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二十八)番外——历史的回想(二十六)
作者:wolfe14026      更新:2025-10-22 13:05      字数:1885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谜题八、毛皇后被俘后,是否曾想过,效仿哀平帝杨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姚苌?

    (续前文)

    (二)

    当皇后说服自己的夫君和皇帝陛下,决定投身军旅,疆场厮杀之际,她对于帝国面临的形势、战场的险恶、敌人的凶残狡诈、自己可能面对的风险、危难与不测,应该说是有一定认识的,也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她是以大无畏的精神,豪迈的理想抱负,与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度自信与倚仗,来义无反顾地投入血与火、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并存的充满变数与不确定的环境中去的。这个环境,虽然她自幼便勤习武功,骑射精湛,也是不曾真正体验与置身其中的。本书中,笔者对皇后在少女时代便外出雪猎,遭遇流窜羌人,和她偷偷瞒过大帅父亲与时任司马的夫君,夜赴益州参与平叛的情节进行了演绎。笔者也希望确有其事,要不然皇后的成长便缺乏了实战的历练环节。但很可惜的是,这很可能不是事实。所以,从战场经验与临敌判断来说,皇后还不是十分熟悉与有把握的。真实的历史里,她的夫君苻登,虽然同意了她的随军参战请求,不过也并没有让她随同自己去攻城拔寨,应付最强大的敌人主力,与其正面对战,而是让她留守后方,保护辎重要地。这一职责也不可说不重,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作战,后勤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安排,以皇帝夫君苻登看来,多少会减轻一些自己这位皇后的压力与负担,风险和危殆,同时又能满足她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愿望和抱负。然而苻登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老奸巨猾的对手,一直盯住了他军事作战部署的这个薄弱环节,不惜两次用兵,御驾亲征,也要捣毁苻登的这个后方辎重基地。苻登本来是想让皇后位于相对安全之地以为后应的,结果却不料大意之下,弄巧成拙,她遭到了敌人皇帝亲自督战的强大重兵的再次突然袭击,寡不敌众,虽然奋力死战,也难以回天,最终力竭马蹶遭擒,一失足成千古恨,演出了悲壮殉难的一幕。

    笔者认为,一腔热血豪情投身军旅的年轻皇后,虽然对于危险和不测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但她对战争的残酷性、敌人的狡猾卑劣、己方战略部署的缺陷,包括她自己作为帝国皇后,从军上阵本身的意义,以及一旦涉险有难,不光是对于她自己本人,也会给帝国皇帝、军队和国家所带来的影响与震动,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和皇后本人的性格、军事素养、临敌经验、社会阅历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人都不是完人,传奇里尽情的去美化与歌颂的,主要是皇后的殊死战斗、英勇殉难,她的品格与精神,粉骨铮铮,瑕不掩瑜,其气节信仰和不屈不挠、誓死不屈的意志,流芳千古。

    在中国的战争军事史上,虽然从春秋开始,就无义战,但在军事作战方面,还是有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以力对战,和力不胜之,则以计取之、以弱胜强的智战,这是兵法推崇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和将领所推崇,并无什么优劣之分。除此以外,如果再采取其他的辅助手段或诡计,则往往会产生争议,为后人所不齿。例如后汉三国时期的吕蒙破关羽之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击破关羽后方,最终击败并擒斩关羽战果辉煌,是毫无疑问的胜利。但后世提及,对于吕蒙的评价一向低劣,认为他胜之不武,属于使用见不得人、破坏规则的下作手段赢得胜利,打破了“限度”,没有了底线。这主要指的是原本东吴与蜀汉算是盟友,在没有公开撕破脸的情况下,吕蒙为了获得胜利,令军兵乔装成白衣商人,骗过蜀汉留守荆州军兵,将其拿下。这就将军事战斗的外延大大扩展,兵民不分,且完全破坏了双方“盟友”之间的默契与民间交往,可谓不宣而战,利用本不应利用的民间途径以达军事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正因为此,不是堂堂正正地在两军交战中用力或使计,让后世评价极低,相当不齿于他的这种做法。

    后秦皇帝姚苌的为人就不用说了,他干了很多我行我素,令当时天下人和后世十分不齿与嘲笑的事情,像背叛先主,逼其自尽,又掘墓鞭尸等等。不过姚苌夜袭大界这一战本身,倒没有什么可说的,属于力不胜之则用计,避世击虛,打苻登前秦军的弱点,战果辉煌。然而这位“姚老邪”是不“安生”的,一场非常漂亮经典的闪击战,却被他后来要逼纳被擒皇后不遂,遭到皇后痛骂诅咒后恼羞成怒,对皇后施以残酷而令人发指的裸刑处死这样一桩惨案,而弄得声名狼藉,纯属是“虱子多了不咬”,留下千载骂名,也可惜了皇后的一身本领,与大好的青春年华和远大理想抱负。

    当然,在封建时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包括后来很长的时间内,在中国,对于女性的歧视与虐待行为,是屡屡发生的。这是社会落后与残暴野蛮的表现,是人性当中的黑暗面与弱肉强食逻辑的运用。这种丑陋的罪恶,是历史的糟粕,应该加以揭露、鞭挞、唾弃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