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唯才是举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7-27 16:47      字数:2664
    “介甫也真是的,看你都把韩老气成了啥样子?”

    见老臣韩琦用双手撑着双腿不断地咳嗽,不停地喘气,宋神宗连忙挤眉弄眼地责备王安石。

    王安石心领神会,他一边躬身扶起韩琦,一边道歉且责备自己。

    “二位爱卿皆是朕的心腹,想必定有弭危良计。”

    “皇上,老朽以为,大宋须立派能臣北上辽国,以阻止辽、夏结盟伐宋。”

    神宗忙问:“谁去合适?”

    “务必谴派与西夏使辽者身份大致相同的皇亲国戚或是股肱大臣才更合适。

    依稚圭分析,王宰相肩负变法重担,无法北上出使辽国,在眼下社稷危难之际,也只有雍王赵颢、曹王赵頵可担此重任。”

    “介甫的意思呢?”神宗看了一眼王安石。

    王安石连忙疏言:“目前也只能按照韩老的建议去做,不过此事应征得太后同意,倘若雍王、赵王不愿北上,还有太后的弟弟高士林,另外还要让出使的大臣公开拒绝辽帝重新划界的无理要求。”

    高太后得知后,连忙将儿子赵颢、赵頵和弟弟高士林一起带到了赵顼办公的福宁殿。

    赵顼慌忙说道:“仲铖不是让母后在长寿宫等候?怎敢叫母后前来福宁殿?”

    高太后轻松笑言:“咋了?是母后做得不对,这北上使辽是大事、要事,由皇上亲自询问舅舅、弟弟岂不直接顺当,效果更好?”

    此时,雍王突然跪在高太后的脚下,哭天抹泪地哀求道:“母后,仲明(赵颢,字仲明)、 仲恪(赵頵,字仲恪)可都是母后您的亲生儿子,又怎忍心让儿出使外邦,异域丧命?”

    赵頵也跟着赵颢号啕了一番。

    神宗见此,只好询问站在一旁的舅舅高士林。

    “皇上,士林乃太后手足,出使辽国,怕是要玷污太后的名声,招来众臣的不服。”

    赵顼无可奈何地摇头叹道:“舅舅说的是哪儿跟哪儿?仲铖一点儿也没听懂。”

    “皇上就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仨怂包身上,作为使臣,必须具备范雎的智名勇功和张骞的持之以恒,看仲明、仲恪的一番表现,难道皇上就放心让他们出使辽国?而你舅舅生性懦弱,更难担当如此重任,当务之急是皇上必须答应辽帝的无理要求,以免夏、辽联盟,合力攻宋,然后再派遣大宋能人出使辽朝。”

    “不行!我大宋朝廷在自己的国土上修建堡垒有何过错?他耶律洪基是想找个借口……”

    “难道皇上还真想和辽、夏两国打一仗?醒醒吧!皇上以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能富国强兵,可抵御外侵,倘若不听母亲劝导,大宋的江山便极有可能断送在皇上的手上。”

    “母亲可有候选之人?”

    “当然有!那就是皇儿的表弟上官均。”

    赵顼一听,连连摇头,频频叹气,急着说道:“母后,这哪行呀?姨夫去世不久,上官均身为人子,理当为父恪守孝道,况且我泱泱大宋,人才济济,干吗非要为难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新科榜眼上官均?”

    高太后吸了口长气,而后反诘赵顼:“可知太宗皇帝为何明知契丹亡宋之心不死,还要尊辽皇为兄,年年供奉?为何仁宗皇帝不惜割地赔款,也要否认李氏称帝建国?都说吾朝是‘泱泱大宋’‘华夏大地’,可是没有了‘夏’还称得上是‘泱泱大宋’‘华夏大地’吗? 难道皇儿就不知先皇们的良苦用心?”

