,因為“春來的唱腔簡直就是另一個“筱燕秋”。就在這時,一個煙廠老板偶然的興致,撥給劇團資金,《奔月》得以再度上馬。筱燕秋枯死的心復活了,為了把握這次機會,她表現出了不顧一切的刻苦和努力,但最終卻並未逃脫失敗的命運。

《青衣》的藝術魅力無疑來自對主人公筱燕秋的成功塑造。“出色的青衣最大的本錢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哪怕你是一個七尺須眉,只要你投入青衣的胎,你的骨頭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只能是水做的,飄到任何碼頭你都是一朵雨做的雲”。而筱燕秋“命里就有兩

根青衣的水袖”,她本身就是一朵雨做的雲,一個才華橫溢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二十年來,她始終心懷重返舞台的夢想。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戲劇逐漸走向沒落,她卻一直波瀾不驚的沉浸在虛幻的藝術世界里,把自己看做最完美的嫦娥。《奔月》的排演證明,她依然寶刀未老。青衣中的人物、環境、情節極其簡單,但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卻刻畫得精細入微,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筆墨,著重刻畫了筱燕秋的心理活動。因此,從整體看,這部小說可歸入弗洛伊德所謂的心理小說之類。弗洛伊德說:“心理小說的特殊性質無疑應歸于現代作家的這種傾向,他們總喜歡根據自我觀察,把自我分裂成許多個部分自我,結果在好幾個主人公身上把自己精神生活的沖突具體地體現出來了”。在這里,本文無意面面俱到,分析每一個主人公的內心沖突,只試圖用弗洛伊德分裂的心理人格理論剖析主人公筱燕秋的性格特征。

小說圍繞筱燕秋和她的藝術追求自然分成兩部分。二十年前處于事業巔峰時期的筱燕秋與李雪芬的沖突,導致她不得不離開了京劇舞台。二十年後,面對新一代青衣新秀,自己的學生春來,經過艱苦卓絕而又復雜的杭爭後,筱燕秋再次目睹了自己藝術生命的完結。

二十年前,十九歲的筱燕秋進入了藝術的黃金時段,飾演嫦峨後,一炮走紅,成為京劇劇團一顆耀眼的新星。“她天生就是一個古典的怨婦,她的運眼,行腔,吐字,歸音和甩動的水袖彌漫著一股先天的悲劇性,對著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隱隱,就是此恨悠悠”。在筱燕秋的潛意識里她才是真正的嫦峨,唯一的嫦峨。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學說就是著眼于人的這種潛意識,他把人格結構分別表述為“自我”“本我”和“超我”。最上一層是“超我”,代表“道德原則”,是理性的規範原則。中間一層是“自我”,按照“現實原則”行動,調節“超我”與“本我”的矛質。“本我”則相當于潛意識,只知按照“快樂原則”行事。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的作用提到了決定性的地步︰“對于潛意識的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一個決定性的步驟”。“本我”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起決定作用,是人的心靈核心。在筱燕秋的潛意識里,是不容忍別人扮演的嫦峨存在的。她橫在李雪芬前面,一場也不讓。她根本沒有意識到當紅青衣李雪芬,是為了扶持年輕人才願給她當B角的。她首先不滿意李雪芬用飾演女戰士的高亢嗓音和奔放的激情塑造嫦峨,而令她更不快樂的原因是李雪芬在那晚征服了坦克師全體官兵。潛意識里的不滿和嫉妒在沒有“超我”監控的情況下,傾瀉而出。“本我”中的非理性一下佔了上風,筱燕秋冷冷地不顧任何後果地先用話刺傷了李雪芬,後又用熱水波傷了李雪芬的臉。沒有道德原則約束的“本我”僅僅是一種沖動,是一種自毀的沖動。其後果也必然是可怕的。事情的結局是,在舞台上如日中天的筱燕秋心有不甘的離開了心愛的表演藝術。

二十年後,《奔月》再次上馬,筱燕秋的嫦峨夢又復活了。面對重新登台的機會,筱燕秋如溺水之人得到了救命的稻草,開始了求生的苦苦掙扎。在這一過程中人物性格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產生了強烈的沖突。“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要發泄本能,“自我”既要對“本我”進行規範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機沖動。“超我”遵循著“至善原則”,把“本我”壓抑在意識閱下,並協調“自我”的行動。筱燕秋面對自身和外界的壓力,性格沖突變得鮮明、豐富起來。

