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三)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7-04 12:18      字数:1180
    这王叔叔的爱人姓贾亦增称贾阿姨,是个伶俐机敏的人。她家小闺女叫做王璟,小小丫头,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天生的,伶牙俐齿,头脑灵活,反应飞快,常常把和她逗乐的大人说得一愣一愣的无话对答,只能呵呵尬笑。这小丫头小圆乎脸蛋,脑袋上梳两个朝天小抓啾,穿着一双红色面的充气底小鞋,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脚下呱唧呱唧响,十分的引人注目,是杂院里的一个小“明星”。他们家在亦增搬家前就搬走了,也不知这小丫头后来如何,是否继续着她伶俐而生气勃勃的样子。

    杂院过道进来有个小北屋,住着一位老太太,一个人。亦增记得她儿子大约一两个月过来看她一次,买些东西。老太太有七十多岁了,腿脚有些不灵便,不过还是坚持着自己做饭。老太太很喜欢小孩亦增,经常让亦增去她那小屋里玩,和亦增有一搭没一搭聊天。但凡她做点好吃的,也都要让亦增尝尝。现在亦增想来,这位老人的爱人估计早逝了,她儿子忙于工作,碍于居住条件,可能没有办法让老娘和自己一起住,而老太太也不愿意给后辈增添过多负担,只要自己能够基本自理,就宁愿自己一个人。但她毕竟是寂寞而孤单的,所以对亦增这样的小孩子便多了一份关注与亲切。

    没有子女在身边,毕竟是不安全和不妥当的,尽管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可是古稀之年的人,身体又并非很好,病魔来袭之时,往往会猝不及防。后来某一天,院内人窃窃私语,再后来,老太太的儿子匆匆前来,又有穿白大褂的大夫。亦增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夜间,老太太忽然犯病,因为身边无人,耽误了救治,就此过世了。

    对此,当时小孩亦增并无太深切的感受,只是有些“落寞”,因为那个和蔼慈祥的老太太,从此再也看不到了。长大以后,家人渐渐老去,加上亦增母亲后来患病早逝,只剩下老父亲,亦增才深刻体味到“父母在,不远游”说法的哲理,所以亦增后来从国外工作回来,便决定不再出国,也不打算到外地去寻求发展机会,就呆在北京了。

    再后来,老太太的儿子搬来住了。杂院空间狭小,对于日常光线的“需求”,便也成了利益的一部分。他要在门口垒一道墙,但这墙便遮挡了那王叔家的光线,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吵得不可开交,只好报警。警察来了看了看,调解了一下,让老太太儿子只能砌墙到齐胸高,不能完全遮挡,此事才算过去。

    亦增在后来常常感到不可思议——小时候那么小的院子里,居然居住着那么多户人家,而且还要扩展盖小厨房,实在是太拥挤了,就像后来的电影《蜗居》描绘的那样。而那时候的人们也没有条件和办法改善居住环境与地点,因为没有商品房的存在(当时有少量私房的存在,但一般人也租不起),只能按照单位与级别来分配住房,没房的,要排队等待。亦增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也等待了七年之久,才得以分配住房,之前一直和母亲包括亦增,住外祖父的房子。亦增还记得当时父亲单位的领导到这杂院来实地调查了解情况,表示确实应该给父亲解决住房问题。这时候已经是一九八六年了,亦增已经上高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