    “母后所说,孩儿都懂,正是因为大宋长年的内忧外患、积弱积贫,仲铖才要立志改革,推行变法。”

    赵顼随即告诉高太后,宰相王安石和老臣韩琦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

    “皇上啊!皇上,此次北上使辽关系重大,母后力荐上官均,其一是上官家族的不凡历史,其二是上官均的特殊身份,其三是上官均的胆识和文才。”

    赵顼深知,太后所说的上官家族历史,指的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的视死如归;唐朝上官洎、上官兰父子的忠君爱国,可上官均痛失父亲,又怎好让他不尽孝道,北上辽国?况且,他自己已答应上官均为父守孝三年时间,那朝成夕毁的决定,又岂是一个帝王应当所为?可不派他,又能派谁?除了仲明、仲恪和舅舅,也只有上官均最为合适。上官均是母后的外甥,他自己的表弟,与西夏梁乙埋的国戚身份相差不大,只是还未拟命官职,若要上官均使辽有分有量,朕必须……

    “皇上考虑怎样?是否还有恰当人选?”

    赵顼摇了摇头,万般无奈地深深叹道:“此事关系重大,须由百官协商、合议之后再来定夺。 ”

    “皇上啊!皇上,都火烧眉毛了,还协商什么,合议做甚?皇儿不是要跟百官协商、合议,而是须征王安石的点头、同意,皇儿不是口口声声地夸赞宰相忠君爱国?母后有个法子,一下便能试探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

    见赵颢、赵頵还没离去,高太后只好在皇儿的耳旁窃窃私语。

    赵顼一听,频频点头,连连称是。

    高太后在赵顼的耳旁窃语什么?

    原来,高太后让皇帝拟旨,令新科状元叶祖洽出使辽国,

    王安石十分看好叶祖洽,有意让叶祖洽肩负改革重任,并想让他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若叶祖洽使辽,王安石无异议,表明他大公无私,若王安石坚决反对,宰相的公心必受质疑。

    果不其然,王安坚决反对,并向皇帝道出大堆须留叶祖洽的理由,对此,赵顼并未深究,而是亲自拟旨,任命上官均为礼部侍郎,代表宋廷出使辽国。

    对上官均的被破格提拔,王安石虽有不满,但无话可说,只好安排和上官均同乡的监察御史黄履,火速赶往福建邵武。

    黄履怀揣着皇帝的圣旨、密件及高太后写给妹妹的书信,带着银两、干粮与外甥李夔一起坐着三马战车,向着故地飞奔而来。

    且说,雍王赵颢为了避免北上辽国,在母后和皇兄的面前涕泪交加,丑态百出,见母后背着自己与皇兄窃窃私议,心中难受至极,拽着曹王赵頵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福宁殿。

    “母后太偏心,根本不考虑你我的感受,竟然说咱俩是 怂包。”赵颢十分生气地对曹王说道。 “怂包又怎么了?只要不出使辽国,便是咱俩前世修来的好福气,那契丹能去吗?若是两国关系友好,或许还有命回宋。依我分析:母后说咱俩是怂包,其目的是不想让儿子命丧外域、魂落异邦,足见母后的良苦用心。”

    雍王觉得曹王分析在理,连忙点头表示赞同。

    “母后的话句句在理,是朕以前太相信宰相王安石,认为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社稷、百姓,可一到关键时刻,他还是为了自己。”

    子时已过,赵顼却怎么也睡不着,他依然想着白天之事。睡在身旁的向皇后,见皇帝翻来覆去、长吁短叹,便无比耐心地慢慢抚慰:“皇上,宰相也是凡人,只要是凡人,就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叶祖洽思想簇新,皇上的变革大业不正是需要像叶祖洽这样的能人干臣吗?王大人的千金年过二八,为人父母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有点私心也纯属正常、无可非议。”

    “说叶祖洽是大宋的能人还为时尚早,依朕看,他根本比不了上官均。”

    “皇上如今是怎么了?应试完毕,考官苏轼、吕大临都评定他上官均为第一名,可皇上采纳了吕惠卿、王安石、蔡确等人的意见,硬是说他的策论文章有诋毁变法的字眼。”

    “此一时,彼一时,你不是也帮王安石说话,原来的皇后可不这样。”

    向氏娇声娇气地嗔怪道:“皇上就别糟心了,还是正事要紧。”

    “对、对、对,别想这些烦心事,过了今晚,朕可要过好长的时间才会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