筱燕秋為了實現她久積心中的夢想,她做了她想做的,不想做的,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事情。她首先面對的是她發胖的身體,她以巨大的毅力控制著自己的飲食和睡眠,企圖恢復二十年前亭亭玉立的身材。為了取悅老板,她刻意去了美容院,在宴會上說著違心的話,曲意討老板的歡心。為了更牢抓住這次機會,她拋棄自羊,降低人格,與老板上了床。最後的關頭,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做了流產,如期登台演出。她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要讓潛意識里的“嫦峨”再度復活,永遠讓嫦峨的光輝籠革著她。“本我”在毫不顧忌地追求欲望的滿足,“本我”喚醒了潛意識,充分實現著自己的本性要求和欲望追求。不受“自我”監控的“本我”的發泄,必然會與“自我”發生強烈的沖突。于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交匯之際,理性與非理性進行了艱苦的斗爭。這種“本我”與“自我”的沖突是極其真實的,嚴峻的,它知實展示了主人會的心理矛盾。

新一代青衣新秀春來成長起來,“她有一種將最戲劇化的程式還原到生活中來的察賦,她同時還有一種將最日常化的動態提升到戲台上的異質”。春來無異于二十年前的筱燕秋,是一個絕好的青衣。但春來因為在戲校看不到前途,打算跳槽到電視台做主持人。筱燕秋千方百計地挽留她,因為只有春來才可以延續她的嫦娥夢,為此她甚至不惜拱手讓出自己千辛萬苦掙來的機會,“我去和他們商量,你演A檔,我演B檔,你留下來,好不好?”“超我”的協調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超我”壓抑“本我”,向著道德方向轉化。“本我”與“自我”斗爭趨向于緩和,“本我”在“自我”面前妥協,經過理性斗爭,“本我”決定放棄本能欲望的沖擊。正如筱燕秋想的,“再怎麼說,春來終究是另一個自己,是自己的另一種方式。只要春來唱紅了,自己的命脈一樣可在春來的身上流傳下去”。斗爭暫時平息了,彩排時,春來演了大半,筱燕秋演了壓軸戲。戲台上的筱燕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兩代青衣實在太出色了,征服了在座的所有觀眾的心。

但是,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本我”只是被壓抑在意識闊下,並未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那麼“本我”與“自我”的沖突一定會以更強烈的方式爆發出來。排練廳的鏡子里,筱燕秋目睹了年輕的春來和衰老的自己,由嫉妒而產生的痛苦變得那麼尖厲。“雖說春來的表演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打磨,然而從整體上說,這孩子超過自己也就是眼前的事了。春來如此年枉,未來的歲月實在不可限量”。難怪筱燕秋會感到“內心一陣一陣地酸,一陣一陣的疼。”“本我”與“自我”發生了尖銳的沖突,“筱燕秋親眼看著自己被這把劍劈成兩個,一個站在岸上,另一個則被把在了水底。當水下的筱燕秋企圖浮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筱燕秋感到了水下的窒息,而水下的筱燕秋則親眼目睹了謀殺的冷酷,岸上和水下的兩個女人一起紅了眼,怒目相向”。

筱燕秋性格中的“本我”與“自我”沖突的高潮終于爆發了。公演的時候,筱燕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她再次確信,自己是唯一的嫦峨,她不顧任何人的想法,一心一意只做嫦娥。筱燕秋的心中漲滿了虛榮和簇妒,充溢心中的是無盡的貪婪和欲望。“不要說自己的學生,就是親娘老子來了,她也不讓”。她霸著舞台,再次拒絕自己的眼前出現另外的嫦娥。然而,最終她完全敗給了春來,連續幾天的連場演出,流產後的身體徹底垮掉了。從此,筱燕秋的“嫦娥”永遠地死了。“本我”如果一味不加顧忌的發展,在現實世界中則無可避免地走向毀滅,這種沖動是毀滅的沖動,即死亡本能。小說最後寫筱燕秋在極度絕望中,在大雪中邊舞邊唱,祭莫自己心里永遠的嫦娥。“筱燕秋穿著單薄的戲裝走進了風雪中,雪花飛舞,筱燕秋旁若無人,邊舞邊唱。這時候有人發現了一些異樣,他們從筱燕秋的褲管上看到液滴在拄下淌。液滴在燈光下是黑色的。它們落在雪地上,變成一個又一個黑色窟窿”。

《青衣》不僅顯示了作家廣博的京劇知識,也體現了作家以一種悲憫的心境關注著人物的性格命運。筱燕秋的性格是那樣豐富、鮮明而深刻,作者同情她,欽佩她,並且深切地感受著她心底深處的那種壓抑感、那種痛、那種不甘。在所有的讀者心里,這位有著復雜性格的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也化做了一朵雨做的雲,那麼唯美、傷感,那憂傷和美麗如細雨悄悄潛入了每個人的心靈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