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二)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06-24 12:21      字数:1597
    随着亦增年龄渐长,老辈人也逐渐老去。作为外祖父的首个外孙子,他又是多少有些“重男轻女”思想的人,自然对亦增颇多宠爱。外祖父有七个子女,还收养了一个义子,后来从军后,做到海军葫芦岛基地的政治部主任。亦增的母亲在七个子女中是老大,比亦增的小舅舅大了有二十岁,在家里面有半个娘的“威信”,帮助外祖母操持一大家子。外祖父革命工作多忙,无瑕过多照顾家庭。

    外祖父离休后,身体不大好,一直休养。亦增经常去看他,陪他聊聊天。外祖父虽然革命经历丰富,经过的事情多极了,却从来不在小辈们面前讨论自己以前的经历与业绩。或许这也是那一辈老革命者的某种习惯,对于革命工作的事情以谨慎纪律、保守机密为要,即便已经离休,即便曾经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仍然保持一贯的操守与准则。其实以外祖父的经历,比之后来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亦毫不逊色,很有共同点,只是这些,都是外祖父过世后,从后辈亲人回忆当中得知的,外祖父自己,则从来没有做过写回忆录的打算。

    亦增外祖父的家乡满城县,原属保定地区,背倚太行山脉,曾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在华北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他们和国民党伪军、特务、汉奸及地方的“青帮分子”勾结,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罪恶滔天。身处敌占区的家乡百姓们惨遭日本鬼子及汉奸走狗蹂躏。乡亲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八路军敌后武工队,有“保定外围神八路”之称。家乡的村里,有许多原来参加过义和团的老人,也拿起大刀建立了大刀会,与日本鬼子和汉奸斗争。还有许多人则参加了平原游击队。

    外祖父从青年时期起,就在父母教育及乡亲们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他曾是地方上八路军武工队队员,主要从事地下党活动。据后来亲人回忆,当时保定地区共有27个县,县下设区。在敌占区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民兵组织,开展地道战(如河北冉庄)和平原作战(如白洋淀雁翔队),大刀会也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八路军一同作战。许多歌颂太行英雄的老电影、小说如“太行英雄传”、“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 “狼牙山五壮士”等,都反映了家乡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战斗,抗战八年打败了日寇。抗战胜利后,又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到1948年底,保定解放了,家乡老百姓从此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亦增由衷地感到,前辈们曾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革命,为保卫家乡、为建立新中国而战!

    亦增的外祖父上过高小,读过书,算是个“知识青年”,学习和了解领悟了许多革命道理。他自幼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前,他就热心于公共活动,当过村干部、校长、会计。抗战时期,外祖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正式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县敌后武工队队员)!当年,外祖父曾在村里,跟地下工作者与进步群众一起,千方百计为八路军武工队筹军粮和药品(如盘尼西林治疗枪伤药品及各类消炎药),不顾生命危险,四处奔波。他们活动隐蔽,多在夜间进村。因为当时,村里也有汉奸、特务,如村维持会会长等,他们甘愿为日本人提供八路军武工队情报,出卖乡亲。外祖父恨他们,与他们势不两立!据亲属回忆转述曾外祖母的话,当年外祖父身材高大,一身粗布衣裳,腰间常跨两把盒子枪,很神奇勇敢,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来去匆匆。为了不暴露目标,每次回村,多在夜间偷偷翻墙回家,把旧自行车往村外沟里一扔,后再骑走。后来外祖父离开村子,到区、县武工队和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平津战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人民解放战争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时,党中央正在西柏坡运筹帷幄,规划着“进京赶考”,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千年大计,而北平的地下党和解放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与傅作义谈判,和平解放北平的秘密工作。

    正是在这革命大潮汹涌澎湃向前推进的历史性时刻,外祖父于1949年1月,奉命离开家乡,进驻北京,根据革命需要,参与中央政府接管北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