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梓萌: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海与土”的双重张力——简评周韫的《海与土》
作者:
爱读网编辑部 更新:2025-07-09 16:35 字数:1224
在文学创作的广袤版图中,地域文化始终是作家汲取灵感的丰沃土壤。从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吊脚楼与茶峒河水,到莫言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与乡土人情,一方水土不仅塑造了文本的叙事空间,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作品的精神内核。对于苏北作家而言,黄海之滨的盐城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创作母题。这片兼具海洋的开放与土地的厚重的特殊地域,孕育出的海洋文化与农耕文明交织的生态,与作家的文本创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张力关系。以周韫的《海与土》为样本,我们得以窥见地域文化如何在文本中既扎根生长,又不断突破边界,最终实现文学性与地域性的深层对话。
一、地域文化对文本的渗透:海洋与土地的双重基因
盐城濒临黄海,兼具“海洋”与“滩涂土地”的双重地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直接转化为《海与土》中的场景与意象。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滩涂盐碱地、赶海场景、渔船渔网等描写,将盐城沿海居民的生存环境具象化,构成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基底。如书中对“潮涨潮落间滩涂肌理”的细腻刻画,不仅是对地域景观的呈现,更暗含着当地居民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
同时,盐城海洋文化中“出海谋生的冒险精神”与“土地依赖的保守意识”并存的特质,在文本中表现为人物的选择冲突。主人公在“出海闯荡”与“固守滩涂”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本质上是海洋文化开放性与土地文化稳定性的内在撕扯,这种矛盾心理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文本对地域文化的重构:超越与解构的张力
《海与土》并未局限于对盐城传统海洋文化的单一叙事。在作品中,作家通过刻画渔民在工业化浪潮下的迷茫,如渔港被开发为旅游区后渔民的无所适从,揭示了地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裂变,突破了对“乡土情怀”的浪漫化书写,赋予作品现实批判维度。
此外,作品巧妙融合“海鬼传说”“盐灶遗址”等地域文化元素,将盐城海盐文化、渔民信仰与虚构叙事相结合。例如,关于“海神祭祀”的荒诞情节,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神秘色彩,又以文学手法解构了传统民俗的固化印象,使地域文化在文本中成为流动的、可被重新诠释的符号 。
三、双向张力的本质:地域性与文学性的博弈盐城海洋文化的具体性,如方言、民俗等,为《海与土》提供了独特的叙事素材,但作家并未停留在“文化标本”式的记录。通过对人物复杂情感的刻画,如渔民对海洋既敬畏又憎恨的矛盾心理,作品将地域文化升华为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普世性思考,突破了地域写作的封闭性。
同时,文本中的“海洋吞噬土地、土地围垦海洋”的循环叙事,隐喻着盐城人在“向海而生”历史中与自然的持续博弈。这种文学化表达,使地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核心动力,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激活与重塑 。
总之,在《海与土》中,盐城海洋文化与文学文本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张力关系。地域文化为文本提供了独特的叙事资源与精神底色,而文本则通过文学想象与现实思考,解构并重构了地域文化的内涵。这种张力不仅展现了苏北文学的独特魅力,更揭示了地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