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电影与电视剧(一)
亦增小时候,特别是没上学之前,去影院看电影的机会并不是非常多。一个是年龄小,当时为少年儿童拍摄的影片很少,另一个是作为双职工家庭,虽然电影院的票价相比于今天来说并不高,不过一两毛钱,却也算是一种相对“奢侈”的享乐方式。毕竟,当时的某些国家领导人,也不过是在住所观看一些“内部参考”的引进电影,作为文化生活的调剂。
当时离家比较近的影院,应该算是花市电影院,从亦增所住的西兴隆街一直向东,经东兴隆街便可到达,走路大约十五分钟的样子,在不乘车只步行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花市那里,现在以新世界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片商业和办公楼聚集的地域,但在当时,还没有什么大的建筑,比不得前门的老字号商业区,东单王府井的百货大楼、东安市场等全国人民到北京来都要光顾的繁华地界,那里只有一个新华书店规模比较大,这个花市电影院,就在新华书店的东边不远。
要说相对比较有名和“豪华”的电影院,都在当时的东城和西城,比如西单附近的首都剧场,还有东单的大华电影院。当年大华电影院是北京市相当有名的电影院,无论是设施设备和人气,大概都名列前茅。亦增也曾经在这里看过几场电影,印象也比较深刻。当然,后来大华电影院也经过了改造,作为老资格的影院,与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的商业区域与设施设备都堪称先进的影院相比,它除了位置上佳以外,已经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虽然也增添了情侣鸳鸯座等,但整个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并不能因为它历史悠久便对它另眼相看。不过作为亦增来讲,尽管去过很多更奢华的观影场所,但对大华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童年回忆和“情结”。
亦增记得,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叫做《爆炸》,是引进的外片,至于是哪个国家的电影,大概情节如何,因年龄太小,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唯一令亦增记忆深刻的,是影片中,有许多戴防毒面具的人晃来晃去,亦增是个胆小的孩子,对这种怪模怪样的装束感到有些“恐怖”,特别是一群似乎“无脸”的人,拖着长长的大象一样的鼻子(防毒面具的排气孔)走来走去,让亦增看完后,晚上很久都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