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电影与电视剧(二)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8-30 09:59      字数:1211
    在七十年代,国内的电影还是笼罩在当时的时代特色中,除了一些样板戏类的改编电影外,就是弘扬艰苦奋斗和坚持“阶级斗争”的主旋律的影片,比如反映石油工人的《创业》,和红极一时的农村题材影片《青松岭》。这两部片子让亦增记住了两个演员,一个是张连文,一个是李仁堂。张连文后来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里扮演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形象很是高大上,而李仁堂在伤痕电影《泪痕》里,和谢芳的对手戏也很精彩。国内电影中,还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期间人民支前的《车轮滚滚》,正如战役胜利后陈毅所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部片子里的主角达奇,后来饰演过电视剧《封神榜》里的纣王,和《吉鸿昌》里的将军,还有《海囚》,仪表堂堂,演技出色。他也算老资格演员,在很早以前的《英雄儿女》里也有个配角角色。

    七十年代,主要是从一些友好国家,和恢复外交关系的国家里,引进一些题材比较鲜明的影片,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印度电影《流浪者》,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冷酷的心》,南斯拉夫战争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日本电影《追捕》,以及法国与意大利合拍的《巴黎圣母院》(雨果小说改编),侠客《佐罗》(1976年引进,阿兰·德龙主演),此外还有东欧电影‌,如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宁死不屈》等。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1972年引进,是由金日成编剧的,讲述底层女性苦难,凄婉剧情和音乐引发广泛共情。‌‌

    印度电影《流浪者》70年代引进‌,这部50年代拍摄的经典歌舞片,反映社会等级的深刻问题,70年代在中国上映仍引发轰动。‌‌亦增至今记得电影里的诛心名言:“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是吉卜赛爱情题材,以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风情著称,女主角访华时曾高度评价中文配音。‌‌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7年公映,是二战游击战题材,1973年译制后作为内参片放映,1977年公开上映,主题音乐和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亦增电脑内至今留存有未曾删节的全版本。

    日本电影《追捕》1978年引进‌,是中日建交后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体现,由高仓健主演的悬疑片,也是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日本电影,引发观影热潮。‌‌高仓健的冷峻硬汉形象,令无数中国女性如痴如醉,曾在中国引发了“寻找男子汉”的潮流,令国内的奶油小生黯然失色。而刚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对于电影中女主角真由美大胆泼辣的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也倍加赞赏。这部电影,到今天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随着一批国外电影的引进,也造就了不少著名的电影配音演员,像给佐罗配音的童自荣,给检察官杜丘配音的乔榛,给真由美配音的丁建华等等。好的配音令角色熠熠生辉,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电影中那些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的经典台词,则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70年代中后期,中国逐步开放文化引进,这些影片通过曲折剧情、异国风情或人道主义主题,填补了当时国内娱乐生活的空白,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启蒙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