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者:
陈思 更新:2025-11-09 10:23 字数:1017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当代文学出现了“地方性写作”的热潮。随着其中“新南方写作”的崛起,华南、东南、西南与大海之南的地方风土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作为地方性写作的推进和再发展,21世纪海洋书写呈现诸多脉络与现象:以对海洋景观的书写形成特殊的文本情调,并将其内化为一种文学形式;以感官浸没突显历史时空,挖掘日常生活;借引入方言开拓现代汉语版图;在海洋社会中发现历史,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以对“海洋的中国”和“联结的个体”的书写推进文学认知图谱的变革。一种海洋诗学由此浮现,研究者得以借此观照地方性写作的无限可能,以生产“海洋—文学共同体”的全球文化秩序想象。
【关 键 词】海洋书写;景观;感官;语言;历史;认知
21世纪以来,“新南方写作”的崛起将我们的目光导向华南、东南、西南与大海之南。“新南方写作”呈现亲海向海的趋势,呈现灿烂的海洋诗学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性写作热潮背后渐趋显示两种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文学期刊与批评的力量,其二是省域文学的力量。在借助省域文学推动力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对去疆域化之后的再疆域化的警惕,避免将文学的越界能量收回过去省籍写作的躯壳之内,以保持文学与地理界线的张力关系。
中国拥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海岸生态、人海关系等一直以来都是有待深度开掘的写作资源。海是无界的,文学是越界的。以海为坐标的海洋书写脉络固然带有地方性特征,但又接近于一种“超地方的地方性写作”。除“新南方”的写作群体外,张炜、赵德发、路文彬等北方作家也在书写海洋。有朝一日,海洋书写或许会成为联通北方作家与南方作家的中介,完成对地理学意义的“地方”的再理解。有鉴于此,本文关注21世纪以来的海洋性写作,并把海洋书写视为对地方性写作传统的继承与再推进。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如何发现中国自身的海洋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海洋性;在“发现海洋”后,如何从“海洋看中国”,再度理解中华性;更进一步,如何从“海洋的中国”丰富中国论述,设想构建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更具有解放意义的全球化秩序——都是中国文学应该参与推进的思想课题。
回到文学本身,对21世纪海洋书写脉络的观察,也是基于对文学发展研究的需要。20世纪中国文学中便不乏海洋书写的文本,21世纪更出现了从内陆、平原、山区朝着海岸、岛屿转向的海洋书写趋势。在下文中,我们将以海为媒介而非边界,尝试观察21世纪海洋书写的诸多脉络,以求提炼出一种海洋诗学,以此观照地方性写作的延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