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唯才是舉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7-27 16:47      字數︰2664
    “介甫也真是的,看你都把韓老氣成了啥樣子?”

    見老臣韓琦用雙手撐著雙腿不斷地咳嗽,不停地喘氣,宋神宗連忙擠眉弄眼地責備王安石。

    王安石心領神會,他一邊躬身扶起韓琦,一邊道歉且責備自己。

    “二位愛卿皆是朕的心腹,想必定有弭危良計。”

    “皇上,老朽以為,大宋須立派能臣北上遼國,以阻止遼、夏結盟伐宋。”

    神宗忙問︰“誰去合適?”

    “務必譴派與西夏使遼者身份大致相同的皇親國戚或是股肱大臣才更合適。

    依稚圭分析,王宰相肩負變法重擔,無法北上出使遼國,在眼下社稷危難之際,也只有雍王趙顥、曹王趙可擔此重任。”

    “介甫的意思呢?”神宗看了一眼王安石。

    王安石連忙疏言︰“目前也只能按照韓老的建議去做,不過此事應征得太後同意,倘若雍王、趙王不願北上,還有太後的弟弟高士林,另外還要讓出使的大臣公開拒絕遼帝重新劃界的無理要求。”

    高太後得知後,連忙將兒子趙顥、趙和弟弟高士林一起帶到了趙頊辦公的福寧殿。

    趙頊慌忙說道︰“仲鋮不是讓母後在長壽宮等候?怎敢叫母後前來福寧殿?”

    高太後輕松笑言︰“咋了?是母後做得不對,這北上使遼是大事、要事,由皇上親自詢問舅舅、弟弟豈不直接順當,效果更好?”

    此時,雍王突然跪在高太後的腳下,哭天抹淚地哀求道︰“母後,仲明(趙顥,字仲明)、 仲恪(趙,字仲恪)可都是母後您的親生兒子,又怎忍心讓兒出使外邦,異域喪命?”

    趙也跟著趙顥號啕了一番。

    神宗見此,只好詢問站在一旁的舅舅高士林。

    “皇上,士林乃太後手足,出使遼國,怕是要玷污太後的名聲,招來眾臣的不服。”

    趙頊無可奈何地搖頭嘆道︰“舅舅說的是哪兒跟哪兒?仲鋮一點兒也沒听懂。”

    “皇上就別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仨慫包身上,作為使臣,必須具備範雎的智名勇功和張騫的持之以恆,看仲明、仲恪的一番表現,難道皇上就放心讓他們出使遼國?而你舅舅生性懦弱,更難擔當如此重任,當務之急是皇上必須答應遼帝的無理要求,以免夏、遼聯盟,合力攻宋,然後再派遣大宋能人出使遼朝。”

    “不行!我大宋朝廷在自己的國土上修建堡壘有何過錯?他耶律洪基是想找個借口……”

    “難道皇上還真想和遼、夏兩國打一仗?醒醒吧!皇上以為王安石的改革、變法能富國強兵,可抵御外侵,倘若不听母親勸導,大宋的江山便極有可能斷送在皇上的手上。”

    “母親可有候選之人?”

    “當然有!那就是皇兒的表弟上官均。”

    趙頊一听,連連搖頭,頻頻嘆氣,急著說道︰“母後,這哪行呀?姨夫去世不久,上官均身為人子,理當為父恪守孝道,況且我泱泱大宋,人才濟濟,干嗎非要為難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新科榜眼上官均?”

    高太後吸了口長氣,而後反詰趙頊︰“可知太宗皇帝為何明知契丹亡宋之心不死,還要尊遼皇為兄,年年供奉?為何仁宗皇帝不惜割地賠款,也要否認李氏稱帝建國?都說吾朝是‘泱泱大宋’‘華夏大地’,可是沒有了‘夏’還稱得上是‘泱泱大宋’‘華夏大地’嗎? 難道皇兒就不知先皇們的良苦用心?”

