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里顺便说一下,老发这人也是有名字的,老发只是他的绰号。至于他叫什么,姓什么都不重要,真名没有外号叫得响,我还是叫他老发吧。如果我把他的真实姓名说了,在我们家乡这一带,知道他的人又多,要是大家都知道是我把他的事抖篓出来的,让老发本人知道了,他还不骂死我啊。
父亲说,老发这两年一直在跑自己的事,今天去找这个人给开个证明,明天又找那个人写封信,包里装着成卷子的废纸,至今也没有跑出名堂来。把媳妇都跑走了,还是死不下这个心。有时候他自己都跑烦,来气了,就胡乱骂人,反正也不知道他骂谁。日他娘,以前在乡里当“狗腿子”的人,都有生活补助,就我和老公鸡、老肥、大柱几个没有。一会儿我再说老公鸡、老肥和大柱是咋一回事吧。老发振振有词地说,我老发在乡里跑计划生育的时候,给乡政府多卖力,靠他娘,乡政府一解散,把老子弄回来了,也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了,当年好歹我也是响当当的乡干部啊。老发说人家是“狗腿子”,是人们对那些通过关系进入乡政府工作人员的贬称。其实老发才是真正的狗腿子呢。老发说的乡政府解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行政区划撒区并乡的历史。众所周知,那时候我们县时任县长就曾在全县召开的“三干会议”上公开这样调侃:河南狠,山东稳,安徽的政策驴打滚。话音一落,全场爆笑。这句顺口溜讲的是行政区划,从解放之初的区公所,到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先是小公社,后又合并为大公社,大公社又改为区,小公社统一更名为乡人民政府,这些机构名称变化频繁,要不是专门搞地方志研究的人,都理不出年月了。反正是撤了并,并了又分,分分合合,撤撤并并,反反复复地折腾。老发说的乡政府解散了,是那一次的撤区并乡。当然,后来又有了变化,只是老发已经回家多年了。乡一级人民政府是国家的基层农村政权,把撤并说成解散是不妥当的,老发的理解:撤并就是解散,如果不是解散,老发能回家种地吗?可话说回来,要是一级人民政府解散了,那不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吗?父亲还说,老发说当年跟他一起混事的人,有的人还不如他呢,如今都混到县里去了,就是没去县里的人,也都在镇里有个职业干着,一个月好几千块,人五人六地神气的不行。
我知道老发这个人。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新一轮土地改革,当年的人民公社更名为区,实际上区不是一级政府组织,是县里的派出机构,下辖几个小乡,一个乡也就是5、6万人口,10来个行政村。乡里设有乡长、乡党委书记,乡农经委主任等多名副职。由于是一级政府机关,国家正式干部少,乡里的事情又多如牛毛,说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大事小情,都要有人去干,人少顾不过来怎么办?县里的下辖各职能部门就允许招聘一批工作人员。比如宣传党对农村的政策,最好最快的传播方式就是广播。在人还普遍兴起使用BP机的年代,E时代还没有到来,广播、报纸和电视成为人们阅读观看的传媒载体。因此,乡镇要有广播站。当然,广播站要有广播员。还有,发展农村文化,要乡乡都有文化站,有了文化站还要有站长才行。诸如妇联会要有妇女主任,财政所要有财税员,还有乡镇企业办主任等,鉴于这种情况,各职能部门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招聘工作人员,被招聘的工作人员要由招聘部门下发聘书,因为是工作人员,没有正式编制,也不吃县财政,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乡财政自己解决,乡政府这些人员的工资问题,都是在上级规定的农民提留之外,乡里又另立名目再按比例加收一点,给这些工作人员开工资。尽管上级一再强调不准加重农民负担,但农民的负担却是一年比一年重。那些年,农民种地几乎无钱可挣,弄得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了。乡里用的这些人,全靠农民提留来养活他们。当然,在这些招聘人员中,也有是县委组织部招聘的,这些人的工资,县财政适当补一点,乡财政发一点,其实他们的工资也少得可怜,一个月70多块。而县直各部门招聘的人员完全吃乡供,月工资更少,30多块还不能按月发放,一年两季集中支付,等午季农民卖了小麦,秋季交了公粮,乡政府把钱统一结算到账后,招聘人员的工资才能到手。那个时候农民卖粮又拿不到现钱,都给一张写着卖粮款数的条子,钱都被乡村截留了。卖粮款全部截留还不够,乡村干部就到农户家进行征收。白条、提留、义务工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热词,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标签。老发是乡计划生育办公到招聘的工作人员,招聘最滥的也就是乡镇计划生育部门。因为那个时候对超生户允许牵猪牵羊,扒房挖粮,不招聘一些人员,计划生育工作怎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