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观内化
作者:陈思      更新:2025-11-09 10:32      字数:2169
    海洋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往往突显海岸、岛屿、潮汐、滩涂、气候等沿海环境特异性。独特的物种、植被与景观使得海洋文本与大多数文学作品产生了气质上的隔离。在21世纪的海洋书写中,我们能够从北到南,遍览中国海岸线的不同风土。

    栗鹿《致电蜃景岛》中雾岛的原型是上海的崇明岛。小说通过散点式的叙述,交织童年记忆与奇幻现实,围绕三个核心人物(黎是维、苏夜和安彼)展开一段迷雾笼罩的成长秘史。小说中的雾岛常年被硫黄雾气笼罩,岛民常目睹海市蜃楼,孩子们则能通过梦境相互联结。这里冬天湿冷,到了春天雨季则万物萌动、草木蔚然。樟树被苔藓覆盖,木桩边滋生茁壮的木耳和瑰丽的菌子。貉子、赤腹松鼠等小型野生动物出没,虫子巨大而怪异。入夜岛屿骤然变凉,堤岸亮起一排暗淡路灯。浩瀚的海浪彻夜冲击沿岸礁石,发出可怖的声响。锈蚀、陈旧的灯塔,环绕着噬人的潮汐暗流。这座岛屿既是物理空间,也是承载家族往事、集体记忆的心理空间。

    再往南是龚万莹,文本背景是鼓浪屿。在《岛屿的厝》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提供了闽南生活的大量细节,闽南风味的物象铺陈排列,如无休止的暴雨台风、“婚飞”的白蚁、坍塌的老厝、芒果树等。呢喃温柔的风景,带着生活的暗流。

    顺着海岸线继续南行,是林棹的《潮汐图》。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广州,小说以一只神奇巨蛙的遭际展开叙述。19世纪20年代,巨蛙在.民渔船上度过了幼年时代。懵懂的它被契家姐刀断其尾、舍命相护,其断尾成为渔民祈求平安与丰收的法器。随后它又与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家H前往广州十三行,见识了西洋画的魅力。不久它作为明星宠物入驻澳门好景花园,见识各种奇异的笼中困兽,接触寰宇新知和各色人等。时间到了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巨蛙被送到西欧。在一个大雪之日,它终于逃到湾镇,度过生命的最后十年。在小说中,物象占据视觉的前景。各国洋人和公司并存,处于古今交界的广州,明艳生猛、泥沙俱下,犹如一条什锦织金大蛇,“蛇鳞是省城话、官话、福建话、英文、佛郎机话,等等,佛郎机话褪色、较为老旧。大蛇向海皮盘游,龙精虎猛,钻窿钻罅”。

    最南端的林森,书写围绕着海南岛展开。在其长篇小说《岛》中,海风给脸蒙上厚厚的海盐面具,“脚下铺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火山石,还有大堆大堆的珊瑚礁,隔着厚厚的鞋底,也能感觉到石块与珊瑚礁的凌厉”,这里有火山石垒成的鱼塘,也有野菠萝、珊瑚菜,形成一种怪奇的蛮荒感。

    海洋书写对地方性书写的推进在于,海洋景观已深入文学的无意识层面,成为文学的形式之一。海缘空间是小说家编织邂逅、诱发偶然与埋设象征的工具。栗鹿笔下的黎家祖宅、童年密林、海中灯塔、荒石园民宿具有现代主义寓言色彩。龚万莹笔下在大雨中崩塌的老厝、废弃后又被改建的钟楼是海岛衰败后艰难复兴的历史赋形。林棹笔下的广州十三行街道联结新旧两个世界,好景花园、珍宝苑则是英国殖民体系的缩影。林森《岛》中的火牌岛是笛福小说中“绝望岛”的当代化身。风景是一种认识装置。因此这些对海缘空间的描绘不应被视为理所应当或“客观反映”。

    海洋景观的流动性也内化为这些文本的形式特征。在龚万莹的小说集《岛屿的厝》中,一个个短篇彼此连缀又彼此遮挡、彼此推动,形成一波一波的“海浪式关联”。几个故事先后从少女鹭禾、玉兔、小菲、天恩的视角展开,引出波澜壮阔的地方世界。小说的意蕴在不同视角的流转中不断延展、衍生。《大厝雨暝》以鹭禾的视角看外婆阿丽嬷的身世。叙事者鹭禾的内心被处于文本前景的外婆和地方风情遮掩,随即就在下一篇《浮梦芒果树》里涌出。读者马上知道天真鹭禾的隐秘心事——妈妈得了重病,需要隔壁陈老板的租金救命。鹭禾内心波动未平,《夜海皇帝鱼》一波又起,主角换成鹭禾发小玉兔的妈妈阿霞。阿霞独自支撑海鲜酒楼,外表俗艳而泼辣、活力无限,但背后也有苦衷。她的丈夫添丁跟汪老师(汪水螺)私奔,阿霞屡次从生活的打击下振作过来,甚至照料仇家水螺的儿子天恩。巨浪相逐,玉兔妈阿霞这边浪头沉落,作为对立面的天恩暗潮涌起。《浓雾戏台》转到天恩的视角,看似海不扬波,明面是天恩对女戏子的朦胧感情,暗面讲述的是添丁当年对汪水螺的欲望和对阿霞的背叛。《菜市钟声》继续视角的流转,我们回转到童年玉兔的回忆。她在钟楼舞厅撞破了爸爸与汪水螺的婚外情,成人世界的不堪如海啸山崩。由玉兔进一步引出爸爸添丁曾入青年团伙,在混乱的关系中认识水螺的旧情暗线,让人对这段后来被众人所指责的婚外情有所共情。添丁和水螺后来相约去嘉兴办厂,生意失败后,水螺甩掉添丁,继续自己随心所欲的快活日子。而老去的添丁也最终回到女儿身边。中年人生叙述完毕,老年爱情大戏上演,文本波委云集。《鲸路》的明面是宝如的自我救赎,暗面是叙述者妙香的童年创伤。后面《出山》和盘托出妙香与油葱伯轰轰烈烈的黄昏恋。唯唯诺诺的小菲在《出山》中才从边缘走到前台,经历人生的骇浪惊涛。文本与文本彼此回旋舞蹈,暗中呼应牵引。这样一篇压一篇的方式,如同层层叠叠的海浪,后浪已过,前浪未消,内在生生不息,形成一片流动的风景。

    此外,海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自然空间,它在人类的主宰之外。伴随主体认知状态的差异,主体与海洋的关系也会产生不同。因此,不同作者笔下的海洋风景或优美或崇高,展现出广阔的谱系。栗鹿的清冷空蒙、龚万莹的温暖繁丽、林棹的混沌滂沱、林森的空旷酷烈,既是景观的差异,更是由景观造就的不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