    “母後所說,孩兒都懂,正是因為大宋長年的內憂外患、積弱積貧,仲鋮才要立志改革,推行變法。”

    趙頊隨即告訴高太後,宰相王安石和老臣韓琦對此事的看法和態度。

    “皇上啊!皇上,此次北上使遼關系重大,母後力薦上官均,其一是上官家族的不凡歷史,其二是上官均的特殊身份,其三是上官均的膽識和文才。”

    趙頊深知,太後所說的上官家族歷史,指的是西漢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的視死如歸;唐朝上官洎、上官蘭父子的忠君愛國,可上官均痛失父親,又怎好讓他不盡孝道,北上遼國?況且,他自己已答應上官均為父守孝三年時間,那朝成夕毀的決定,又豈是一個帝王應當所為?可不派他,又能派誰?除了仲明、仲恪和舅舅,也只有上官均最為合適。上官均是母後的外甥,他自己的表弟,與西夏梁乙埋的國戚身份相差不大,只是還未擬命官職,若要上官均使遼有分有量,朕必須……

    “皇上考慮怎樣?是否還有恰當人選?”

    趙頊搖了搖頭,萬般無奈地深深嘆道︰“此事關系重大,須由百官協商、合議之後再來定奪。 ”

    “皇上啊!皇上,都火燒眉毛了,還協商什麼,合議做甚?皇兒不是要跟百官協商、合議,而是須征王安石的點頭、同意,皇兒不是口口聲聲地夸贊宰相忠君愛國?母後有個法子,一下便能試探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 ”

    見趙顥、趙還沒離去,高太後只好在皇兒的耳旁竊竊私語。

    趙頊一听,頻頻點頭,連連稱是。

    高太後在趙頊的耳旁竊語什麼?

    原來,高太後讓皇帝擬旨,令新科狀元葉祖洽出使遼國,

    王安石十分看好葉祖洽,有意讓葉祖洽肩負改革重任,並想讓他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

    若葉祖洽使遼,王安石無異議,表明他大公無私,若王安石堅決反對,宰相的公心必受質疑。

    果不其然,王安堅決反對,並向皇帝道出大堆須留葉祖洽的理由,對此,趙頊並未深究,而是親自擬旨,任命上官均為禮部侍郎,代表宋廷出使遼國。

    對上官均的被破格提拔,王安石雖有不滿,但無話可說,只好安排和上官均同鄉的監察御史黃履,火速趕往福建邵武。

    黃履懷揣著皇帝的聖旨、密件及高太後寫給妹妹的書信,帶著銀兩、干糧與外甥李夔一起坐著三馬戰車,向著故地飛奔而來。

    且說,雍王趙顥為了避免北上遼國,在母後和皇兄的面前涕淚交加,丑態百出,見母後背著自己與皇兄竊竊私議,心中難受至極,拽著曹王趙一聲不響地離開了福寧殿。

    “母後太偏心,根本不考慮你我的感受,竟然說咱倆是 慫包。”趙顥十分生氣地對曹王說道。 “慫包又怎麼了?只要不出使遼國,便是咱倆前世修來的好福氣,那契丹能去嗎?若是兩國關系友好,或許還有命回宋。依我分析︰母後說咱倆是慫包,其目的是不想讓兒子命喪外域、魂落異邦,足見母後的良苦用心。”

    雍王覺得曹王分析在理,連忙點頭表示贊同。

    “母後的話句句在理,是朕以前太相信宰相王安石,認為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社稷、百姓,可一到關鍵時刻,他還是為了自己。”

    子時已過,趙頊卻怎麼也睡不著,他依然想著白天之事。睡在身旁的向皇後,見皇帝翻來覆去、長吁短嘆,便無比耐心地慢慢撫慰︰“皇上,宰相也是凡人,只要是凡人,就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葉祖洽思想簇新,皇上的變革大業不正是需要像葉祖洽這樣的能人干臣嗎?王大人的千金年過二八,為人父母為了女兒的終身大事,有點私心也純屬正常、無可非議。”

    “說葉祖洽是大宋的能人還為時尚早,依朕看,他根本比不了上官均。”

    “皇上如今是怎麼了?應試完畢,考官甦軾、呂大臨都評定他上官均為第一名,可皇上采納了呂惠卿、王安石、蔡確等人的意見,硬是說他的策論文章有詆毀變法的字眼。”

    “此一時,彼一時,你不是也幫王安石說話,原來的皇後可不這樣。”

    向氏嬌聲嬌氣地嗔怪道︰“皇上就別糟心了,還是正事要緊。”

    “對、對、對,別想這些煩心事,過了今晚,朕可要過好長的時間才會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