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丑态百出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7-28 17:37      字数:2357
    林灵素把自己在夏使寓居的客栈里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全都告诉了上官均。

    “若西夏的王公大臣知道他们太后的父亲不是党项梁氏,而是汉人阿鼠,那西夏朝廷肯定会闹个天翻地覆。你赶紧想个办法,偷偷约阿鼠出来,我要从阿鼠的嘴里打开缺口,让他有所忌惮、有所顾虑,从而劝导梁乙埋放弃联辽伐宋的不实幻想,让他们早些离开辽国。不过道师还须谨慎行事,留意观察,不要让乙埋发现了踪影。”

    “大人放心,这般区区小事,我林灵素一定能做好!”

    话说,吕惠卿和蔡确既是同乡(福建泉州)人,也是宰相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二人是同年被皇帝擢升为参知政事的,可神宗和王安石更加倚重吕惠卿。

    熙宁三年(1070年),吕惠卿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而蔡确却只能和吕大临、苏轼、吴冲卿等人一样,做个一般的考官而已。 怪谁?只能怪吕惠卿不但头脑灵活,善于揣摩皇上和权臣的心思,还能忍常人不忍之事,吃常人不吃之苦,哪怕自己做了功劳再大的事情,也不恃功矜能,而是把所有的功绩归于王安石。蔡确则不同,虽说也跟着王安石做了几件变法的大事,可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被皇上表扬了几句,便扬扬自得,沾沾自喜,忘记是谁提拔了自己。

    可就是这个心思缜密且高深莫测的吕惠卿居然会不假思索地将前来吕府请求带着戏班子北上辽国的蔡京特使,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番,其做法令人难解,不可捉摸。

    当吕惠卿从王安石的府里出来,刚回到吕府时,又被总管太监李宪叫去了皇帝的御书房。

    宋神宗把福建布政使呈送上来的奏折递给了吕惠卿,而后,很不高兴地大声说道:“你吉甫的泰山究竟想做什么?本以为他是福建人氏,可劝导保守士绅遵守变法的系列条款,安抚人心,以平息福建东越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却不想,黄履不是为新党说话,而是站在东越保守士绅的一边,与他们合在一起数落变法的千般不是,甚至污蔑变法是造成东越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

    完了,完了,岳父大人怎会如此懵懂,怎会如此糊涂?他不但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还让家人遭罪,殃及女婿。

    起初,赵顼只是让中书检正章惇暗中南下替代黄履,使东越之事能不了了之,可是,回到京城的黄履并不领情,在神宗的面前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的不妥之处。

    赵顼见黄履并无半点悔改之意,便一气之下罢了他的官职。

    其实,赵顼的心里比谁都清楚,改革变法也要讲究因地制宜,许多改革措施,变法主张在中原诸地能够顺利实施,可到了西部边陲、南部边疆就难以推行,有些地方甚至适得其反,然而木已成舟,覆水难收。变法是自己摆脱曹氏、高氏等皇亲贵胄的束缚和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保守人士的桎梏而开展的前无古人的改革运动,若是半途而废便是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那么以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为首的旧派势力就会趁机卷土重来,大宋又会沦为……

    “皇上,五更都过去了,若再不歇息便要天亮了。”

    见皇上整夜一声不响地思考问题,李宪赶忙劝他卧床休息。 “来,来,来,今晚反正也睡不着,你来说说,罢免黄履,朕是否做得太过火?”

    “朝廷大事哪能容得小的多嘴?”李宪诚惶诚恐。

    “别打哈哈,赦你无罪,你是怎么想的就给朕如实说来。”

    “皇上,黄履是太子中允沈括大人的女婿,而沈括又与王安石交情笃厚。依小的之见,不如等到东越动乱平息之后,再让沈括和吕惠卿向王安石求情,若是王安石松口,皇上便做个顺水人情,给他黄履官复原职。”

    “若王安石不松口呢?”

    “不应该的呀!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有感情?”

    赵顼点了点头,而后爽朗地大声笑道:“对,对,对,多吃五谷杂粮,少吃山珍海味。”

    见皇帝转忧为喜,李宪也跟着大笑了起来。

    正如李宪所预料的那样,东越的事情解决了之后,太子中允沈括与参知政事吕惠卿便 一起去拜见王安石,替黄履说情,以求宰相宽恕黄履。

    沈括和欧阳修、梅尧臣一样都是王安石的良师诤友,吕惠卿又是王安石力推新政的得力助手,因此,王安石向神宗求情,希望神宗能给黄履一次悔过自新的最后机会。

    赵顼本来就不想罢免黄履的监察御史一职,只是顾及王安石的内心感受,怕是打击他的变法决心,再者,黄履态度坚决,认定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是造成东越保守士绅聚众闹事的主要原因。为了新政,为了变法,为了富国强兵,赵顼只能忍痛割爱,罢免了黄履。

    黄履和上官均的理念基本相同,对朝廷实行的变法主张,举双手赞成。但有些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生搬硬套、盲目推崇,结果闹得上上下下意见不合、冲突不断,使各地不但没有达到“改革变法”的初衷和“富国强兵”的理想,而且人为地给社会增添了不少动乱的因素。

    不久,黄履便调任御史中丞。一日傍晚,苏轼来到黄府做客,他调侃道:“安中可谓是王安石的同党,为何执意反对变法?”

    “我黄安中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改革、变法并不是什么坏事,不改革、不变法,社会就不会进步,历史就不会前进,但要看如何改革,如何变法,老祖宗制定的好法度,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老祖宗…… ”

    “说下去呀?怎么不说呢?难道还怕我告状不成?”

    “欸,子瞻还别说,我还真怕你告状。别的都不讲,就单讲叶祖洽被擢为礼部侍郎这件事,皇上可有问子瞻?”

    “问过,怎么了?”

    “怎么了?你说怎么了?难道子瞻就没看出他王安石居心不良?”

    苏轼摇了摇头,哀声叹道:“什么居心?不就是想让叶祖洽成为他的乘龙快婿?安中老兄就知足吧!这要是换在汉昭帝时期,你的人头早就落地。”

    苏轼说的便是刘弗陵当皇帝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汉武帝刘彻去世,八岁的刘弗陵承袭皇位,在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大臣的辅政下,朝廷沿袭了武帝的后期政策。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霍光借召开“盐铁会议” 之际,杀了持不同意见的上官桀和桑弘羊。

    “先想想西汉的霍光,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宰相,皇帝给王安石的权力,丝毫不亚于西汉的霍光,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像霍光一样,大肆捕杀和自己持不同意见的朝廷大臣,而是给人机会,改过自新…… ”

    “子瞻别说了,你的嫂子已准备好三壶‘秋露白’,今晚你我不醉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