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自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以来,部分学者对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讨论,主要观点有:一是强调科学技术以及创新的作用,突出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二是强调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组合的跃升,突出要素的涉海性;三是强调制度供给对海洋生产力的作用;四是强调海洋生产力边界的拓展、效能的提升以及可持续性。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本文认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核心驱动力,以海洋劳动者、海洋劳动资料、海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生产力。海洋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推动海洋经济从传统模式向高科技支撑、高效能运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迈进,改变传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培育海洋新产业和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转型升级,在海洋生态保护中实现海洋经济的量质齐升和可持续发展。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
一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涉海下海技术含量高,突出陆域先进技术下海赋能。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前沿探索性决定了海洋经济的技术密集型特征,意味着海洋领域相关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如,海洋经济向深远海演进和发展,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推动深远海等领域重大技术变革。与此同时,考虑到海洋经济的跨界融合性、学科交叉性以及陆海互动性,推动陆域相关通用技术或类似场景应用的先进技术下海,满足特定海洋应用场景的需求,能够有效开发海洋经济空间和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尤其强调海洋生产要素组合新,突出陆域要素下海融合发展。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和提升海洋相关生产力三大要素,培育更高素质海洋劳动者,生产和采用前沿领域更高效率海洋劳动资料,以深远海新空间、涉海数据等为“新趋势”海洋劳动对象,并加快优化海洋劳动者、海洋劳动资料和海洋劳动对象等要素组合,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特别是考虑到部分要素的陆海通用性,促进陆域要素下海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海洋要素的质和量,有效促进海洋生产力水平提高。
三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海洋投入产出效率高,突出海洋生产方式的集约型。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海洋资源空间依赖性、资金密集型等特征,相比陆域经济需要更高投入。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尤其强调提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改变传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推动海洋经济从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型。
四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高,突出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特征,高质量的内涵较为丰富,绿色发展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决定了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同时考虑到海洋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海洋资源开发不可避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海洋水域具有连接性,相比陆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更大负面影响,因此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应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系统谋划海洋开发利用,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五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海洋发展体制机制优,突出理清和明确政府与市场权责。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将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界定为国家所有,特别是我国海洋资源的国有属性非常明确,企业、单位或个人开采和利用海洋资源需经国家授权,政府相关部门承担授权、管理、监督、服务和协调的责任,即海洋经济具有政府主导的鲜明特征。因此,优化海洋发展体制机制的一大重点是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和市场权责。此外,促进优质海洋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也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海洋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涉海生产要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