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逆不道
作者︰雪原      更新︰2023-01-08 15:29      字數︰3384
    從最早的汪廣洋彈劾功勛太師李善長開始,就一直有人在為扳倒李善長這棵參天大樹而“努力奮斗”著,但直到這棵參天大樹的所有樹杈都被砍掉了的時候,大樹本身才轟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以身為“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獄。李善長的罪名要是在別的功臣身上早就死過無數回了,畢竟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殺紅了眼,只是面對李善長的時候,朱元璋腦袋中還留有一絲的清明︰這些年來,馬皇後死了、徐達死了、太子朱標死了、太子的老師宋濂也死了,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一個個地離開了自己,還活著的人里,能夠和自己一起回憶過去的人,現在就只剩下功勛太師李善長了。李善長的身體一向不好,他為什麼不像徐達那樣干脆早早就病死了呢?總好過要讓我朱元璋親自動手來得強……

    然而,錦衣衛現在的指揮使蔣是不能讓朱元璋留下李善長,這幾年的明爭暗斗,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錦衣衛也損兵折將,連一手創立詔獄的毛驤,也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被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墊背。這使得錦衣衛的人心里皆明了,和功臣們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若是李善長活著,他們就得死,反之亦然。

    沒過多久,欽天監的一位官員就向朱元璋報告說,近來的天空有“星變”征兆,按照天人的感應來說,當“主要大臣移位”才有如此現象。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主要大臣”指的就是功勛太師李善長。

    于是,首功之臣李善長就這麼丟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女、弟、佷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因為妻子臨安公主的緣故,才得以免死,最後被流放江浦了事。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可比肩漢代的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預計後事,大多被他說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便對他以禮相待,並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 。

    朱元璋曾經神情從容地詢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贊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朱元璋的軍政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計劃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隨即陡升,諸將前來投靠的,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坦然釋懷。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

    郭子興因听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又想從朱元璋身邊把李善長奪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拒絕。朱元璋對此萬分感動,極為倚重。

    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擅長辨鋒,專長辭令。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後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李善長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後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潦倒。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朱元璋當初渡江時,經常亂用重典。 有一天,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法有連坐三條,不是太過分了嗎?”朱元璋因此請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連坐之罪。朱元璋還命令他與御史中丞劉伯溫(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朝中內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後妃、太子、諸王,都由李善長擔任大禮使。朱元璋設置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長都可以不經請示,靈活處理。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確定天下山川神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巨細,朱元璋全都委托李善長與諸儒大臣商議執行。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說道︰“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多年,供給軍糧,功勞很大,應當晉封大國。”于是授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是小肚雞腸。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伯溫爭論法令,以至于辱罵劉伯溫,劉伯溫內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太祖所任用的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只有李善長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李善長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里也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太祖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地若干頃,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後,李善長病愈,太祖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為太僕丞,李存義之子李伸、李佑都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為駙馬都尉。初定婚禮,公主嚴修婦道。李家受寵顯赫,時人極為羨慕。李祺與公主結婚一個月後,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長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議軍國大事,監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寧國知縣,是因李善長的推薦,又被提升為太常少卿,後升任左丞相,兩人因此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佷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長暫理御史台事務,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議。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懷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里借衛士三百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人。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于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上說︰“胡惟庸企圖謀反,派李存義暗地里勸說李善長。李善長驚叱道︰“你這麼說到底為了什麼?你們一定要慎重,否則九族都要被滅。”不久,又派李善長的老友楊文裕去勸他說︰“事成之後,當以淮西之地封你為王。”李善長驚駭不已,仍不同意,卻又頗為心動。 胡惟庸于是親自去勸說李善長,仍然不同意。過了一段時間後,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有人又告發李善長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于是,御史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等,也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互相賄贈,經常偷偷私語。這些證言顯示,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佔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佷等全家七十余人一並處死。